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舍得智慧说的第780篇原创文章
2025 我们一起携手攒劲,实力盛放
凌晨一点,朋友圈比白天还热闹。
有人晒凌晨加班PPT,有人转发安眠曲BGM,有人晋升熬夜王,求一份“自律App”保佑,还有人发誓“刷完这条就睡!”结果一小时后,点赞列表比刚才还多......
对当代年轻人来说,夜深人静不是“结束营业”,而是另一场自我放松的开场。刷剧、摸鱼、发呆,明明眼皮打架,手机却为何怎么都「舍不得」放下?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的人群中,一半以上00后和将近一半90后的入睡时间晚于12点。

▲ 图源《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
不排除有人是为了赶工加班、熬夜应付deadline,被工作牢牢绑架无可奈何;但更多人,其实拥有可以入睡的时间,即使夜色已深,依然舍不得放下手机、按下暂停键。
这种现象,医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晚睡综合征」,指的是:没有必须熬夜的理由,却习惯性地拖延入睡,常常一拖就是凌晨一两点,且很难自我调整作息。

与“失眠”不同,这种状态下的人,白天无精打采,夜晚反而格外清醒。越是靠近深夜,越是舍不得睡,舍不得结束属于自己的这一刻。最终陷入“越熬夜越兴奋,越兴奋越熬夜”的怪圈。
那些本该用来安然入梦的时光,究竟是被什么给悄悄偷走了?

算法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向导,引领着人们在各大社交软件的虚拟世界中流连忘返——从搞笑段子到美妆教程,再到沉浸式的ASMR体验……一集接一集,像永无止境的夜游。

朋友圈的红点要秒点,工作群的消息怕错过。我们用一刷再刷的手指,抵抗白天被压缩的情绪,试图在屏幕里,找回一丝“掌控感”。
等路灯熄灭,白天被深深压抑的孤独、迷茫与挫败感,如同被释放的囚徒,悄然浮现在心头。有人在备忘录里写下无人知晓的心事;有人对着天花板发呆;有人反复听一首emo的循环歌单。深夜,成了唯一能与自己和解的情绪避风港。
许多人熬夜,不是因为睡不着,而是舍不得睡。他们想要的,是把白天失去的时间,「偷」回来。
“加班后的神经,像一根绷紧的弦,我必须通过不停刷手机放松”
“白天给自己定的计划都还没完成,太焦虑了,还是刷刷手机吧”
“想到明天一睁眼就要上班了,还是趁着这会儿有时间多放松下”
……

熬夜,成了悄无声息的「自我救赎」。

真正的自由,从来不是和时间拔河,而是学会在恰当的时刻,给生活按下“暂停键”。
毕竟,睡得少从来不只是“困”这么简单。它是健康的全方位降级套餐:身体功能混乱、情绪坐上过山车、免疫力跳水……严重时,工作、学习、生活,统统失控,甚至还附赠一张疾病风险“VIP券”。
可别小看睡觉这事,它从来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身体最安静、最靠谱的自我修复。
细胞在悄悄更新,免疫力慢慢回血,情绪也悄悄回到“平稳模式”。等到第二天睁眼,连阳光都像开了美颜滤镜。

舍得早点睡,其实就是舍得给自己留个喘息的空挡。只有身体真的歇够了,白天的热闹、忙碌,才不会让你觉得心累。
临近五一假期,答应舍得君,别再上演“熬夜→补觉→再熬夜”的无限循环。试试这些「入睡小仪式」,让夜晚,舒服一点,轻松一点。
01|划一道睡眠分界线
提前半小时放下手机,换一杯温热牛奶,一首轻柔的乐曲,或一本让心沉静的书。
02|用微光代替屏幕的刺眼
一盏暖光灯,一首白噪音,悄悄帮身体进入“休眠模式”。
03|和床建立默契
固定每天作息,习惯性地告诉自己:“躺下,就是充电时刻。”
04|打造属于你的睡眠能量场
换一套舒适透气的床品,点一支薰衣草香薰,或用“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把绷紧的神经,温柔松开。
05|允许自己,慢慢睡着
即便偶尔失眠,也别责怪自己。闭眼休息,本身就是一种温柔的疗愈。
今天的一场好觉,是给第二天留的底气。

舍得一夜的屏幕光海,才能收获满天星辰的好梦;舍得放过未完成的待办,舍得放下刷不尽的信息,舍得与焦虑和解,才能真正为自己留出余地,蓄满能量。
不妨从今晚开始,早点关掉屏幕,让身体先睡,其他的事——明天再说。
点击上方小程序,品鉴舍得老酒
END

本文部分配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