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SUBSCRIBE to US
长江酒道

李后强:川酒闯荡澳洲的六大挑战与五步破局法

◇
川酒闯澳:文化输出与场景融合双重策略
◇
现实困境:六重壁垒下的市场挑战
◇
突围之路:五大策略开启澳洲新篇章
川酒巴士驶入悉尼街头,白酒鸡尾酒飘香咖啡馆,这场"文化味觉革命"正重塑澳洲酒饮版图。五粮液旗舰店、泸州老窖酒庄收购、郎酒与奔富联姻,川酒三路并进攻占南半球。
然而征程漫漫:55%高关税筑起价格壁垒,52度烈酒难融低度酒文化,供应链成本高企。川酒如何以"文化+场景"破局,在红酒王国杀出重围?
川酒闯澳
文化输出与场景融合双重策略
川酒在澳大利亚的推广,核心在于“文化输出”与“场景融合”双重策略。
文化输出方面,用“中国故事”打动澳洲消费者。2023年9月,以“川酒通江海 和美共酒香”为主题的“川酒全球行”活动在悉尼世界广场启动。活动现场,熊猫、竹子等四川元素与川酒展区融为一体,“川酒巴士”提供川酒咖啡和川酒鸡尾酒,“文化+体验”的模式让川酒从“一瓶酒”升华为“一种生活方式”。

场景融合方面,从“单一销售”到“多维体验”。在澳大利亚的推广中,川酒企业注重将产品与本地消费场景深度融合。例如,五粮液在悉尼设立品牌文化旗舰店,通过沉浸式空间展示中国白酒的酿造工艺和历史传承;泸州老窖则在澳洲收购知名酒庄,将中国白酒的酿造理念与澳洲葡萄酒文化结合,探索跨品类合作的可能性;2025年9月,郎酒与澳大利亚葡萄酒品牌奔富(Penfolds)组建酒庄联盟,双方在产品共创、渠道协同及会员体系互通方面展开合作,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总体来看,在澳洲市场,川酒的推广策略充分体现了“传统与创新并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线下活动,打造沉浸式体验。在悉尼的推广活动中,川酒企业通过互动性极强的体验设计吸引消费者。例如,定制签名墙和“六朵金花”白酒LOGO印章,线上礼品赠送活动则通过社交媒体引发传播热潮。
数字化营销,精准触达目标人群。川酒企业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进行精准营销。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川酒的酿造过程、品鉴方法以及与澳洲食材搭配的创意菜谱。例如,水井坊在澳洲推出的“川酒+海鲜”搭配方案,将中国白酒的绵柔口感与澳洲海鲜的鲜甜风味结合,吸引了追求品质生活的高端消费者。

高端定制,满足个性化需求。针对澳洲高端市场,川酒企业推出定制化服务。例如,东圣酒业的“道生一微醉15”高端新品,以“绵柔爽净甜”的风格迎合澳洲消费者对低度酒的偏好;而郎酒则通过限量版产品和私人品鉴会,吸引收藏家和商务客户。
现实困境
六重壁垒下的市场挑战
川酒在澳洲市场的推广虽取得初步成果,但仍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这些挑战既源于文化、政策、经济等宏观因素,也涉及企业自身在市场适应性和运营能力上的短板。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首先是文化差异与消费习惯的障碍。
澳洲主流酒类消费以葡萄酒、啤酒、鸡尾酒等低度酒为主,消费者对高度白酒的饮用习惯和文化认知有限。川酒的高酒精度与西方“餐后饮酒”或“社交轻饮”的习惯存在冲突,导致其难以融入日常消费场景。

中国白酒的文化属性(如宴席礼仪、社交属性)在澳洲的传播仍处于初级阶段。本地消费者对白酒的“情感共鸣”较弱,难以将其与日常生活场景自然结合。相比之下,威士忌、伏特加等国际烈酒已形成成熟的消费文化体系,川酒需付出更高成本打破文化壁垒。
其次是关税与贸易壁垒的限制。
澳洲对烈酒的进口税率普遍较高,部分国家(如印度尼西亚)甚至高达200%~300%,而澳洲的综合税率也处于较高水平。以2024年为例,澳洲对中国白酒的进口综合税率约为55%(含关税、消费税、增值税),远高于本地葡萄酒的税率。高关税直接推高终端售价,削弱川酒的价格竞争力。

澳洲对食品进口的监管极为严格,要求产品通过复杂的食品安全认证(如FSANZ标准)。川酒若缺乏本地化生产或合规包装(如英文标签、成分说明),可能面临通关延迟或被拒收的风险。此外,澳洲对烈酒的分类标准与中国的“白酒”概念存在差异,导致部分产品归类模糊,进一步增加合规成本。
其三是供应链与本地化运营的难题。
澳洲幅员辽阔,物流成本占商品售价的比例较高。川酒若依赖从中国原瓶原装出口,需承担长时间海运(约3-6周)和高昂的运输费用。此外,澳洲的仓储设施需符合严格的冷链和温控要求,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目前,川酒在澳洲的销售仍以进口成品为主,缺乏本地化生产布局。澳洲消费者对“本土化”产品(如融合澳洲食材的创新酒品)需求旺盛,但川酒企业尚未大规模开发符合本地口味的定制产品。例如,针对澳洲市场推出的低度白酒、果味白酒或“白酒基酒+澳洲风味”的混合饮品仍处于探索阶段。
澳洲对商标、专利的保护力度强,川酒企业若未提前注册品牌或设计专利,可能面临仿冒侵权问题。此外,部分传统工艺(如老窖池酿造)的知识产权保护尚未形成国际共识,存在被竞品模仿的风险。
其四是市场竞争的激烈性与本土化品牌优势。
澳洲是全球知名的葡萄酒生产国,奔富、云雾之湾等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消费者忠诚度极高。

欧美烈酒品牌,如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白兰地在澳洲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其品牌历史、营销投入和渠道资源远超川酒。例如,麦卡伦等高端威士忌在澳洲的年销售额可达数亿澳元,而川酒的高端产品尚处于品牌认知培育期。
目前,川酒在澳洲的消费群体仍以华人为主,依赖唐人街、华人超市等渠道。然而,华人市场的规模有限,且竞争激烈。要突破这一瓶颈,川酒需要开发非华人消费群体,但受限于文化认知和价格门槛,进展缓慢。
其五是品牌建设与营销策略的短板。
尽管川酒在国内是白酒行业的领军者,但在澳洲的国际知名度较低。相较于茅台在海外的“奢侈品化”定位,大多数川酒品牌尚未建立清晰的海外品牌形象。

川酒在澳洲的营销仍以线下体验,如品鉴会、文化展和华人社群推广为主,对主流媒体(如电视、电台)、社交媒体(如Facebook、Instagram)的利用不足。此外,与澳洲本地KOL、餐饮机构的合作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澳洲年轻消费者(18-35岁)更偏好便捷、时尚的饮酒方式(如预调鸡尾酒、精酿啤酒)。川酒若能推出低度白酒、白酒基鸡尾酒或跨界联名产品(如与澳洲咖啡、冰淇淋结合),可能更易吸引这一群体。然而,目前川酒的创新产品仍以传统高端酒为主,缺乏针对年轻人的“轻量化”产品线。
最后是人才与运营成本的压力。
澳洲餐饮业普遍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尤其是中餐厨师和服务人员。川酒企业若要在澳洲开设直营门店或餐饮渠道,需投入大量资源招聘和培训符合澳洲劳动法的员工,这对中小企业而言成本较高。

此外,澳洲的商业租金(如悉尼唐人街核心地段年租金可达数十万澳元)、人力成本(时薪约25-30澳元)和税费均高于中国。这对依赖薄利多销的川酒企业而言,意味着必须通过高附加值产品(如限量版、收藏级白酒)来维持利润,但这类产品的市场需求有限。
突围之路
五大策略开启澳洲新篇章
川酒在澳洲市场的挑战是系统性的,需多维度突破。川酒在澳洲市场的挑战并非单一问题,而是文化、政策、经济、竞争等多因素交织的结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川酒企业需在以下方向发力——
只有通过长期深耕和灵活应对,川酒才能真正从“中国白酒”升级为“澳洲名酒”,在南半球市场站稳脚跟。
排版:程 节 美编:付佳雪
编校:龚秦川 签审:刘 彬
✦ 好文推荐✦


点赞
收藏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