

有些心里话,只能与对的人说。当汪俊林与小罐茶杜国楹、中石化傅成玉等顶咖“聊天”时,原来他的内心比我们想得“太多”。这也回答了知酒君为什么“掘地三尺”也要把这场论坛内容深挖出来的缘由。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三届郎酒庄园会员节上,“百年郎酒”总纲领发布,郎酒向千亿营收吹响冲锋号。而在郎酒会员节的固定论坛环节上,多位郎酒“大家”齐聚一堂,通过思想碰撞为会员群体拨开迷雾。
在本次郎酒会员论坛上,中石化傅成玉、小罐茶杜国楹、高通孟檏等各行业“顶咖”聚首,就《中国企业家挑战与机遇》这一时代命题展开了主题分享,输出思想洞见。
“什么是中国大品牌?”“如何看待企业家焦虑?”“中国企业家形象?”重磅观点层出不穷。
在长达两小时的论坛讨论中,刻画出了拥抱焦虑、永不言弃的中国企业家形象。立足当下,考虑未来,中国企业家始终坚守消费者立场,聚焦消费需求,在不断变化中塑造常青树企业,这也充分解读了郎酒发展的品牌故事。“中国郎”不仅仅是郎酒的品牌力量,更是属于中国企业家的时代发展气质!
不同的焦虑,一样的“积极”
自郎酒庄园会员节创立伊始,郎酒庄园就以“服务、赋能、价值、共生”为定位,借助郎酒自身的高端品牌号召力以及囊括各行业的高端朋友圈,持续输出价值内容,分享创业心得,赋能会员伙伴而被行业内外广为熟知。在每届会员节论坛上,商界、学界大拿齐聚,结合前沿经济信息,分享智慧洞见,为会员企业家完成赋能,这是每届会员节均能引发轰动的核心原因。
聚焦本次论坛环节,其嘉宾阵容依然延续了以往的高规格“顶流”阵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原董事长傅成玉、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檏、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华神科技董事长兼总裁黄明良等均一一到场,从事行业囊括了化工、消费品及科技等不同维度。既有行业的巨无霸企业,也有发展迅速的行业新星,而这只是郎酒高端“朋友圈”的冰山一角。
本次论坛的主题《中国企业家挑战与机遇》也正好切中当下的社会关注。面对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国企业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决策者需要如何应变?怎样洞察经济大局发展趋势?如何预见未来,在危机中育先机?这是中国企业家的必答题。
论坛一开始,英才元投资公司董事长宋立新便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座企业家都有哪些焦虑?此语一出,台上气氛一度升温,企业家们皆跃跃欲言。
在手机巨头诺基亚被收购之际,诺基亚CEO奥利拉曾说:我们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就输了。
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消费变革、技术革命甚至于世界形势的变化,由无所适从所导致的“不确定性”是焦虑。在充满不确定的商业竞争中,一个细微动作或许能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也可能成为砸掉上千人集团“饭碗”的祸根,这也是焦虑。
焦虑是一种时代病症,从朝九晚五普通人到市值千亿的企业家,无一幸免。小罐茶创始人、董事长杜国楹表示,他坐出租车的时候常问出租车司机一句话,喝茶一般喝什么茶?有人喝普洱、喝龙井、喝大红袍。但当问喝什么品牌的龙井、普洱的时候,从未有司机回答上来。用户回答的是品类,而非品牌。过去十年中,他最大的困惑(焦虑)是怎么样才能走出中国茶业品牌化路径?这就需要国民级的茶业营销解决方案!
显然,杜国楹的焦虑来自对中国茶产业发展前路的摸索,但并未完全找到茶行业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点。而开源旅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陈妙林的焦虑则来自“经济的不确定性,政治的不确定性,更多的不确定性。近三万员工,一年工资支出17亿,但酒店入住率却从60%下降到20%!”陈妙林的焦虑来自掌门人的责任,这关乎上万人的生计!
作为本次论坛的发起人,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的焦虑,则显得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我焦虑的是能不能看得更远,对行业本质是否看得更清楚?我们是不是对消费者酿造了最好的酒,是不是让消费者满意了,是不是让会员满意了?”
如何让消费者满意?这是汪俊林的焦虑。知酒君认为,在汪俊林的认知中,只要能够让消费者满意,郎酒向上发展就一定是必然结果。酿造最好的酒,以贴近消费者追求为依托,不断满足消费者的美好生活需求,这是汪俊林从业至今的初心,也是郎酒发展的主线。
在台上嘉宾争相谈论自身焦虑之际,“我认为他们说的焦虑是不存在的!”话语如石破天惊,会场声音瞬间安静下来,发言者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原董事长傅成玉。
“大家都在谈焦虑,我觉得他们的焦虑是不存在的!他们的焦虑是什么?不是悲观,不是内卷,是积极、向上、勇于迎接的证明,他们焦虑的是如何挑战未来?在全球性影响到来之际,他们秉承忧患意识,但在态度上是绝不放弃,也在积极布局,谋求发展。”
“他们的焦虑实质上是想有更大的突破,面对焦虑,他们想突破现有的约束条件,他们的焦虑,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创新突破,去迎接挑战”!
诚然,尽管企业家在台上高谈焦虑,高度承压。在台下,反映在企业身上的却并未“躺平”。小罐茶仍在积极探索中国茶业品牌化路径,开源旅业正推出一系列切实政策以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体验性;郎酒面对自身的不足,正在不断完善,将优势最大化,把品质做到消费者最喜欢、最需要,由此为郎酒提供了跨越周期的发展驱动力。
可以说,面对不同的焦虑,上述企业家都有着相似的做法: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积极拥抱不确定性,以确定性的态度与切实举措去直面困境,释放压力。而这也正是郎酒的另一种积极力量,是从酿好酒到与有价值的人创造价值,释放价值,输出价值!
小罐茶VS郎酒,汪、杜“斗嘴”引发深思
2012年,小罐茶横空出世。截至2023年,小罐茶上市已超11年,从新星品牌一跃成为赛道巨头。不可否认,小罐茶的诞生到如今蓬勃发展,解决了茶行业的最大痛点——有品类,无品牌。凭借创新生产模式和融合传统文化的探索,小罐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纵观整个消费行业,茶叶与白酒,无疑是整个消费品市场中最契合、最相似的两大品类。茶、酒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传承千年的农耕品类,在新时代消费市场中仍占据重要席位,是农业文化与工业文明的有机组合。
时间,也是两者的共性。“时间是最好的酿酒大师”,这番深入人心的白酒共识,反映的是在白酒酿造中,只有在时间的深入参与下,才有好酒,时间是衡量白酒品质的重要一环。这一时间工艺在茶业生产上也得以体现。显然,两者有着极为相似的共性与特质。但与数千亿市场规模的白酒相比,中国茶产业仍处于摸索阶段,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有趣的是,在此次论坛上,小罐茶创始人、董事长杜国楹与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同坐台上,两大产业代表的聚首,由此引发了一段“从茶到酒,从酒到茶”的“斗嘴”。
“茶叶的加工程度远不如酒!常言说五斤粮食一斤酒,白酒的酿造是从固态的粮食,变成了液态的酒。而茶叶是从一片新鲜的树叶变成另一片干燥的树叶,无论是从工业化还是战略化的角度来看,酒比茶要高级很多,这可能也是茶叶做品牌难度更大的原因!”带着这样的疑问,杜国楹向汪俊林提问,“从酒业角度如何看待茶叶?”
汪俊林表示,就工艺上两者有着明显差别,但也有本质相同点。白酒是酿造,茶业是制茶,完成了从粮食到白酒,从绿叶到茶叶的过程。但白酒还有另一道重要工序——储存。以年为计量单位的储存,从一株高粱到市场上的消费品,需要12年的时间。这12年里,世界在不断变化,消费在始终革新,但酿酒人只有坚守这一条路可走。或许,长期主义才是白酒与茶叶最大的区别。
与中国白酒如出一辙,不缺好酒,不缺好茶。但在整个产业发展中,头部品牌缺位,是整个茶叶行业的痛点。作为新兴品牌,在几年内小罐茶已成为一个超级茶业品牌,小罐茶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设计与品质内核,但营销策略才是其突破市场窗口,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针对与此,汪俊林提出疑问,“怎么把一批茶叶做成一个顶级的茶叶?如何做成全国知名?”
杜国楹解释道,首先小罐茶有很强烈的用户视角,从始至今专注研究用户想要什么茶?想喝什么茶?用户理解的好茶是什么样子?向用户解释一杯好茶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需要时间,所以小罐茶的发展也不是短期的一蹴而就,而是长时间积累的厚积薄发。
杜国楹强调,很多消费者都知道五斤粮食一斤酒,也知道从粮食到白酒的酿造过程。但很少有人知道,四斤鲜茶一斤茶,对制茶工艺也知之甚少。为此杜国楹提出同样的四斤鲜叶,如何变成品质好茶,这一过程如何让消费者了解,其价值如何让消费者认可?
“我十一年前进入茶行业,这十一年中心无旁骛。从现在来看,中国茶业品牌化仍是一个特别漫长的道路。我希望能在后面的时间里,找到中国茶业的正确答案!”作为现代派中国茶的开创者和践行者,杜国楹的茶业探索仍在路上。
总的来看,二者的发言是产业发展的思想碰撞,也有“不耻下问”的答疑解惑,却也透露出两大行业代表企业成功发展的共性:郎酒为消费酿造一瓶好酒,小罐茶提供喝茶的“第一选择”,站在消费者角度,始终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正如杜国楹所言,双方都有强烈的用户思维,站在消费者角度出发,考虑消费者想要的好酒(茶),从不同维度入手,从品质、从包装、甚至于文化层面,满足消费者对好酒(茶)的需求。面对不断更迭的消费变化,不断完善,适应消费。这是两家企业发展至今,且占据绝对市场地位的关键原因,也是支撑发展基业长青的根本!
企业家画像,窥见中国郎底色
不可否认,企业家群体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企业家朝着追求卓越、开拓市场的方向前进,在市场经济的激励下,为国家发展建设贡献了企业力量,是发展奋进的重要主体和“关键少数”。
在外界看来,光鲜、亮丽等褒义词刻画着公众对中国企业家的形象描述。但在企业家自身看来,他们还有着不为人知的更多特质,这或许也是成为企业家的必要条件。
作为马拉松爱好者的陈妙林以马拉松比喻中国企业家的创业之路,“跑马拉松跑到36、37km的时候,是最难受的,也是最容易放弃的。因为看不到尽头,往往这时候淘汰的人最多。在创业中,中途放弃的人也不在少数!但和跑马拉松不一样的是,马拉松中途可以休息几分钟,做企业却不行,不进则退。马拉松是有终点的,而企业是没有终点的,坚持再坚持就是企业发展的最终法则!”
在陈妙林看来,所有创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特征: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同为马拉松“发烧友”的华神科技董事长兼总裁、三五互联董事长黄明良表示,做企业和跑马拉松确实相似,从最初只能跑1km,到10km、20km,最后跑完全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去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不断追求、不断突破也是另一种精神。正是这种特征,“中国企业家是全世界最优秀的企业家。”
傅成玉却认为,中国企业家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科学家的素质。哲学家通过仰望星空,看到了别人所不能看到的东西,并在星空下展望未来。而科学家则是根据现实情况,去证明、去验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创新方法,突出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在他看来,中国企业家既能仰望星空,也能脚踏实地。
坚持、创新、脚踏实地,这是三位企业家对企业家群体的集体画像,而这也是郎酒发展的最佳诠释。从古蔺一个不知名的小酒厂,发展为如今的“中国郎”“世界郎”。郎酒始终坚持品质第一,酿造好酒。面对消费更迭的变化,郎酒不断完善自身布局,积极创新应对消费需求。在不忘初心中,行稳致远;在大山深处,勇于创造价值和奇迹。
“中国郎”是中国企业家的共同精神写照,也是郎酒在时代叙事下谱写的企业家奋斗之歌。“神采飞扬中国郎”,这是郎酒在新时代的宣言,也是中国企业、中华民族的华丽转身与光辉历程。在杜国楹、陈妙林、汪俊林、傅成玉等看来,做企业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探索未知,无论是经验的、科学的、还是张维迎提倡的非理性决策,一切的焦虑就是怕看不清未来。郎酒立志于“成为世界十大名酒,全球最好的美酒庄园”,汪俊林在意的不是千亿数字,更不是他自己,而是极致品质的全球认同,真正让郎酒消费者“形影不离”,才下心头,却上眉头!


更多视频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