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昭

近日,南京秋糖、武汉酒博会陆续落下帷幕。无论是参展商、经销商、服务商,都展现出对秋糖的失望之感。“秋糖是经销商的希望,还是希望之后再次失望”“从贵州飞了一千多公里来南京秋糖,布展展商比顾客还多”……可以看到,“大环境下秋风萧瑟”,已经成为常态。

透过现象看本质,虽然本届秋糖展现了“布展比逛展多”的流量下滑现实,但是作为酒业深度调整期的关键窗口,秋糖也能折射出行业转型的深层逻辑——从流量困境到直播间里的新尝试;从酱酒热度回落到精酿啤酒的异军突起;从低度酒的技术攻坚到厂商关系的深度探讨。

秋糖的热度虽不及春糖,但依然能成为观察酒业调整转型的价值平台,为行业破局提供方向指引。

流量下滑:不是衰退信号,而是理性回归

“今年逛展的人少了,办活动的企业更少了。”这是南京秋糖现场展商最直观的感受。相较于去年深圳秋糖,本届秋糖的人流量、参展商数量均有下滑,就连酒企同期举办的品牌活动也大幅缩减。

据九频道不完全统计,仅洋河、汤沟、今世缘等江苏本土企业推出了线下活动,全国性品牌的大型活动几乎销声匿迹。

但流量下滑的背后,并非行业活力衰退,而是企业心态的“理性转向”。一方面,资金调整让企业对非必要支出更加谨慎,以往动辄百万的活动预算,如今更多被投向“经销商补货补贴”;另一方面,企业更倾向于“把钱花在刀刃上”。正如某酒企负责人所言:“与其花几十万办一场热闹的发布会,不如给经销商实实在在的政策,既能稳住渠道信心,又能直接拉动动销,这才是当下最需要的。”

这种转变,恰恰是行业“回归理性”的重要表现。过去几年,酒业常常在糖酒会期间开始“比拼”,你办论坛、我搞晚宴,比拼的是场面大小,媒体记者一天要跑很多场活动。如今企业主动收缩非核心投入,聚焦渠道赋能与终端动销,本质上是从“做表面文章”转向“练内功”,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筑牢根基。

低度酒:是趋势,但不是风口

今年8月以来,众多酒企开始布局低度酒赛道,原本以为今年秋糖会有很对关于“低度酒”的论坛和新品,但本届秋糖的低度酒产品却并不多见。核心原因在于“技术壁垒”:低度酒对勾调工艺以及降度后酒体稳定性的要求极高,中小酒企难以快速模仿,这也导致低度化仍停留在“头部企业试水”阶段。

不过,今世缘的尝试给出了新方向:其在秋糖期间举办的论坛上,不仅曝光了22度新品“今世缘・多少”,还提供4款不同风格的低度酒样供品鉴,通过提前造势+用户反馈的模式,为新品上市铺路。

与此同时,“低度白酒是趋势,但不是风口”“切忌将其与‘年轻化’强绑定”“低度酒需突破传统白酒调性”这些在南京秋糖期间涌现出来的观点,表明行业对于低度化的未来仍存在分歧。

一边是行业观点的尚未统一,另一边是企业布局的不断加快,反映出企业对市场新趋势始终保持着敏锐的判断,可以预见,低度酒市场未来必将成为品牌竞逐的关键战场。

品类多元:酱酒热降温,精酿啤酒爆发

本届秋糖最显著的市场信号,是酱酒热的降温与品类多元化的爆发。现场不完全统计显示,本届秋糖参展的酱酒企业仅20余家,较去年减少近一半。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清香型白酒的询价意愿、签单率均大幅提升,某多香型展位负责人透露:“今年问清香酒政策的经销商比去年多了30%,很多人明确说‘消费者对价格敏感,清香酒性价比更高’。”

另外,光瓶酒与新酒饮的爆发,更让品类竞争充满活力。百元以下光瓶酒的“价格战”进一步加剧,部分酱酒光瓶酒甚至低至29.9元。与此同时,茶本酒、蜂蜜酒、米酒等新酒饮集中亮相,精酿啤酒更是成为“新宠”,其中、科威精酿、凯撒精酿、欧加精酿、绅爵精酿、青岛精酿、库姆巴特等品牌的展位前人头攒动,现场互动频繁,洽谈气氛热烈。

今年8月以来,“精酿啤酒热”已从渠道端延伸至上游酒企。五粮液集团推出“风火轮”精酿品牌,珍酒李渡集团随后发布高端精酿“牛市”啤酒,两家白酒上市公司几乎同步跨界入局。此外,天鹅酿酒集团也于今夏推出“天鹅”精酿。

中金公司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精酿啤酒市场规模约为415亿元,中金预测在未来3年内精酿国内市场将突破千亿规模。

品类迭代的本质,是消费需求驱动行业变革。酱酒降温,不是品类衰退,而是市场从“盲目跟风”回归“理性选择”;清香酒、光瓶酒的走俏,反映出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追求;精酿啤酒等新酒饮的崛起,则体现了年轻群体“口味多元”和“场景细分”的需求。

这种“多元共生”的酒业格局,不仅能降低行业对单一品类的依赖,还能通过品类创新拓展消费边界,为酒业注入新的增长动能。

数字赋能:线上线下融合的破局标配

秋糖展厅内,最直观的感受是“直播秀场”的全面渗透。有的镜头对准产品陈列,主播向线上酒商介绍代理政策;有的则以“逛展vlog”形式,向C端消费者科普酒文化、讲解产品特点。

可以看到,这种“现场展示+线上直播”的模式,已从去年的“少数尝试”,变成了今年的“行业标配”。

线上直播的分化,更折射出企业的精准思维。面向B端的直播,重点解决“展位位置不佳”的痛点,通过线上引流将意向酒商引导至线下洽谈;面向C端的直播,聚焦品牌曝光与用户互动,不仅能借助秋糖的声量提升知名度,还能通过用户评论、弹幕反馈,直接捕捉消费者偏好,为后续产品研发提供了明确方向。

企业拥抱直播的深层逻辑,既是应对线下流量下滑的“破局之举”,也是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更关键的是,线上投流的成本仅为线下活动的三分之一,却能触达更广泛的潜在客户。

这意味着,酒业的数字化已不再是“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如何做好”的必答题。未来,能否打通“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私域留存”的闭环,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秋糖虽已落幕,但它留下的信号却值得深思:流量下滑倒逼企业回归理性,线上线下融合加速数字化转型,品类多元回应消费需求。这些变化的背后,是酒业告别“靠品类红利、渠道扩张就能增长”的旧时代,迈入“靠价值竞争、精耕细作实现发展”的新时代。

未来,酒业的竞争将不再是“谁的价格更低、谁的活动更热闹”,而是“谁的产品更贴合消费需求、谁的渠道更高效、谁的厂商关系更稳固”。

事实上,除南京秋糖之外,业内很多传统展会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一方面,在行业调整期的背景下,传统展会流量大大减少、效果大大减弱;另一方面,参展品牌参差不齐,良莠不齐,厂商关系紧张。虽然问题很多,但传统渠道是酒业不可代替的一部分,传统酒展也依然不可或缺。

当企业不再沉迷于“流量游戏”,当行业开始正视“价值创造”,当消费趋势真正被听见并回应,这或许才是酒类展会作为“行业镜子”最珍贵的启示。


- END -


来源于公众号-马斐九频道,本文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