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晓娟


近日,全球领先酒精饮料数据研究机构IWSR发布了《RTDs Strategic Study 2023》这一最新调查结果。报告预计在 2022 年至 2027 年期间,中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等10 个市场的RTD类别饮料销量将增长12%。


这与去年IWSR发布的“2022年至2026 年RTD 类别饮料的销量将增长24%”这一预测相比,销量增长预期被直接下调了一半。至于这个增长的实现,IWSR 表示将由优质及以上的即饮鸡尾酒和长饮(long drinks)带动。这意味着低酒精饮料作为其中一部分良性发展趋势明显,并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高增长没有到来

但品类向好趋势不变


RTD,即Ready To Drink,是一种事先预调好、开瓶即可饮用的含酒精预调饮料,包括预调鸡尾酒、葡萄酒风味饮料、含酒精的苏打饮料、含酒精的咖啡或茶饮等。这一类别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但真正成为一个兼具热度与宽度的赛道,却是在2016年以后。


在热度上,据尼尔森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初即饮酒的销售额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40.7%;且即使在受疫情影响的三年,即饮酒仍保持了较高速增长。与此同时,2016年至今包括贝瑞甜心、大于等于九等多个低酒精饮料品牌均在获得高额融资后,为这个赛道增添热度。


在宽度上,除了资本青睐的低酒精饮料品牌频频面市,包括五粮液、泸州老窖在内的传统酒企与可口可乐、娃哈哈等食品饮料企业也纷纷入场,极大程度地拓展了低酒精饮料在中国市场的宽度。


传统酒企方面,五粮液推出聚焦“天然、时尚、健康”的仙林果酒;泸州老窖也因“桃花醉”广受关注,其主打“年轻潮生活”的百调酒馆更是不断为低酒精饮料赛道带来惊喜……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低酒精饮料,这些传统白酒企业推出的产品优势在于基酒的不同,即将朗姆、伏特加、威士忌、白兰地等洋酒替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与中国特色的白酒。


图片


在食品饮料企业方面,动作不断的可口可乐从2018年推出首款酒精饮料“柠檬堂”开始,已先后先后与摩森康胜、星座集团、Molson Coors等合作推出多款低酒精饮料;近期,可口可乐又宣布与保乐力加达成合作,两大巨头旗下品牌“雪碧”和“绝对伏特加”将于2024年组成CP,推出雪碧味儿的RTD鸡尾酒"Absolut Vodka & Sprite"。


但在热闹之后,低酒精饮料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正如IWSR预测的那样,没有迎来高增长,但品类向好趋势却仍然明显。这从国内低酒精饮料市占率第一的品牌RIO的业绩表现便能看出。


根据百润股份202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上半年百润股份旗下预调鸡尾酒(含气泡水等)存货压力加剧,其中库存量相较于去年同期提升179%,达397.87万箱;另一方面三季报显示,今年1-9月预调鸡尾酒(含气泡水等)实现营业收入21.7亿元,同比提升55%。基于去年业绩不佳,这个增长可以称之为优秀。


从RIO错位的增长与存量关系不难看出,因大量品牌和资本进入,国内低酒精饮料市场已经存在明显的赛道拥挤、产大于销等问题。但从RIO这只低酒精饮料赛道“领头羊”的表现来看,困境正在得到缓解。


低酒精饮料

如何扮好“入门级酒精消费”角色


作为舶来品,低酒精饮料在中国市场被赋予了培育“入门级酒精消费”的使命。这不仅是由于尝试的低门槛,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它的主要消费群体同样是白酒企业的年轻化战略的指向人群。


对比海外成熟的低酒精饮料市场,我国市场规模和人均饮酒量均处在提升阶段。根据欧睿数据,2021年我国RTD人均饮酒量为0.2升,仅为美国的0.3%左右,中国市场的低酒精饮料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要如何实现此赛道的高质量发展,便离不开行业与企业的共同努力。


在行业方面,低酒精饮料行业需要更多行业标准文件的规范、引导。自2019年1月1日起实施的《预调鸡尾酒》团体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市场竞争秩序的作用。但要保障低酒精饮料市场的理性发展,还需要有更多精准聚焦细分品类的行业标准文件的加持。


在企业方面,则需要从多角度做出消费植入,真正占领消费者心智。


首先是扩张消费场景,即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对应不同场景,并匹配好渠道与产品。比如RIO依靠“微醺”系列引领了“一个人的小酒”的独饮风潮,又以“清爽”系列让年轻人“快乐且理性地喝酒”,以“强爽”系列实现“一罐就到位”……


图片


其次是延伸消费群体,即从女性群体扩展到男性群体。从目前中国的低酒精饮料市场来看,女性群体是绝对的消费主力。但若要拓展增量,酒企有必要从酒精度、营销方式等层面出发,突破低酒精饮料与女性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起与男性消费者之间的共鸣。这不仅是低酒精饮料市场的培育,对于白酒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拉近与年轻消费者之间距离的机会。


最后是对渠道进行分层与下沉。与白酒企业传统的分销路径不同,低酒精饮料作为后来者,除线下场景打造满足其即饮需求同时,电商的价格优势与年轻人囤酒自饮的习惯相契合,成为了符合其消费人群特性的主要销售渠道;而在当下消费潮流逐渐从大城市向外延展的趋势上,成长起来的三四线城市也是低酒精饮料需要重点关注的市场。


在中国酒类消费市场,低酒精饮料无法避免地成为了白酒企业“入门级酒精消费”的实践者。而这个品类逐渐向好的趋势,就是低酒精饮料企业与白酒企业全力奔赴的根源所在。


- END -


来源于公众号-糖酒快讯(ID:tjkx99),本文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