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笔 | 扬 灵
编辑 | 古利特
进入盛夏的7月,老人家常挂嘴边的三伏天就近在咫尺了。
所谓三伏天,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一个时段,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通常是从夏至之后的第11天开始算起,持续10天,中伏和末伏紧随其后,同样是10天的周期。

在此期间,天气酷热难耐。正如王仲修诗中写道:“三伏金藏暑正隆,火云万里日轮红。”
古书记载,“伏”指的是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阳气最盛。也因此,有不少人将三伏天视为调理身体的最佳时期,典型如“三伏贴”就由此而来。
欧阳修曾说:“古云伏日当早归,况今著令许休假。能来解带相就饮,为子扫月开风榭。”文人墨客,对酒当歌,自然是夏日一大乐事。对当代人而言,三伏天更偏爱冰镇过的酒,半杯下肚,清凉解暑。但实际上,从养生角度而言,这样对身体并不友好。

那么,三伏天怎么饮酒最好?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一个说法是,“三伏喝三酒,大步向前走”。
这“一酒”,便是要喝常温酒。爱酒之人在夏日大多喝冰啤酒,现在不少白酒品牌为了打开年轻消费市场,破除夏季是消费淡季的魔咒,开始宣扬“冰白酒”的饮用方法。
从饮用体验来说,冰镇的方式其实会锁住白酒本身的香味物质,影响口感层次。研究表明,在更高的温度下更能品尝出白酒的酒味,啤酒则是在更低的温度下更易品尝酒味。

从健康角度而言,白酒本身是发热之物,冰镇之后入口,会导致身体出现先冷后热的反差,由此对肠胃造成负担。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啤酒相对适合冰镇饮用,但夏日饮用冰冷之物过多,同样不利于健康。
“二酒”,则是要喝“慢”酒。在中国人的饮酒文化中,常有“劝酒”一说,即禁不起劝,动辄就“先饮为敬”“自罚三杯”。“感情深、一口闷”等俗语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喝酒时的豪爽。其实从医学角度讲,快速喝酒、大口喝酒会对身体带来较大危害,尤其是三伏天这样喝,有百害而无一利。

具体而言,喝酒太快会导致身体来不及反应,从而无法降低乙醇的吸收速度,血液中乙醇的浓度快速增加,无疑加大了酒精中毒的可能性。炎炎夏日,本身就气温过高,人体代谢加快,如果再喝快酒、喝超量酒,身体更无法承受。
“三酒”,就是要喝“好”酒。夏日炎热难眠,也免不了在路边摊宵夜,“一口烧烤一口酒,美好日子天天有”。有专家建议,如若夏季喝白酒,尽量喝品质较好的纯粮酒,因为经过窖藏、勾调等多个环节后,纯粮酒内质杂质已被去除,剩余的大多是各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