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 | 柯里昂
东北三省,自古以来地域辽阔、酒文化兴盛。位于东北南部的辽宁省,古称“奉天”,这里不仅酿酒历史悠久,其酿酒技艺在中国白酒酿造技艺图谱上也有一席之地。
历史上,东北女真族丰富发展了中原的白酒文化,在辽宁锦州,至今仍传承、发展着满族酿酒技艺。

锦州道光廿五白酒——传承了北方山林民族传统的白酒,更是目前国内唯一沿袭满族酿酒技艺酿造的白酒。2006年,道光廿五白酒传统酿制技艺被列入辽宁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然,相比全国名酒,道光廿五白酒的“罕见”似乎更显埋没意味,不过要说到这家酒厂旗下的另一个品牌——凌川白酒,可能更为人熟知。早在20世纪,凌川白酒在辽宁人心中的地位很高。
满族传统酿酒工艺传承百年
辽宁是满族人入关前的聚集地,也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相互融合的多民族地区,酿酒业发达,也是现代蒸馏酒的发祥地之一,至今还保留着一部分清代的酿酒作坊。

明清时期,锦州“烧酒”就颇为有名。前文所述的道光廿五,前身为“同盛金”烧锅,始创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由世袭皇庄庄头高士林创办,属于皇封烧锅。
清嘉庆六年,满族镶蓝旗瓜尔佳(汉姓高)氏族人高士林携御赐“龙票”,创立同盛金烧锅。后来,道光皇帝路过锦州时闻到醇厚酒香,闻香而寻酒,赏赐“同盛金”高士林黄马褂一件,此后便作为宫廷用酒传承百年。
“同盛金”也曾随着清王朝的土崩瓦解而面临困境。后来,这块金字招牌被祖居辽宁北镇的孟积善所看好,将其接管之后凭借满族传统酿酒工艺得到长足发展,成为锦州老城中有名的酿酒企业。

将时针拨回到1950年,这一年“同盛金”烧锅更名为“凌川酒厂”,生产的白酒被命名为“凌川白酒”。
1960年,酒厂更名为“锦州凌川酒厂”,彼时酒厂彻底告别了作坊模式,逐步更新设备、扩建车间、扩大生产,进入现代化大型白酒企业生产模式。
之后数年,凌川白酒频频获奖,曾四次蝉联“国家银质奖”。到1965年,锦州凌川酒厂年产量达3800吨,居东北三省一区之首。

转折出现在1996年,百年贡酒“道光廿五”被发掘出土。彼时恰逢凌川酒厂南迁,酒厂工人在酒厂地下挖出了4个木酒海,里面完好保存了4吨左右的白酒。
经考证,这是道光二十五年贮藏的贡酒,因此被国家文物局定为液体文物,并以世界上目前发现的窖贮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穴藏白酒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
由于“道光廿五”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企业也更名为辽宁道光廿五集团。2003年5月19日,因传承满族酿酒技艺的独特性,道光廿五白酒继茅台、水井坊之后,被列入中国原产地域保护范围。
为何是锦州?
那么,清朝内务部为何选择在锦州开办同盛金烧锅?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锦州市区位于辽西地区中南部、“辽西走廊”东端,地处辽西走廊枢纽,陆海交通极为发达。
清朝时,锦州介于都城北京和古都盛京之间,是清朝皇帝东巡驻跸之城。另外,锦州还是当年清军入关的前沿阵地,顺治年间有许多满洲官员调回驻守,也有许多满洲人迁来居住,其中就有掌握满族传统酿酒技艺的酒师。
除地理人文因素外,锦州在酿酒上还有先天优势,使得满族酿酒文化能在这片土地上延续。

锦州属于盆地,受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和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春秋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
满族先民自古就生活在白山黑水间,捕鱼狩猎,间种杂粮,在冰雪严寒之中求生存,很早就掌握了酿酒的技艺。满族人盛行喝烧酒,《清代满族风格史》有记载:“烧酒多以高粱酿制,性烈,饮之可以活血驱寒,尤其受满人喜爱。”

锦州平原土壤肥沃,盛产满族传统酿酒所需的原料:高粱、薏米、稗谷,制曲原料小麦、豌豆等皆为锦州地区特产。此外,锦州为大凌河、小凌河所环绕,因河水水质优良,也为酿制美酒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从“同盛金”烧锅到凌川白酒,再到道光廿五白酒,工艺上一直严格沿袭满族传统酿酒技艺,这传统也是满族人与山林文化互相适应的见证,是东北满族酿酒文化的代表。

至今辽宁道光廿五集团仍在传承、创新与发展,在所用酒曲中添加了人参、鹿茸在内的26味中草药,通过满族传统酿造工艺,将“药食同源”理念付诸实践。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