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赵全鑫
七百年
潮流里
建筑统统破碎
天天进化热潮已记不起
用霓虹去建设欢喜
虽则你我被每粒星唾弃
我们贫乏却去到金禧
文明能压碎
无论枯干山水
情怀不衰
生生不息的凄美爱情
逾越物质跨过世纪……
——陈奕迅《七百年后》
情生
美酒随河流横向均匀分布,极致美酒靠匠心独运而生。
脑海里闪过几帧1324年画像,尚饮好酒的元朝酿酒之风盛行,在“江安食不足,江阳酒有余”的富饶泸州,四十八岁的郭怀玉抱着酒坛站在长江与沱江合流处,回望自己筚路蓝缕的前半生,十四岁入行学艺,倾尽三十余年风华,从舞勺之年熬到两鬓斑白,终有小成。
望着自己手中的泸州大曲,拔出酒塞闻了闻,香飘四溢,瞬间婆娑泪下,仰天高呼“成了!成了!”
两江环合处,郭怀玉极目远眺,天边彩云似锦——几千年前中国人的祖先率先驯养酵母,诞生了人工酒曲的萌芽;近处麦穗摇曳——昭示着五谷丰登,美酒在望。
也许他并不知道,一缕浓香从此而生,由他悉心培育的“甘醇曲”和苦辛专研的酿酒技法,在赋予泸州大曲独到风味的同时,也让泸州大曲独领风骚。700年,浓香型白酒由此发源,由此流布至全国。
情起
公元1573年,辞官回乡的武举人舒承彳亍在泸州南城,飘扬在大街小巷的酒香味沁人心脾,他的脚步逐渐放缓,在失意的官场和钟意的美酒之间,舒承宗找到了答案——筑窖酿酒。
他按照“前店后坊”建造酒坊,从泸州城外五渡溪采集纯粘性黄泥,从凤凰山龙泉井取水,筑建窖池群酿酒,取名“舒聚源”。
至此,泸州老窖问世,浓意汇聚浓香,流传在后人的唇齿之间。天、地、人以时间为媒,与泸州老窖喜结良缘,今人入口的每一滴佳酿,都在七百年前已经写好了序章。当一股细细的暖流顺着喉咙缓缓流入胃里,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暖意时,郭怀玉和舒承宗正在不同的时间、以各自的方式,用远古的香气见证着、遥祝着后来人的美满安康。
长情
川人对时间有天然的耐心,耗时48年修缮都江堰水利工程;耗时90年凿刻乐山大佛;耗时107年修筑宜万铁路······跋山涉水遇见一轮明月,汲取养分,提炼精华,相信时间的庇佑。
千年老窖万年糟,正是对这份天长地久的回应。
窖池是浓香的发散之源,随着年轮更替,在循环往复中繁衍微生物菌群,让“迎面飘香”持久弥香;母糟是白酒的天赐之物,顺着时节更迭,在新粮老糟里摘储多粮混合物,让“自然醇香”世代飘香。
漫长的酿造过程中,每一轮下窖的粮食,都是窖内微生物新鲜的养料,日积月累,逐渐形成一个微型的生态圈,进而演变成完整的微观世界,后来人将这种酿造方式总结为“以酒养窖、以窖培酒”。
在没有“工匠精神”这个词之前,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技艺传承方式,从一粒粮到一滴酒,泸州老窖人代代相传,守护着传统白酒的初心和口味。
季羡林说“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白酒是个极其依赖经验积累和技术传承的行业,与岁月沉淀有着天然的情愫,今天我们心底的感动,都来源于岁月与匠心的沉香。
七百年来,二十四代老窖人的酿造技法在不断创新,酿造理念却从未改变,“天地同酿,人间共生”的企业哲学一直镌刻在泸州老窖的基因里,泸州老窖人的长情缱绻中蕴藏着天地人间。
情长
我们每个人的幸福和喜悦,都因着长久和无限的温暖,广大且深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并将这种温暖升华为更广大且深远的盼望。
恰如700年永不停歇的祈盼,义无反顾的奔赴,长情授之于上天馈赠、大地蕴涵,更需我们永不停歇的修炼、保藏。
就像从遥远的宇宙或幽微的生命中发出的一束光,每当我们感受到它、品味着它的时候,它早已越过亿万年的金风玉露,亘古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