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以来,中国科技实力不断跃迁,十年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8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至2.44%,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也从第34位上升到第11位。

图片

在这历史性的发展阶段,白酒产业也披上了科技的羽翼,努力实现质的飞越。过去十年间,越来越多酒企开启了与科技深度结合的尝试,一系列基于传承与创新的举措,已经使白酒行业取得了诸多科技成果。

尽管2022年充满了激荡与喧嚣,但“科技创新”作为行业里为数不多的确定性因素,在这一年里已经沉淀为一种新常态。从中国知网与 SooPAT 专利网站检索可知,截止2022年,白酒行业的专利已经累积超过8万项。“科技创新”一词开始在酒企战略中屡屡被提及。

从浓香到酱香,从微生物到智能制造,来自企业的推动力为这个讲惯了“古法传承”“天人合一”的感性产业,增添了更多的理论、实践基础以及科学理性的态度。

站在下一个“名酒十年”的始发站,让我们以规上酒企为观察的锚点,再回顾行业在这一年里呈现的技术成果,我们会欣喜地发现,一个行业的未来画卷已经徐徐展开。

规上酒企密集加码,研发投入增幅显著

在“十三五”规划与ESG浪潮的推动下,近年来科技创新开始成为酒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头部酒企作为行业的“领头雁”,也开始愈发注重于此,研发费用投入比例逐年增加。

尽管当下还未到各家年报发布的时间,但从2022年前几个季度的数据来看,各家的研发费用增幅明显。

以塔尖的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酒企为例,2022年,三家的研发费用均呈现出不同的增幅。

图片

五粮液在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已超1.6亿元,这一数据已经接近2021年全年总额;而泸州老窖前三季度研发费用1.3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6870.34万元,增幅99.74%,较上半年9389.23万元,增长46.98%,本期综合研发费用投入明显增加;而此前在研发上陷入争议的茅台,上半年研发费用也达到了6012万,同比大增160%。

除此之外,汾酒、洋河股份、今世缘、水井坊等企业2022年也在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汾酒上半年研发费用为2403.7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53.41%;今世缘前三季度研发费用1963.83万元,较去年1382.09万元同期增长581.7万元,增幅42.09%;水井坊上半年研发费用约为1696.4万元,同比增长750.08%。

洋河股份2022上半年股份研发费用高达1.52亿元,同比提高9.18%。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2020年这个区间,洋河股份的研发费用从0.26亿元增长到了2.6亿元,研发人员数量也从2018年的393人增长到2021年的575人。

图片

将时间线再拉长一点,劲牌近7年来的累计投入更是达到了21.18亿元研发经费。技术研发人员在2022年已经达到了200多人。

尽管相比主流科技产业,白酒企业的研发费用还算不上醒目。但伴随着各头部酒企的扩容性增长和研发力量的投入应用,制造与服务、虚拟与实体、风味与健康,正在行业中实现融合。

在技术力量与资本力量的加持下,这个古老行业正在打破自身边界,实现系统性创新。而具体到研发方向来看,这一年来,各规上酒企亦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从智造到菌群,研发项目各有侧重

2022年8月20日,传统酿造食品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论坛暨《中国酿造》创刊40周年、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2年会在泸州召开。

在这场前沿学术盛会的聚光灯下,泸州老窖站在白酒数智化的浪尖。

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内,白酒行业首家“灯塔工厂”正式动工。在这里,通过智能化包装中心技改项目,泸州老窖将推动白酒全过程智能酿造,为传统工艺实现“数字化传承”走出重要一步。

白酒一直以来被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酿造工艺使然,工艺化程度较低,品控和管理链难以掌控。因此,泸州老窖的践行可以说是中国白酒创新发展事业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图片

不止泸州老窖,同样关注智能化改造的酒企还有洋河。

洋河股份在2022年主要在传统酿造工艺的基础上推进了制曲、原料预处理、酿酒、储存完整业务链的智能化运行。

通过制造执行系统(MES 系统)的管理、控制和工艺大数据分析,洋河股份让整个生产过程都可以通过中央控制室来控制,操作现场达到无人化,将生产转变为可知、可视、可控,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智慧酿造。

有的酒企投身于智能化改造,有的酒企则着眼于微生物的研究。

2022年,五粮液和江南大学联合攻关完成了“浓香型白酒酿造系统特征微生物新种研究及其应用”项目技术鉴定会。针对窖泥优势己酸菌的发现与命名,五粮液破解了浓香型白酒主体香气物质来源之谜。包括解乳酸己小杆菌及其培养技术和检测技术,也已成功应用于窖泥养护、窖泥制作和窖泥质量检测。

图片

微生物并非孤岛,物种间形成的社交网络错综复杂,对酿造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亦有着重要影响。除了五粮液,近年来许多酒企都在尝试对微生物菌群进行探索研究。

比如去年水井坊就公布了与中科院合作进行的“一号菌群”科研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研究显示,水井坊古窖池窖泥中拥有16种独特的菌类群,以及2种独有的古菌类群。著名白酒专家胡义明还对水井坊的“一号菌群”表达了如是观点:因为“一号菌群”的独特性,形成了水井坊酒陈香、醇厚的独特风格。

2022年5月16日,王松涛博士等研究人员围绕着泸州老窖窖池中发现的一株乳杆菌新种,在国际系统与进化微生物学杂志上发布了相关论文。这一研究为也就深入理解微生物如何适应老窖池环境并在酿造过程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和视角。

这同样也并非泸州老窖的首批研究成果。近年来,泸州老窖为了给“泥窖生香、老窖出好酒”“新窖老熟”等传统叙事奠定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依托权威科技创新平台,已经先后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在原料与酿造环节,同样也有酒企持续深耕。

2022年8月,汾酒原粮基地最新研发的“汾酒大麦30”“汾酒高粱30”在农业农村部得到备案。汾酒原粮公司还成立了专家技术委员会,筛选出品种适应性好、区域亩产量大、风味保持良好的作为汾酒原粮基地专有种子。

图片

同月,劲牌公司发布了酒业第一份科技责任报告。报告中公布了劲酒自2000年以来的科技成果和专利。通过科学严格的等效性研究,劲酒一改“一泡了之”的保健酒路径。

在产业下游,酒企结合数字化营销,正在不断打破现实壁垒。

疫情之后,“新营销”“新零售”“云销售”“线上酒展”……一系列的新手段给这个传统酒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从茅台的“i茅台”“巽风数字世界”,到各大酒企的线上探索以及不断涌现的互联网定制酒,酒企借助数字化转型正成为一种不可逆的潮流。

重量级技术成果加身,定调“下一个十年”

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不仅是商业层面的获利,同样也能带来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正如中国工业微生物学奠基人陈陶声所言,谁能把白酒微生物研究透了,谁就能拿诺贝尔奖。

尽管要实现这一目标尚待时日,但近几年来围绕着白酒菌群的研究无疑已经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不止于此,行业里的智能化转型也为新一轮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支撑。

具体到2022年,行业里也涌现出许多重量级技术成果。

比如五粮液便在2022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印发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21年评价结果的通知》中,以82.3分位列白酒行业第一。这是五粮液自2009年连续六次通过复评。

图片

在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白酒重大科技成果中,五粮液一共有4项成果入选,占据全年重大科研成果的一半。

6月,洋河股份《固态白酒酿造数字化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应用》与《绵柔型白酒靶向风味曲的研究与应用》《绵柔型白酒对细胞自噬及抗氧化效应的研究》三项创新性科技成果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鉴定,三个科研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科研经费投入累计达2亿余元的习酒,在2022科技大会上,也以“酱香制曲自动化管理平台建设及产业化示范”以及“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控制技术研究、基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酱香型白酒品质提升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斩获了五大奖项。

近期,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公布的“2022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场景名单”中。泸州老窖申报的“白酒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也入选为2022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名单。

整体看来,中国白酒行业发展态势良好,科技论文、专利等成果固化产出持续增加,科技基础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科学研究领域持续拓展与深入。近年来,在中国酒业协会的引领下,在诸多科研院所与白酒企业的协同努力下,在中国白酒“169计划”“158计划”“3C计划”的推动下,白酒行业在酒体风味、生产工艺、酿造机理、食品安全、智能制造、环境生态、饮用健康、上下游产业链这8个研究热点方面取得了诸多科技成果,为白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图片

进入“十四五”时期,白酒行业的科技发展依然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一环。在新时代、新阶段下,白酒行业要贯彻落实“科技赋能”这一重要思想,以品质为中心,以白酒技术创新为主题,加速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现代化进程,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坚持传统工艺,持续守正创新,不断深化行业科技创新工作,推动白酒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责编 / 艾浩

美编 / 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