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罗玉婷
茅台1935·寻道中国,因美而生、循美而发、向美而行
从贵州茅台镇出发,沿着著名的胡焕庸线一路向北,“茅台1935·寻道中国”之旅的第三站,来到了四川阆中。
4月24日,“茅台1935·寻道中国”来到阆中,继续探寻这条神秘分界线上孕育而出的自然与人文魅力。在活动上,“茅台1935·国之大医”公益基金向阆中市卫生健康局捐赠50万元,用于支持阆中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助力中医药文化根脉延续。
千年古城弦歌不辍
茅台1935寻道而来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不仅仅是一座山一条河,往往也是德行与智慧的象征。山水之间,人杰地灵,更容易孕育出非凡的创造。同为长江支流经过的山水之城,阆中古城与茅台镇有太多渊源。
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巴郡阆中人落下闳奉诏进京创制《历法》,首次将中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太初历》,从此,中国人才得享“只看日历不看天”不误农时五谷丰登的便宜。
在后来的千百年里,茅台镇的酿酒匠人们不断探索着酿造美酒的法门,依循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最终确定了酿造酱香美酒的酿酒法则。
1935年,“胡焕庸线”提出,定义了中国大地的人文地理格局。同一年,茅台酒在西南各省博览会上荣获“特等奖”。相同的年份,不同的传奇,在流动的历史中被定格。
藏在历史深处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为茅台1935与阆中古城的这次相逢写下了伏笔。阆中这座千年古城在风雨中屹立不朽,静静等候茅台1935带着新时代的风尚而来。
茅台集团副总经理崔程进一步阐述了阆中与茅台1935的文化共鸣。阆中山川形势独特,古城里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选址“天人合一”的完备典范;茅台地理环境独特,酿酒工匠们顺应天时、遵从古法、崇尚自然,让每一瓶茅台 1935,都蕴含浓郁的茅台历史内涵。崔程说:“相同的文化脉络,演绎不同的传奇,共同在川黔两地续写自然之美的奥妙。”
阆中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是风水之都,更是山水之城。地处秦巴之南、嘉陵江畔,阆中得以成为“丝盐之利,舟楫之便,可以通四方商贾”的巴蜀要冲,同时容纳多方之美,保护着多种生物各美其美。
活动现场发布了阆中科考成果,科考学者讲述了阆中的传统之美、自然演化之美、历史文化之美和风水人文之美。山水相依,滋养万物,让阆中成为胡焕庸线上独特的瑰丽景致。
品质为舟,文化作楫
茅台1935坚实百亿之路
茅台1935是一瓶“循历史而来、取匠心而作、向美好而生”的美酒,产品本身就代表了“质量是生命之魂”的茅台品质精神,以及“中国酒文化极致”的茅台历史文化。
品质和文化,一直是茅台1935的两个核心命题。
市场是品质最好的试金石。上市一年,茅台1935销售额突破50亿元,以新品的姿态成为白酒市场中千元以上价格带的主流酱酒品牌,以一己之力重构千元酱酒品牌格局。优异的市场表现,让茅台1935成为茅台下一个百亿单品的种子选手。
在文化方面,茅台1935致力于将产品本身的历史文化融入更大话语框架中,寻找产品文化与传统文化、城市文化的同频共振点,二者相融,形成茅台1935独特的文化体系。
去年,“喜逢·茅台1935”文化之旅从贵阳出发,一路到开封、杭州、大同、成都等城市,茅台1935携“喜”前行,在神州大地上拉开一场的“喜相逢”的品牌大戏,为品牌品质和产品情感上持续赋能。
今年,茅台1935的文化之旅再次升级。以胡焕庸线为指引,更深层次地探索中华大地上的自然人文之美。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曾经说,“茅台1935·寻道中国”中的“道”,既是串联大美中国的历史逻辑,也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文化象征。因而这将是一场体验茅台美酒之美、领略祖国大地之美,以及感受山水人和之美的伟大旅程。它因美而生、循美而发、向美而行,在寻“道”的过程中,不断触发茅台1935对自身文化、历史、品质的丰富与扩展。
在这次“茅台1935·寻道中国”的旅程中,还肩负着一项公益事业,由茅台1935与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共同设立的“茅台1935·国之大医”公益基金,向所到之地的中医药事业进行定向捐助,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做出贡献。这一举动,让“寻道”之旅在探索发现之外,多了一份助力传承的责任。
从腾冲到阆中,以及未来即将去到的延安、平遥等城市,“茅台1935·寻道中国”之旅将在胡焕庸线上,发掘更多城市的自然与历史之美,通过科学探索的方式将茅台1935的品牌价值、文化内涵与当地文化进行融合,从而集结成具有独特性、影响力、号召力的品牌之声,筑成茅台1935冲击“百亿级”大单品的发展强基。
来源 | 糖酒快讯(ID:tjkx99)
本文为【糖酒快讯】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改编,如需转载请后台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