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舍得智慧说的第777篇原创文章
2025 我们一起携手攒劲,实力盛放
中国人的乡愁,从来都藏在节令的褶皱里。
江南的主妇们守着灶台,用浆麦草汁将思念调和成碧玉般的团子。
迁徙的客家人巧手揉艾入米粄,将中原的皎洁月光,细细地蒸进了岭南袅袅的烟火之中。
壮家阿妈以山岚为墨、草木作笺,在清明蒸腾出彩虹图腾。
这些带着思念的春日滋味,既是慎终追远的仪式,更是记忆长河里永不褪色的味蕾密码。

原来思念不必沉重,它可以是时光酿成的美味,是长存于华夏文明基因里的治愈仪式。

当江南烟雨浸润糯米肌理,青团便成了封印春光的琥珀。

别看这团绿油油的糯叽叽,人家可是清明的初代网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清代美食家袁枚笔下的青团,至今仍在吴侬软语的弄堂里延续着清明的古老记忆。
这看似简单的工序,实则暗藏玄机。
“火候差一线,青色退三分”,江南阿婆们深谙“卷”的奥义,制作青团的过程堪比文人作画:青汁要现榨现用,青气要透而不冲,青韵要回味悠长。
当蒸汽掀开笼盖,青团表面的油亮光泽,轻咬一口,糯米的软糯、艾草的清香、豆沙的绵密在舌尖绽放,仿佛将整个江南的春天含在了口中。

恍惚间让人看见时光长河里,所有离散与重逢都在舌尖完成了和解——吃下去是时令鲜,回味是旧时光。
江南人用百年经验证明:舍去急功近利的速成,守着节气时钟慢熬春光,才能将转瞬即逝的鲜嫩凝成永恒。

客家人的迁徙史是一部用味蕾书写的史诗。据说他们行李箱里必须装下三件套:族谱、艾草和祖传蒸笼。

在南迁的漫漫长路上,这种《诗经》里“彼采艾兮”的香草,成为客家游子随身携带的故乡土壤,主打的就是“走到哪都要复刻家乡味”。
蒸艾粄的芭蕉叶也必须现采现用,叶片经络里残存的晨露,能让米粄蒸出“带着山魂的甜”。
芭蕉叶包裹着中原的面食记忆,闽西山区的竹蒸笼复刻着洛阳城头的炊烟形状。客家人将山泉水泡发的糯米与炒香的花生碎层层相叠,这波操作比混搭风更“硬核”!

一口咬破蕉叶“封印”的瞬间,艾草的清苦先给你一记直拳,花生的油香又马上递来解药。
当艾草的“苦尽”遇上花生的“甘来”,你也许就能品尝出千年漂泊沉淀出的通透——放下地理坐标的重量,方能托起四海为家的轻盈。

在岭南的广西,清明时节的炊烟总比别处多几分色彩。

当都市人还在追逐春日限定色号时,壮家阿妈早就玩转了天然植物调色的黑科技。
枫叶染墨、红蓝草洇绛、密蒙花点金,壮家阿妈牵着女儿的手,将山野的呼吸揉进米粒,把四季的轮回封存在蒸笼里。
蒸笼掀开的刹那,五彩云雾裹挟着草木私语升腾,岭南的春天就已经装在这一份五色糯米饭中,被春色解构重组,在齿间化作枫糖般的清甜。
舍去化学颜料的便捷,守住草木染的慢功夫,方知最绚丽的色彩永远生长在时光的沃土里。
这些世代相传的天然颜料,让壮乡清明祭祖的供桌上,永远绽放着永不褪色的彩虹。
这些生长在清明褶皱里的滋味,是二十四节气写给华夏儿女的情书。

青团的碧色里藏着吴地文化中“崇青尚雅”的审美传统,艾粄的清香中飘着衣冠南渡的艰辛,五色糯米饭的斑斓间映着壮乡儿女的智慧。
千百年来,清明承载着中国人对生命的哲思。这些镌刻着节气密码的食物,本质都是民族记忆的容器。
无论酿酒或人生,大抵规律皆是相通的。当青团染绿指尖,当酒液漫过杯沿,清明便完成了从祭坛到餐桌的文化转译。

酒入豪肠时,方知舍得味。这种“以食载道”的文化智慧,正如舍得酒陶坛里无声酝酿的琼浆,在窖藏中蜕变成时光哲学——那些被岁月封存的谷物精魂,终将在启坛时与春光共鸣。
一起举杯舍得老酒,舌尖品尝的不仅是岁月的醇厚,更是对生命圆缺的坦然接纳 —— 真正的纪念,从来不是负重前行,而是舍得让思念化作春泥,滋养生命的春天。

点击上方小程序,品鉴舍得老酒
END




本文部分配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