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酒报》 首席记者 杨孟涵



6月19日,茅台的批发价格下探到2300元以下,延续跌势。与此同时,茅台股价也一度在1500元以下。

短暂的恐慌恐怕会引发长期效应,而这种恐慌心理的积聚,又与市场长期的态势有关。面对茅台股价、售价的双重下跌,有看好其长期价值的力挺者,也有看跌者。纷纷扰扰,莫衷一是。

抛开情绪、抛开炒作,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对以茅台为代表的名酒市场有着清晰的认知:

首先,茅台进入下行通道,这是一个基于经济形势、消费大环境而做出的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



从趋势上回溯,2021年成为各个行业的一个分水岭。

在这一年,曾经高高在上、一路涨个不停的房地产市场,终于无力再涨,乃至进入到下行的通道上来,到2022年、2023年、2024年,房地产市场的消费不振、价格下行,已经是大众的普遍认知了。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6%,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8.5%,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约下降6.5%,销售额创2016年以来新低。

也几乎是同时,受到消费影响、电动车大干快上的刺激,国内车市也进入转折点。2023年、2024年间,传统车企大降价的消息不断传来,打折销售已经成为燃油车的常态。

数据显示,2023年,燃油车销售量净减92万元,下降6%。而后来居上的电动车,也同样在2024年度陷入比拼价战、降价以图存的境地。

楼市、车市的普遍性困难,与如今以茅台为代表的名酒企业遭遇的情况并无本质不同,并非属于车市、楼市或者酒水一个行业内的单独性问题。

如果以楼市、车市的发展前景来看的话,这种由于需求不振所引发的行业普遍性困难,在短期内没有纾解的可能,酒水行业恐怕也是如此。



单以茅台而论,厂家增产(2023年,茅台酒基酒产能超5.7万吨)、加大直销(目前,厂家直销占比营收的约一半左右),都稀释了其“稀缺性”,也剥掉了茅台身上本不固有的“金融属性”。在渠道存货量巨大、炒作需求被剥离、消费需求已萎缩的当下,市场已经很难支撑起其高高在上的身价,挤掉水分,回归固有价值已经成为必然。

所以,茅台的售价、股价进入到下行通道,这是一个基于大形势而做出的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事实判断。

那些对经济大势视而不见,却诋毁别人“唱衰茅台”的人,是不明白不能以“价值判断”来代替“事实判断”的。

其次,你没有任何手段去挺起行业,我也没有任何力量去唱衰茅台。

总有人叫喊着,说“我们要支持酒业,我们要挺起茅台”,一再批判乃至于诋毁“唱衰茅台”者。试问,你拿什么来挺起行业?我又如何能够唱衰茅台?



用政策手段吗?须知政策手段只是专属于经济主管部门,而非属于行业企业或行业媒体。“禁三公消费”已经行之多年,并不会单纯因为茅台价格下跌而有所改变。即便从国民经济的角度来讲,酒业在诸多领域内占比并不大,还不足以影响大政方针的制定,况且,酒业由于其特殊性,并不属于能够公开提倡的产业,因而获得政策垂青的机会并不大。

即便酒业获得了地方产业政策的扶持,但此时决定酒业兴衰、决定茅台涨跌的关键因素,在于市场,而非政策。

就算架起“力挺茅台”的大喇叭,又能够向谁呐喊呢?

向广大经销商吗?要知道,经销商购入茅台有定额限制;向广大黄牛吗?在市场恐慌情绪的影响下、在库存的压力下,黄牛如何能够重拾起继续炒作的底气;向广大消费者吗?那恐怕更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以,力挺者无计可施,只能空口白话,无能为力而又虚伪无比地徒然叫嚣。

那么,唱跌者呢?还是要继续回归到“事实判断”的出发点来,我们只是市场的观察者,只是事实的呈现者,而非诋毁者口中所谓的“唱衰唱跌”。

起落涨跌,皆有成因。尊重规律,不做无谓的呐喊和徒然的叫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