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执笔 | 洪大大

编辑 | 扬   灵


近期,白酒行业迎来重磅消息,两大巨头茅台与五粮液在科技领域相继落子布局,引发行业内外高度关注。


图片


贵州茅台发布公告,将与控股股东茅台集团共同出资10亿元,成立贵州茅台酒厂(集团)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宜宾五粮液科技创新有限公司已悄然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由五粮液全资持股,经营范围涵盖科技中介服务、发酵过程优化、技术研发等多个与白酒生产紧密相关的领域。


图片


两大酒企接连成立科技公司绝非偶然,背后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又会对白酒产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当下,白酒消费市场正在发生深层次的迭代。曾经依赖历史传承与品牌溢价就能稳占市场的 “舒适区” 已不复存在,当代消费者的需求维度正不断拓展,他们不再将品牌作为唯一考量,而是更关注白酒的健康指标、饮用后的体感舒适度、风味的差异化表达,以及低度化产品带来的轻盈体验。


在这样的消费升级浪潮下,持续打磨品质精度、推动产品矩阵创新,成为酒企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关键筹码。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这几年头部酒企聚焦科研,均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出发点,力求让白酒风味更贴合消费者口味,饮后体验更舒适。


图片


例如五粮液去年10月在国际上首次公布了酒体超3000种风味物质的 “指纹” 图谱,利用优化的窖泥产酸菌群培养分离技术,发现并命名了4个新菌种,还于今年推出29度低度酒,将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市场产品,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未来,通过科技手段,酒企有望在优化口感风味、开发更多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低度酒及功能性白酒产品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从这一点看,茅台五粮液的布局自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另一方面,过长一段时间,白酒行业的增长逻辑围绕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与品牌积淀展开。企业通过密集的广告投放构建品牌认知,依托深度分销的渠道网络触达消费者,这套 “重营销、轻技术”的模式曾让行业实现快速变现。


图片


但近几年,这种模式辉煌不再,这一点通过财报数据就可看出,财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酒企研发投入占比始终徘徊在2%以下,部分企业甚至不足1%,与动辄数十亿的营销费用形成鲜明反差。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白酒行业与科研绝缘。事实上,从微生物群落研究到酿造工艺优化,酒企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协作从未间断。每年有数百项涉及白酒风味物质解析、窖泥培育等领域的科研成果诞生,只是这些投入常以校企合作基金、专项课题经费等形式存在,未完全纳入上市公司 “研发费用” 核算体系,导致外界对白酒行业的科研活力存在认知偏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茅台与五粮液成立独立科技公司的举动更具突破性意义。这不仅是对分散式产学研合作的系统性升级,更标志着头部企业决心构建自主可控的科研体系。


图片


茅台与五粮液的科技布局是降本增效的体现,这一点从茅台与五粮液设立科技公司的经营范围可见一斑。


茅台聚焦工程技术、生物及发酵技术、环保监测与污染防治等,五粮液着力于科技中介服务、发酵过程优化、工程研究、信息系统集成等,均围绕着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品质、实现绿色发展等方向布局,旨在通过科技赋能,在行业调整期抢占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茅台与五粮液作为白酒行业的两大龙头企业,其一举一动对行业发展具有极强的引领示范作用。此次两家企业重金投入科技领域,成立专业科技公司,必将引发行业内其他酒企的关注与效仿,推动整个白酒行业加速科技化转型进程。


图片


在这一过程中,白酒行业的竞争维度将被改写。以往白酒企业竞争多集中于品牌营销、渠道拓展层面,未来科技实力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积极投入科技研发,在酿造技术创新、产品品质提升、生产效率优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对于一些小型酒企而言,若不能跟上科技化发展步伐,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行业洗牌与整合或许会进一步加剧。


与此同时,随着酒企科技投入的增加,行业内的科研合作与交流也将更加频繁,产学研合作模式将得到进一步深化,有利于汇聚各方智慧与资源,攻克白酒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推动行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促进白酒产业向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


图片


茅台与五粮液成立科技公司,是白酒行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重要举措。这不仅将助力两大企业在产品品质提升、市场拓展、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更将对整个白酒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引领行业开启科技创新驱动的全新发展篇章,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