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这是舍得智慧说的第778篇原创文章

2025 我们一起携手攒劲,实力盛放



领衔主演是转型中的流量小花,主要角色是非科班出身的前·唱跳爱豆。

 

带着这样的班底,冯小刚再次拍出了大有不同的冯氏电影。

 

新上映的《向阳·花》,重新书写了属于女性的另一种“芳华”,没有青春的美好,只有生命的韧性,却仍能照见内心的清明,叫人湿了眼眶。

 

图片

▲图源豆瓣电影


自入行以来,明明镜头多次对准不同的群体,为什么这位大导总能在观众心里最痒的地方挠上一把?

 

或许,答案一直写在他的作品里。

 

图片

“豁出去,活下来。”


电影《向阳·花》海报上的这句slogon,恰似冯小刚的人生注脚。


和片中“不认命、只拼命”的几个主人公一样,冯小刚也是靠自己闯出了一片天。


图片


从一名京剧团文艺兵到知名导演,他最大的依仗是个人的生活阅历,最大的底气源于作品。


因为两手空空,所以更敢想敢做。既然被当成“野路子”,那就放弃对完美土壤的追求,把创作之根扎进时代的裂缝里。


于是,大荧幕上便出现了《甲方乙方》里的造梦小年轻,《不见不散》里的异乡人刘元,《没完没了》的老好人韩冬……清一色的平凡小人物,却比精英叙事更接近时代的灵魂。看着那些出身平凡又爱贫嘴的角色,观众仿佛看到了自己身边的那谁谁。


图片


在国产电影经历市场化与平民化变革的特殊时期,冯氏喜剧与90年代的集体心理相投,以戏谑的台词对话和普通人生存境遇的叙事,为千万观众划开了情绪的出口,成功俘获了大众的心。


图片

“如果要讲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市场化,冯小刚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坐标系式的人物。”


影评人梅雪风曾这么评价冯小刚。


从早期自成一派的冯氏喜剧,到聚焦婚姻关系的《非诚勿扰》《一声叹息》等作品,再到将他作为导演的野心和才华展露无遗的历史题材三部曲,如果把这些作品连起来,就得到了一部“中国社会情绪纪录片”。


接受《舍得智慧人物》第六季采访时,冯小刚曾诚恳地吐露过往的创作心声,“有的时候你把一个生活拍得深入的话,它自然会带有某种力量。”当一个年轻观众看完了他的作品,“他就能看到从改革开放之初,不同的阶段社会、民风、民情那种变化。”


图片
图片


为给广大观众献上一坛老酒而不是鲜榨葡萄汁,冯小刚拍宏大的时代,也拍时代车轮碾过的痕迹,记录底层的伤痕,也记录裂缝里投射下的光亮。


在那些看似与同行逆流而行的岁月里,他舍得与时间为友,静候时机,不顾外界的质疑声,只一心打磨作品。


好在,优质的作品总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观众也是公平的。


哪怕刚上映时遭遇票房滑铁卢,多年后回头再看,当观众突然发现,“这是一个好电影,然后他马上就改变他的看法,就反映到了那个评分上。”


▲冯小刚眼中的观众与票房

图片

一代导演服务于一代观众。时代造就了冯小刚的贺岁片神话,他也曾反向影响了时代。

 

面对摧城拔寨的新生代导演,步入花甲之年的冯小刚选择坦然接受,但芳华虽逝,初心不老。

 

彼时,他从商业片毅然转型到文艺片,又大胆跨界执导春节联欢晚会;如今,他又将镜头对准了更具争议的社会议题和边缘群体。一路走来,没变的何止是不绝于耳的质疑声呢?

 

图片


纵观数十年的导演生涯,冯小刚从来都是一头不甘于蛰伏在平原的狼,热衷翻山越岭,也像一位按捺不住“越界”的驾驶员,带领观众驶向地图上的空白。

 

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在妥协和坚持之间,冯小刚以入世之心做事,以出世之心做人,于舍得中摸索着实现双方的平衡。每一次的挑战,都是他赌上往日积累的口碑,朝着个人成就的更高峰发起冲击的号角,更是敢舍敢得的魄力与智慧的具象化。

 

“总之拍电影,是给自己要带来幸福感和快乐的一件事。”

 

淡看沧桑,笑对流年,跳出我执。

 

▲冯小刚的创作信条


真正的创作者,不是追赶时代的人,而是种下时代种子的人。让我们一起期待,在大荧幕上见证冯导更多“闪光的想法”。


END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部分配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