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三品战略”的深化实施中,“创品牌”作为打通产业价值链条的关键环节,正在推动中国酒业从“产品输出”向“文化输出”的质变跨越。这一转型不仅是市场竞争力的重塑,更是文化认同、技术实力与商业伦理的深度整合。

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已突破传统的物理属性框架——香型、度数、产地等基础标识虽仍是市场区隔的起点,但新生代消费者更将品牌视为生活方式的载体,追求“饮酒仪式感”、“圈层归属感”等精神满足。这种价值重构的本质,是品牌从功能标识升维为文明传承的媒介,消费者通过品牌选择表达对东方生活美学的认同,而头部品牌在经济波动期仍保持不俗年增长率,更凸显品牌韧性在抗周期能力中的战略价值。
文化赋能成为品牌建设的核心引擎。将非遗技艺、老窖池等物质遗产转化为“活态文化IP”,通过AR技术复原古法酿造场景,围绕二十四节气、诗词典故等经典意象,将文化叙事植入消费场景,让消费者在体验消费中完成文化认知教育,通过美学重构形成具有东方辨识度的视觉语言系统,已经成为更受欢迎的文化表达。这种文化势能的释放,体现了文化价值与酿造价值的融合,本质上是品牌价值的升维。
技术融合为品牌升维构筑了数字基建。在新技术成果不断“刷屏”的今天,需求洞察从滞后性调研转向即时性响应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正在变成现实。区块链技术的深度应用涵盖原料种植到消费终端,使品牌承诺具备可验证的技术支撑;酒业数字产品的发行,既拓展收藏投资场景,又强化品牌科技感知。这种技术动能与品牌建设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商业信任的底层逻辑。
可以预见的是,全球化叙事同样面临文化解码与标准博弈的双重挑战。将“酱香”、“陈味”等专业术语转化为国际通用风味描述,开发适配西餐礼仪的佐餐酒系列,本质是对东方酒文化的符号翻译与场景再造。如何对标目标群体市场文化,降低认知摩擦成本,是在国际话语权争夺中的关键落子。一直以来,协会始终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白酒酿造技艺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全力以赴支持中国白酒“抱团出海”,通过教育体系共建打造酒业专业人才队伍,正是在战略意义层面进行全球化布局,将品牌价值从产品认证升维至文化认同。

然而,东方酒文化在欧美市场的接受度不足,传统品牌年轻化转型遭遇代际认知断层,品牌建设的深化面临结构性矛盾。破解这些矛盾尤其需要系统性方案。
可以说,面向未来,品牌建设将呈现虚实共生、生态赋能、文明对话三大趋势,而根本上,正是文化势能的强势突起。如何以酒为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符号,使中国酒品牌成为全球文明互鉴的使者。这场变革的本质,是通过文化势能,引导技术动能与产业势能的协同共振,将“中国酿造”升华为世界级文化IP。
当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创新文化生态趋于成熟,中国酒业才能真正突破“区域性符号”局限,在全球酒业中书写东方品牌的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