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川共产出了174万千升白酒,消耗原粮就有100多亿斤。”7月31日,在宜宾市南溪区召开的四川省“十四五”生物育种重大科技专项“绿色高效酿酒专用粮重大新品种培育”项目交流会上,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刘登才用一组数据调动了现场气氛。这组数据背后的现实是,四川酿酒原粮自给率不足20%。“这也意味着,四川发展自己的酿酒专用粮,潜力巨大。”他说。

近年来,在四川省“十四五”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下,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牵头实施了“绿色高效酿酒专用粮重大新品种培育”项目(以下简称“项目”),解决酿酒原粮的品种供给、品质提升和生产技术问题。项目实施以来,四川酿酒专用粮有了哪些变化?

品种选育实现“从0到1”突破

白酒产业是四川优势传统产业,整体规模居全国第一位,产量及营业收入占全国一半以上。四川提出,力争到2027年,全省白酒产业营业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

白酒产业规模再突破,离不开酿酒原粮的生产规模和品质支撑。“然而,除了供需缺口大之外,四川酿酒原粮品种少,品质良莠不齐,难以保证酿酒质量。”项目首席专家、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介绍,“项目启动之前,四川没有一个品种通过酿酒小麦区试审定,没有一个品种通过酿酒专用水稻品种审定。”

育种从基础理论出发。项目启动后,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科研院所、种植企业、白酒企业,共同建立了酿酒原粮酿酒品质质量标准研制及组学数据库。

“通过多次大生产酿造试验,我们探明了高粱、水稻酿酒原粮理化成分对酒质的影响。”蒋开锋说,例如高粱酿酒,项目组明确较高的支链淀粉和单宁含量有利于降低酒中不良口感物质(醛类和杂醇油)含量,提升酒质。

有了基础科研的支撑,项目组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等育种新方法,育成9个通过审定(登记)酿酒专用新品种。其中,粗蛋白质含量11.6%、软质率89%,多项数据达到专项制曲小麦标准的绵麦905脱颖而出,成为首个通过四川酿酒小麦区试的审定品种。旌康优珍酿、川糯优8316、川久香糯等水稻品种成为第一批通过四川酿酒水稻区试的审定品种。支链淀粉和单宁含量分别达到99.70%、1.57%的高粱品种佳酿红19推广面积超过50万亩。此外,还育成了产量、抗性和专用品质等综合性状好的玉米苗头品种。

大户和酒企还需更多针对性品种

有了品种,种粮大户愿意种吗?种出来的粮食酒企愿意收吗?交流会上,围绕两个关键问题,宜宾市酿酒专用粮专班副主任潘世江向项目组递出了一份品种和技术需求清单。

“种植环节,种粮大户越来越需要高产、优质兼顾宜机化生产的品种,这样才能节本增效。加工环节,酿酒企业更青睐小籽粒、松散型杂交糯红高粱品种、粳性糯稻品种。”潘世江说,在技术方面,由于川南地区春旱连夏旱的极端天气频发、部分白酒企业规划有机化发展等原因,生产上还迫切需求抗旱直播、有机生产、绿色防控等技术。

在刘登才看来,有应用价值的品种要在企业中投用,育种家和酿酒企业还要进一步双向互动。“不同酒企的酿造工艺不同,育种家要根据企业的工艺需求,选育出针对性的品种。”

省政府参事、省农科院研究员任光俊则建议项目组关注地方种质资源。“在川南地区,地方高粱品种在酱香型酒酿造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项目组可以加强地方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一些品种已经纳入大型酒企品种清单。”交流会上,蒋开锋带来的好消息让大家感到振奋。由于生育期短、产量高、抗倒性好、抗病性强,商品粮食品质符合酒企需求,项目组选育川久香糯入选五粮液酿酒专用粮定制基地2024年推荐种植品种,面积达到了8000亩。



- END -


来源于公众号-川观新闻本文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