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舍得,有这么一群人,上班就像进桑拿房一样“安逸”,什么工作能有这样的体验?他们就是舍得制曲工人。
微生物的生长繁衍离不开高温高湿的环境,因此,以曲胚培菌发酵成酒曲的制曲车间,温湿度常年高于外界,夏天体感甚至能达40度以上。一进入车间,就跟钻进了蒸笼一样,手头功夫一起,衣服就能拧出水。
这群人一辈子就守这一门手艺,培育出“黄金酒曲”,为舍得老酒打下扎实的风味根基。让我们走进舍得守艺人,感受黄金酒曲背后的匠心传承。
制曲工人掌握着酿酒的“头等大事”,每一步都得严谨细致,马虎不得。制曲车间的李长庚主任每天都会提早到岗,细致地查看每道工序,摸曲块、闻味道、查温度,掌握曲房情况。
他们平时不苟言笑,可一提起制曲技艺,就像换了个人,眼神有光。特别是进入曲房后,面对熟悉的工作,他们就展现出专业的一面。正如朱小兵主任所说:“越专业越热爱。”他们是真正把热情交给了这份工作。


无论老少,进厂都得跟着老师傅把整套流程走遍,才算入门。从拉车运曲这样的基础活干起,润粮、碎粮、定型、安放、培菌、看温、翻曲,样样有门道。没有数年的沉淀,难以掌握透彻。


胚堆之间微生物的发酵过程存在差异,温度表可以测量平均温度,但是每一块曲药的温度,得靠老师傅们徒手翻曲,在一摸一翻之间感知。庞仁能师傅在这岗位已干了二十八年。每天他都要弯腰俯身,徒手翻动温热的曲块,一天下来,“腰杆儿酸得不像话”。起初双手磨出水泡,长年累月早已结满厚茧,十根指头上早就没有指纹了。


酒曲发酵本身充满变数,季节更迭、原粮差异,都会影响最终的品质。夏天要通风,冬天需保温,何时用何法,全凭老师傅多年的经验判断。工艺规范虽给出了大致标准,但哪怕0.5%-1%的水分差别,手感也截然不同。想做出品质上乘的酒曲,要把握的细节远比标准更多。


黄金色,来自优质的大麦和小麦。它们掺在一起形成了微生物生长的好环境。黄金圈,靠的是合堆手艺,发酵中期把曲块叠成两三层,通过合堆升温,产生美拉德反应,让微生物更活跃。至于黄金斑,那是酵母和嗜热菌在曲心聚集,自然形成的。制曲就是慢慢驯化微生物的过程,正因如此,“黄金酒曲”才如此珍贵,保障着酒体品质。

数十年来,通过一路摸索,舍得酒业的制曲匠人们硬是把过去“凭感觉”的制曲过程,理出了一套明确的工艺标准——《浓香大曲工艺规范标准》。从此,“闻香识质”这门手艺,有了可循的章法。然而,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在日常生产里依旧需要不断调整、完善。靠着这股不松懈的劲儿,守艺人在制曲这条道上,越走越踏实,越走越精深。


进厂六年的陈文俊师傅,如今也挑起了大梁。他参照老师傅的手艺与如今的理化数据,对曲胚的精细度和松紧度进行摸索调整。黄金酒曲的技艺,就这样在一代代匠人的掌心与匠心中传递,在不断地摸索与打磨中,淬炼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正是因为日复一日与环境和微生物打交道,这群制曲人渐渐懂得了如何与自然相处。酒厂的工作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陈文俊师傅说,干了这行,生活反而更规律了。他们顺应天时,用最朴素的方式感知温度,耐心守护微生物的生长——这也正是舍得生态酿酒的真谛。

这群舍得守艺人把守护好每一块曲当做责任,他们在高温湿热的车间里日复一日地劳作,用手工技艺传承古法,用严苛标准守护品质,在自然中培育出“黄金酒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