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国际名酒加速本土化战略正重构中国酒业格局。李后强在调研中发现,威士忌巨头通过三大策略冲击白酒市场:在四川峨眉山、邛崃等地建立“中国威士忌”产区,融合单岭橡木桶等本土元素打造文化认同;针对年轻群体推出低度酒、生肖限量款及草本风味产品,精准切入微醺消费场景;借力夜店、电商及社交媒体实现线上快速增长,分流20-39岁核心客群。为此,他提出了品牌年轻化与场景拓展、国际化与文化输出、品类创新与技术融合三条应对策略。
长江酒道获授权刊登全文,以飨读者。

5月7日、8日,我参加了“川酒发展我来谈”智汇沙龙,在成都邛崃调研时发现,国外名酒(如威士忌)通过本土化生产与营销策略对中国白酒市场形成了巨大的潜在冲击,尤其在年轻消费群体中表现显著。
01
威士忌本土化:
从产区到营销的全面渗透
产区建设与文化融合。
国际酒企如保乐力加、帝亚吉欧等选择四川峨眉山、邛崃等地建厂,依托当地优质水源、气候条件及文化底蕴,打造“中国威士忌”概念。
例如,保乐力加的叠川麦芽威士忌酒厂结合峨眉山生态,推出融合中国单岭橡木桶风味的本土化产品。这种策略既降低运输成本,又通过“在地化”标签增强消费者认同。

产品创新与年轻化定位。
威士忌企业针对中国消费者偏好推出低度、易饮产品,并融入本土元素。例如,帝亚吉欧推出春节生肖限量版威士忌,保乐力加研发含中国橡木桶风味的叠川威士忌,甚至尝试草本风味调和。此类创新更贴合年轻群体对低度、微醺体验的需求。

渠道与营销策略。
威士忌通过夜店、酒吧及电商渠道快速渗透,结合社交媒体营销(如KOL推广、场景化内容)吸引年轻人。数据显示,2023年威士忌在淘系平台的销售规模复合增长率达65%,远超洋酒整体增速。
02
白酒困局:
年轻市场失守与文化认同危机
分流年轻消费群体。
年轻一代更青睐威士忌的国际化标签与多样化饮用场景(如露营、派对),而白酒因传统“商务宴请”定位和高度数特点,面临消费断层风险。调查显示,威士忌在20-39岁人群中的偏好度显著高于白酒。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2023年中国威士忌市场规模达55亿元,国产威士忌产量首次超过进口量,但进口品牌仍占据70%以上高端市场份额。国际巨头通过本土化生产进一步挤压白酒在中高端市场的空间。

文化认同与消费习惯差异。
威士忌通过“微醺文化”“仪式感体验”与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契合,而白酒的“社交属性”和传统饮用方式(如高度数、配餐讲究)较难吸引新用户。
03
破局之路:
从年轻化到全球化革新
未来,威士忌与中国白酒的竞争将长期并存,威士忌凭借本土化优势持续抢占年轻市场,而中国白酒通过文化深耕和品类创新巩固核心消费群体。

行业预测,2030年中国威士忌市场规模或达300亿元,但中国白酒仍将以超7000亿元的规模主导烈酒市场。两者在品质提升、文化表达上的竞争,将推动中国酒类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传统白酒企业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品牌年轻化与场景拓展。
茅台、五粮液等品牌通过数字化营销(如虚拟代言人、元宇宙活动)和跨界联名(如茅台冰淇淋)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同时拓展婚宴、文创等新场景。
国际化与文化输出。
白酒企业加速出海,通过免税店、海外餐饮合作推广“中国味道”。五粮液通过调整口感降低度数,并在海外举办品鉴会,强调“和美文化与”“中庸和谐”的文化内涵。
品类创新与技术融合。
部分酒企尝试开发低度白酒、果味白酒或配制酒,如泸州老窖的“桃花醉”IP联名款,以降低年轻消费者的接受门槛。
✦
好 文 推 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