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编者按: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100问》于2023年由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亮相于第十三届江苏书展,受到广大读者和宣传、文旅、教育、党校等单位部门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入选学习强国、2023苏版好书等书目推荐。

 

8月19日-23日,李后强教授受邀出席于南京图书馆举行的主题为“书香满金陵 经典耀中华”系列活动和“阅见长江”专题书展,并在南京图书馆作了题为《长江文化孕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思考》的学术讲座。


图片


良渚遗址是中华文明多元系统中具有显著代表性的一元,是距今约五千年前诞生在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一颗璀璨之星。该遗址由4个部分组成:瑶山遗址区、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和城址区。


大型土质建筑、城市规划、水利系统,以及不同墓葬形式所体现的社会等级制度,使得这些遗址成为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并以其时间早、成就高、内容丰富而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图片


2019年7月6日,良渚遗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它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的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明显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从而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


图片


自发现良渚遗址的80多年来,我国不断取得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的重大成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良渚遗址学术研究国际参与的不断加强和良渚文明国际表达的持续丰富, “良渚声音”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传播和扩大, 良渚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其突出价值逐步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普遍认可。国际主流学术界已逐渐接受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观点,这也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对中华文明的重大意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