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舍得智慧说的第732篇原创文章
2024 我们一起越过山丘,聆听岁月回响
那个男人又准备杀回来了。
带着新作,万众瞩目。
跨越四十载的命运纠葛,穷尽一生的信仰博弈,著名编剧“史爷”史健全操刀,还有雷佳音和胡歌这两位实力派演员扛大旗。
自今年六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官宣概念海报和主演后,冯小刚的新片《抓特务》便备受期待,本月,这部年代大片终于要开机了。
更引人注目的,是重磅归来的导演冯小刚。

《芳华》以后,他已许久未拍年代片。但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向来是冯导的“拿手戏”。
七年前,他也是如此,为影迷们奉上飘香十里的“陈年佳酿”。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400万拍摄成本,3000万票房,不仅开国产贺岁片先河,还一举拿下当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多年来圈内无出其右。
《甲方乙方》宛如冯小刚在1997年开出的一剂“票房灵药”,也奠定了“冯氏喜剧”的基调:平民视角+耍机灵逗趣儿式的台词+过山车般的情节设置。

片中,我们旁观着四个年轻人为当红明星、大老板等不同客户制造“一日好梦”,看小人物起哄架秧子,看那些严肃而深刻的现实矛盾如何在一个个荒诞的情节中被消解,也直面平凡人最真实的生存困境。或许这便是喜剧的最高境界:好笑而不廉价。
眼下秋冬交替,飒飒凉风起,不如就在这个周末,叫上三五好友重温这部喜剧经典,从戏中戏里图个乐呵之余,还能毫不费力地咂摸出一点生活原本的滋味来。

“走下去,活下去。”
虽以喜剧起家,冯小刚却在创作生涯的最开始,就酝酿着要翻拍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
不为别的,“总是需要有一些人,要拍一些我们这民族的苦难的经历,有一些反省,有一些反思的。”比起葡萄汁,他更希望为广大观众酿出一坛坛老酒。
于是冯小刚舍得与时间为友,沉淀、打磨、静候时机,足足准备了18年,才将那段旱灾导致的大饥荒搬上了大银幕。这位“生是自个儿砍杀出来的”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开始把精力放在带有伤痛底色的宏大叙事上。


影片刚上映时,有人质疑他消费苦难,有人不愿在年底的影院看到如此沉重的历史,冯小刚遭遇从影以来的首次票房滑铁卢。好在,优质的作品总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12年后的今天,《一九四二》的豆瓣评分已涨至8.2。
平和而理性的基调,天灾与人祸的双重打击,看似背道而驰的呈现手法,却能轻而易举地刺破历史与记忆的迷雾,拨动心底最深的弦。记录本身即是意义,多年后再看这部片子,或许更能读懂这位名导的创作初心。

“从不需要想起,也从来不会忘记。”
一代导演服务一代观众。冯小刚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明知现在的观众可能鲜有关心,他却还要为那些不被发行公司看好的非存量观众拍一部“能够让他们喜欢的电影”,“我们的同龄人,或者跟我们前后接近的这些,难道这些人不需要看电影吗?”

冯小刚在《舍得智慧人物》中坦言,大数据的运算并不能左右拍摄题材的选择。作为导演,要将生活拍得深入,要纪录下不同的阶段社会、民风、民情的变化,更要落到银幕下观众的心里。
于是他将记忆倒带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工团,让大家一起看看那些满怀希冀的年轻男女如何用生命和热血绽放着属于他们的芳华。而那段被再现的芳华也有了比严歌苓原著里更温暖的结局,有人从中看到了青春,有人看到了时代巨轮的转动,也有人看到了不同层次的人心。


▲ 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这是一个发生在特殊年代的故事,但就像冯小刚在2017年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这个电影不承载那么多的东西,电影就是一段特别美好的青春的记忆。”
周末将至,按下播放键,去感受须臾之间无常生命也能绽放芳华的美感吧。

“钱现在对我来说不算事,就是缺朋友。”
作为“国产贺岁档之父”,转型后的冯小刚实际上“缺席”贺岁档已久,直至2023年末,他才带着2031年的秦奋和笑笑的故事归来。
不同于传统的冯氏贺岁喜剧,《非诚勿扰》三部曲由婚恋话题切入,从相亲征婚拍到婚后相处,靠港风美人舒淇和京片子葛优的反差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留下不少名场面和金句,是典型的浪漫轻喜剧。冯小刚坦言,“没有讽刺,没有暗含的那种所谓的喜剧里埋的某种攻击性。”他所期望的,是给观众带来轻松的观影享受。

回首来路,千帆过尽,更懂舍得,也更明白内心最深的渴望,究竟是什么。
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在妥协和坚持之间,冯小刚以入世之心做事,以出世之心做人,于舍得中摸索着实现双方的平衡。
如今,冯小刚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定位,“总之拍电影,是给自己要带来幸福感和快乐的一件事。”

接受《舍得智慧人物》第六季访谈时,冯小刚曾表示,如果还有闪光的想法,就把它拍一下。或许这次执导《抓特务》,便是又有了新的体悟。
洗尽铅华始见真,归来依旧香如故。
那么,让我们一同期待最终成片上映,也期待着这次,他又将为广大影迷带来怎样回味无穷的“醇香老酒”~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