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舍得智慧说的第736篇原创文章
2024 我们一起越过山丘,聆听岁月回响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既是孩童时期机智救人的小英雄,又是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学霸,更是编撰了传世巨著《资治通鉴》的史学大家。
他,就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
今天,正值司马光诞辰,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世界,探寻这位传奇人物的成长之路。
说起司马光,那可是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
一提到他,脑海中是不是立马浮现,那个砸缸救人的勇敢小男孩儿?
没错,就是他。
想当年,在北宋的一个小村庄,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一群孩童在院子里撒欢儿。
有的在捉迷藏,东躲西藏;有的在玩泥巴,捏这捏那。
突然,“噗通”一声,一个调皮的小家伙爬上了大水缸,想看看里面有什么宝贝,结果脚下一滑,整个人都掉进去了。
缸里的水瞬间将他淹没了,孩童在水里扑腾扑腾挣扎。
其他孩子一看,吓得哇哇大哭,场面一度失控。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司马光冷静地观察着四周。
他瞅瞅四周,发现地上有一块大石头,二话不说,跑过去就举起来,用尽吃奶的劲儿,“咔嚓”一下,大缸就被砸了个大窟窿。
水哗啦啦地流了出来,缸里的孩童也得救了。
这就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简单却经典,成了我们民间记忆的一部分。
故事里的司马光,勇敢、机智、遇事不慌张,成了许多中国孩子的榜样。
而那个掉进缸里的孩子,也“荣幸”成为了安全教育的反面教材。
不过,话说回来,司马光可不仅仅是个砸缸的小英雄。
他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活了整整六十八年。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外人、及后人,可反复提及与强化,而司马光本人及其父母,则必须忘却此事。
若不然,司马光的人生很可能就是“伤仲永”了。
而“砸缸”,只是司马光童年生活的一个小插曲,他的精彩人生,还在继续。
司马光,那可不是一般的学霸,小时候砸缸救人,并未因自己的英勇事迹而飘飘然,长大后更是不得了。
从小他就爱啃经史子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天文地理、音乐数学,什么都来点。
记忆力惊人,能过目不忘,这使得他在学习上如鱼得水。
乡试、省试、殿试,一路过关斩将,仕途顺畅。
当官时,他勤勤恳恳,百姓都夸他好。
但官场斗争太激烈,北宋熙宁四年(1071),司马光因为新旧党争,主动请辞远离朝廷,搬到洛阳定居。
在洛阳,他买了二十亩地,建了个“独乐园”,还特地留了块地种竹子,美其名曰“种竹斋”。
竹林里,没有勾心斗角,只有自在逍遥。
就在这悠然自得的日子里,他写出了那本能全面反映中国历史进程的巨著——《资治通鉴》。
对司马光这样一位,学者与官僚一身二任的古代士大夫来说,学问和做官两不误。
治学和从政,就像他的思想和行动,分不开。
君主如果听他的,他就留在朝廷改造现实;不听,他就写书传递思想,影响君主及同僚。
《资治通鉴》就是他表达思想、参与政治的大招。
历史和现实,在他眼里,不是两码事,过去是现在的镜子,了解过去,就是为了现在。
但编这本书,可不容易,搜集资料、筛选整理、编排,花了整整19年。
作为一部煌煌二百九十四卷的史学大书,它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历史。
共二百九十四卷,是一部写给帝王将相的历史教科书。
南宋大儒朱熹都夸它:“伟哉,书乎!自汉以来未始有也。”
现代历史学家也赞不绝口,说此书是“空前杰作”,编纂方法、史料充实、考证详细、文字简洁,皆为一流。
作为《资治通鉴》的主要编著者,司马光的史学成就之高毋庸置疑。
而普通人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
简单说,想干大事的,它能教你行天下的方法;不想干大事的,也能学会怎么在世道里保全自己,还能保持初心,安安稳稳过日子。
就像人可以不屠龙,但不能不磨剑。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得时刻准备着,等下一个机遇来敲门。
而在砸缸小英雄、史学界扛把子的名号外,司马光还是一个官二代学霸、道德标兵与理想主义者。
从小含着金钥匙出生,老爸当官,老师还是宰相,特别是庞籍老师,简直把他当亲儿子养,让他从小就懂政治、有担当。
说到政治,司马光虽因站到了“王安石变法”的对立面,受到争议,但政治运作是件极其复杂的事情,是多种力量碰撞的产物,难以非黑即白下定论。
而实际上的司马光,道德洁癖,一心为国,北宋的兴衰他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全写进了《资治通鉴》里。
为编这书,他搜罗了329种书,正史、野史、碑志,什么都看,什么都筛,严谨得要命,就是为了保证书的质量。
好在成果不错。
书里讲历史、说兴衰,还挖出了历史规律,给后人上了一课又一课。
而他在洛阳编书那会儿,居所简陋,于是另辟一地下室用作读书间。
当时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阳,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3层,最上一层称朝天阁。
洛阳人都调侃:“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他却笑道:“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司马光虽位高权重,但心里装的全是国家和百姓,对名利看得很淡。
纵观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
小时候砸缸救人就看出他冷静、勇敢。
长大后,无论什么困难,他都能淡定应对,找到解决办法。
调到外地也不闲着,愣是把《资治通鉴》给憋出来了。
他的成功,靠的不只是才华和学识,更是坚韧不拔和淡泊名利。
他启示我们,要成就一番事业,需学会“舍得”:舍弃名利,方能收获真心;舍弃安逸,方能促进成长。
因此,朋友们,莫要被外界环境所扰,保持冷静,勤勉学习,坚持不懈,淡泊名利,你也能如同司马光一般,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道路!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