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酒道

全球烈酒版图仅占2.3%,国产酒如何突围?龙永图等大咖开方

◇
白酒出海:需求旺盛与困境待破
◇
大咖建言:破局出海的现实路径
执笔 | 晓 得
编辑 | 骆 言
在全球烈酒贸易中,中国白酒仅占2.3%的份额,出海之路挑战重重。面临认知隔阂、产品不适配与行业协同不足等多重困境。
10月17日至19日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第23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上,包括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等在内的多位大咖指出,破局关键在于平衡传统与创新——既要保持白酒特色,又需研发符合国际饮用习惯的产品;既要企业各自发力,更需行业协同制定整体战略。
中国白酒出海,唯有从产品、文化、渠道多维度寻求突破,方能从2.3%的困局中走出一条国际化新路。
白酒出海
需求旺盛与困境待破
在全球酒业多元交融的背景下,国产酒出海既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需求。目前,国产酒产业规模庞大,白酒、黄酒等品类在国内市场根基深厚,但在国际市场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数据显示,中国白酒仅占全球烈酒国际贸易的2.3%,酒企海外收益不足总收入的1%,反映出国产酒国际化进程的滞后。

与此同时,国际酒企正加速布局中国市场。保乐力加、帝亚吉欧等企业在华建设酒厂并打造文旅体验中心,卡慕等品牌也通过年轻化营销贴近中国消费者。全球酒业已突破地域与品类界限,国产酒若想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然而,国产酒出海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
认知偏差。
能力与需求不匹配。
协同不足。
大咖建言
破局出海的现实路径
当前,国产酒出海虽具备文化与产业基础,却在认知、产品与协同等多方面面临现实瓶颈。要实现真正“走出去”,不能仅靠热情与愿景,而应立足实际、分步推进,围绕产品、文化、渠道与行业协作四个维度,构建可持续的出海路径。
产品端:坚守品质根基,适配国际需求
产品是出海的核心载体,既要保持中国特色,也要贴合国际饮用习惯。

龙永图指出,国产酒必须“做好产品”,在质量、环保与生产标准上与国际接轨。例如,白酒可尝试开发适合调酒的基酒类型,适应国外加冰、兑果汁等饮用方式,降低尝试门槛。爱尔兰威士忌既坚守“三重酿造”传统,又尝试新木桶陈酿以拓展风味,这种“守正创新”的思路值得借鉴。
同时,酒类开发需关注健康化趋势。中国宏观经济学家向松祚提出,“健康饮品”是未来酒业的重要方向。黄酒可依托低度、养生特性开发日常健康酒款;劲牌凭借“健康内涵”与高性价比实现市场增长,说明健康属性可成为出海的差异化优势。
文化端:讲好真实故事,融入生活场景
文化输出不是单向灌输,而是通过生活场景实现情感共鸣。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强调,美酒是“文明的使者”。国产酒应挖掘“风土”与“人文”故事,如赤水河微生态、黄酒千年技艺,以真实元素打动人心。日本威士忌在法国的推广,正是借日料文化切入,实现“以场景带酒”。国产酒也可结合中餐馆、传统节庆等场景,在海外开展品鉴与搭配活动,让酒文化自然融入当地生活。

龙永图则建议,传递国产酒的社会价值,如带动就业、助力公益等。“习酒·我的大学”公益项目持续19年,这类故事有助于塑造有温度、负责任的品牌形象。
市场端:聚焦核心人群,构建高效渠道
出海不可贪大求全,应从精准人群切入,逐步拓展市场。龙永图指出,可优先依托海外中国人群建立消费基础。例如在越南某些中国人聚集区,先建立消费场景,再逐步影响本地顾客。爱尔兰威士忌在中国五年增长247%,正是瞄准追求“独特故事”与“高端品质”的消费者,说明精准定位的重要性。

渠道方面需注重便捷与本地化。例如,青岛啤酒推出“7天原浆”并配合即时配送,实现“30分钟达”,此类模式可在海外重点城市试点。百威雪津的产业链协同经验也表明,与本地伙伴合作构建从生产到物流的完整链条,能有效降本增效。
协同端:行业集体行动,共建支撑体系
单打独斗难以成势,必须依靠行业协同与专业支持。龙永图建议,由中国酒业协会牵头制定“酒类出海五年规划”,明确重点市场,避免内部恶性竞争。此前协会与海关合作将白酒通关时间从48小时压缩至24小时,与东盟签约降低30%检测成本,体现了协同推动政策突破的实效。

此外,应加强国际交流,组织企业考察爱尔兰威士忌、日本清酒等海外酒类的创新与推广策略,学习其应对低谷、培育忠实用户的方法。邀请国际专家参与国产酒标准制定,推动中外标准互认,也是融入全球市场的重要步骤。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