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首开品牌合作先例,青花郎成为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两大文学奖项白酒行业唯一战略合作品牌。同文学大家们并肩,青花郎正不断升级建设中国文学第一白酒品牌。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文学奖得主温亚军笔下的《在赤水河左岸》,感受一段浓厚醇香的左岸回忆,品味郎酒人对极致品质的不懈追求和对美酒佳酿的热爱。

《在赤水河左岸》
鲁迅文学奖得主 温亚军
站在天宝峰往下看,流入沟壑谷底的赤水河与我想象中的差别有点大,我觉得能孕育出酱香名酒的赤水河,应该与它的名声成正比,河床宽阔雄浑,水流气势磅礴。
可是,眼前的赤水河像一条放大了的溪流,河床不算宽阔,水流也不算湍急,远远地看着,倒有些慵懒之气。赤水河从二郎滩前流过,缓慢而柔和,像极了悄然流淌的时光,寂静而从容,由于它的水质纯粹,微量元素丰厚,与川南糯红高粱相遇,得到充分的结合,发酵后馈赠给人类美妙的醇香佳酿,留下岁月积淀的浓情深意。
在人们心目中,赤水河是一条神奇的河流,它是酱香酒的灵魂,尽管它流淌了千年百年,似乎总能让人看到它从前的样子,所以这是一条了不起的河流,除过时间的光影,岁月沉淀的醇香,能让许多人的人生多一份如梦似幻的另一番感受,还有无与伦比的美妙体验。

在赤水河左岸,坐拥四十九公里赤水河道的郎酒,独得大自然的恩宠。“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过二郎滩,又该喝郎酒……”这首赤水河船歌,唱响了中国的几大名酒,也唱出了这条河流的不同凡响。
在郎酒发源地——二郎滩打造出的中国首家白酒庄园,以更加接近自然的方式,让人们感受郎酒的生产酿贮过程,体验郎酒的无穷魅力。

青春年少时,我曾在新疆生活过十六年,那里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改变了我的性格,也改变了我的人生,可我没有完全融入当地的饮食习惯,比如羊肉,至今我难入口。再比如饮酒,我的身体里可能缺乏狂饮的基因,经过大漠风沙艰苦卓绝的打磨,尽我所能,最为狂放时也只能到半斤的量,仅仅能达到一些场面上的应酬而已。可是那段非常重要的经历,还有我粗糙的外表,却造成我善饮的假象,每每成为化解尴尬的障碍。
近两年来,由于胃疾频繁袭扰,使我对酒类敬而远之。来到郎酒庄园,面对顶端的酱香型白酒,其香型于我是温润的,不动声色的,却又极具感染力,置身其中,巨大的诱惑力使我没法做到视而不见,心神不动。
我的确不善饮酒,可阻碍不了我对白酒的热爱,尤其是酱香型白酒,我很喜欢这个味儿,别说喝了,闻着都让人心旷神怡。在欢迎晚宴上,见到了与我同龄的汪俊林董事长,他外表儒雅、彬彬有礼。

第二天在体验勾调年份原酒的现场,恰好我被安排在郎酒股份总经理汪博炜旁边,谈及此行感受时,自然谈致了饮酒这个一直盘桓在我心中的话题。我们之所以写作,是因为我们热爱,自然坚持到现在,那么做酒也一样了。汪总告诉我,与我们写作者一样,因为热爱,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郎酒的事业之中。热爱是创造的源动力。我们写文章,他们酿酒,把郎酒当成一件艺术品,来展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表达他们的人生感受。
天地自然,匠心独运,难怪他们能重新塑造出郎酒的品质、品牌、品味,充分发挥出“神采飞扬——中国郎”的精神内涵。时光不负有心人,郎酒厚积而薄发,很快进入中国白酒的顶端行列。

对酒的诸多印象里,总是豪迈与粗犷更占上风,那种粗砺感,豪放而迅疾。而在散发着浓郁酱香味的郎酒庄园天宝峰顶,看到一排排整齐有序的酱紫色大陶坛,被厚厚的油麻藤覆盖着,绿色的油麻藤叶片厚实,色泽光亮,既能对抗烈日的曝晒,又能吸纳阳光的紫外线,起到了遮光透气的作用。
新酿出的酒液要在这陶坛里贮存一年时光,接受日晒雨淋,吸纳日月精华,淬火祛烧、醇化生香,然后回到巨大的酒罐里,相互交织、碰撞、融合,再到天、地、仁和三个贮酒天然溶洞里,默默地经过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贮存,充分与自然的光阴、岁月的风尘相结合,逐步走向醇厚丰富,散发出浓淡相宜的香味,成为酒中珍品。在这里,时间被沉淀下来,酒中的蛮野之气被一点点荡平,当香醇绵长、温润如玉成为一种底蕴,真正的酒,就意味深长起来了。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酒中满是孤清。自然,独酌也是一种风情,只是太过寂寥。而这次在郎酒庄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真正的好酒面前,独饮只是一种风格,却品不出美酒的内涵。
酒是架起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最好桥梁,也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媒介,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只有大家聚在一起,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才能把酒言欢,畅谈时光。尤其人生失意之时,独自借酒消愁,当真只有“愁更愁”。而群聚品酒,哪怕不说人生的细微处,也能让心胸开阔,正道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了。更何况,还能有专业调酒大师在旁,手把手教你勾调佳酿,用此刻的心情调制属于你个人情绪与品味的酒,这是一场并不意外的迷醉,难道偶尔不也是一种夫复何求的生活情趣?至少,此时我有着难得的享受感。

在调酒大师的指导下,我取了一百六十毫升洞藏了三十年的老酒,用针管吸取一百毫克酱香调味酒,注入老酒之中,摇晃均匀,待气泡平静消失之后,亲手调制出我人生中的第一杯酒,这杯酒香味自然醇厚绵长,这酒中已有独特的气息,注入了热情与喜好,更有自己的曾经与现在的相融。尝试着以调酒师的样子,倒出一小杯,先闻后饮,浅浅的一口,将酒含在嘴里略作停留,细细品来,真正感受到了入口生津的圆润感,酒液浸润口腔的醇香感,滑过喉咙的绵软感,进入肠胃之后的温暖感。
这是一个美妙的时刻,很多时候来自身体下意识对酒的抗拒在此时已完全被化解,被消融。我没想到身体与酒也能如此和谐,或者就是我的曾经与现在曼妙的握手言欢。这使我对酒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探索的欲望。

赤水河岸多美酒,而酒是粮食的精华。郎酒的主要原料是生长在川南的糯红高粱,它的颗粒比一般的高粱要小,坚实饱满、皮厚硬实。经过发酵,与赤水河谷的多种微量元素充分结合后,神奇地变成了酒,它耐蒸煮,出酒量高,是郎酒独一无二的基础原料。
九九重阳节,酱香郎酒的下沙大典,就是为这种糯红高粱每季的收获、投料举行的仪式,标志着一个酿酒周期的开始。对郎酒人来说,下沙是每年最大的节日,所以庆典非常隆重,工人们身着统一的工装,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庆色彩,他们喊着整齐响亮的号子,展示着各自的工作形式,将现场气氛掀起阵阵高潮。这种热烈而实际的劳动场面很多年没见了,我被强烈地感染到,在清纯而浓烈的酒香中,在直达胸臆的欢愉里,忍不住抓过一把木锨,与大家一同铲起了糯红高粱,感受酿造过程中展示的一个美好情节。

无论制度、人员、规模怎么变更,郎酒对极致品质的追求永远不变,坚持古法,沿袭着传统工艺,即“两次投粮、九次蒸酿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以及“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发酵、高温流酒、贮存时间长和生产周期长”的酿造特点,绝不让它的品质受到丁点损伤。
青红双花,灼灼其华。真正见识了郎酒的生产过程,还有严谨的贮存、勾调程序,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加上勇于创新的干练团队,我觉得,郎酒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必然成为酱香型白酒的佼佼者。

一瓶老酒,品不尽赤水河;一味酱香,饮不完郎酒。
在赤水河左岸,饮下自己亲手勾调的郎酒,对酒的热爱更进了一步。那种醇厚留香,那种绵延不绝的岁月沉淀,那种时光不负的美好年华,让我回味无穷。
神采飞扬中国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