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丽梅


当日本清酒市场在“量减价增”的轨道上滑行了近二十年,中国白酒行业也正面临相似的命题:消费人群迭代、传统渠道式微、价格带上移,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白酒市场的变迁,也为白酒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启示。


近日,中信证券在《海外酒类行业复盘系列报告——日本启示:探索中国酒类创新之路》中剖析指出,当前正处于宏观周期调整和白酒深度调整的过程中,需要企业寻求新场景、新消费和新模式。报告还特别强调,那些深耕消费者培育、持续强化品牌势能的头部酒企,将在市场重构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这一论断,既包含对日本清酒龙头獭祭逆袭的深度解码,亦为中国名酒高端化浪潮提供了实践案例。面对日本清酒的“量减价增”趋势,中国白酒行业是否也会走上同样的道路?答案或许藏在“相似困境”与“差异解法”之中。


清酒行业“量减价增”

高端化成必经之路



日本清酒市场正经历一场静默的“质量革命”。


自21世纪初以来,日本酒类消费整体下滑,其中清酒、啤酒等传统酒品消费量显著减少。据数据显示,日本清酒产量自峰值以来已下滑近70%,但市场规模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且吨价持续攀升。


图片


这种“量缩价升”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居酒屋文化的衰落导致清酒从“佐餐必备”转变为“悦己之选”,迫使产品向利口化、高端化转型;另一方面,受相关政策影响,高酒税挤压了啤酒的生存空间,促进了发泡酒与第三类啤酒的繁荣,进而推动清酒向高附加值领域迈进。


这些因素也促使清酒品牌企业纷纷发力高端化。其中,月桂冠、獭祭等清酒龙头品牌积极投入生产工艺研发,提升原料和工艺品质,专注于高品质“特定名称酒”的研发。在此期间,特定名称酒的产量占比从1998年的25.7%提升至35.9%;品质最高的纯米吟酿酒占比更是从1998年的不足10%跃升至2023年的30%以上。


图片


这一现象在旭酒造(獭祭)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獭祭以品质最高的酒米山田锦作为原料,通过与产区深度合作、科技支持来建立产业链。公司通过精米度认知的广泛传播,强化产品高端定位;同时,獭祭注重产品力传播,渠道多元化水平高。国内通过“经销+直营”模式运行,保持渠道竞争力;海外以高端餐厅、酒类专卖店等渠道为媒介持续做好消费者培育。由此,獭祭清酒凭借其卓越的品质、创新的工艺和多元化的渠道策略,成功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中国白酒镜像

相似的困境,不同的解法



如果说日本清酒的“量减价增”是人口萎缩、经济放缓下的被动选择,而中国白酒的高端化则是消费升级、产业进化的主动突围。二者虽面临相似的量价博弈,但解题逻辑存在本质差异:前者是存量市场的生存之战,后者则是增量空间的卡位之争。


与日本清酒相似,中国白酒市场也面临着消费者偏好变化、渠道变革等多重挑战。中信证券在报告中指出,白酒消费者渠道正在经历新一轮迭代,从KA渠道的占比下滑,到批发市场逐渐失效,再到传统渠道分化,这些变化都在悄然发生。同时,传统线上渠道、免税渠道、闪送服务、专卖店、会员超市等新模式正成为主流,更有诸多意想不到的消费教育场景涌现。


日本清酒“量减价增”的发展趋势以及龙头獭祭的逆袭之路,为中国白酒行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獭祭在产品推广初期,创新性地利用冰柜作为攻破门店的“利器”,积极抢占餐饮渠道资源。如今,中国白酒也需要寻求变革,寻找更多与消费者接触的机会;此外,在白酒酿造工艺中,天、人、科技的平衡是未来探索的趋势,可借助科技定义产品的“高级感”,找到产品的差异化优势。


面对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发展现状,中国白酒行业也在结合自身特点,聚焦于品质飞跃、工艺革新、渠道拓展等多维度发力。而在消费升级与产业变革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白酒能否走出一条不同于日本清酒的新路径?


日本清酒的发展史,无疑为中国白酒行业提供了一面镜子。但镜中的影像并非宿命,而是启示。当汾酒以“中国酒魂”重塑文化叙事,当洋河以“绵柔革命”重构口感维度,当江小白以“情绪经济”开辟新赛道……从这些创新实践案例中可见,不论是向上突破超高端价格带,以稀缺价值对话世界顶级烈酒,亦或是向下深耕大众消费市场,以品质激活存量需求,这场价值重构的深层逻辑,都在于对消费本质的回归与创新。相似的困境中有着不同的解法,中国白酒正在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转型升级之路。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而它的终局,将由市场的选择书写。


内容来源:

中信证券研究部 2025年3月25日报告《海外酒类行业复盘系列报告——日本启示:探索中国酒类创新之路》


来源 | 糖酒快讯(ID:tjkx99)

本文为【糖酒快讯】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改编,如需转载请后台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