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庄园中,一幢幢风格清新别致的建筑固然令人悦目,但真正令我赏心的则是郎酒人那天人合一、内外兼修的独特文化”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前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随《人民文学》作家采风团造访郎酒庄园后,以一篇《天作之合 人谋之致——识“郎”三部曲》将郎酒庄园的震撼与美好娓娓道来。今天,让我们跟随潘凯雄老师的文字,走进郎酒庄园,品味一杯庄园酱酒的诗意与美好。


图片


《天作之合 人谋之致——识“郎”三部曲》

潘凯雄


回想起来,本人对郎酒最初的认知还是来自25年前的一次茅台镇之行。那次返程沿原路行至一小河边,一位川籍同行走下车来指着河水向我们介绍:这条小河就是著名的赤水,对岸便是他的老家四川古蔺,另一款著名酱香型白酒郎酒的所在地就在那里。接着他就走上横跨小河两岸的一块小木板晃晃悠悠地探家去也。


说实话,本不好酒的我当时虽既没见过郎酒的尊容也不知其美味,但赫赫声名还是有所耳闻。于是心里便悄悄嘀咕:中国驰名酱香型白酒为何都要藏身于这偏僻的深山之中?这就是我对郎酒的最初认知。


图片


再往后好多年,郎酒进入耳帘的频次渐渐多了起来,这主要来自两个无法拒绝的渠道:一是善饮者阿来兄的介绍与“身先士卒”,使得我终于知道了郎酒究竟是个啥口味;二是时常得见的TV传播,诸如“新闻联播”开始前那浑厚的男中音“赤水河左岸,有座美丽的郎酒庄园,孕育出庄园酱香白酒——青花郎……青花郎,赤水河左岸庄园酱酒”。



还有雅典奥运会期间的“神采飞扬中国郎”,连续三年冠名“央视春晚”,独家特约CCTV-1黄金档剧场……现在的郎酒不再仅仅只是传说中的那款名酒,而且还有点如雷贯耳了。除去增加了亲口品尝的体验外,其他仍是耳闻,这些都可算是我对郎酒的第二次认知。


图片


真正走进郎酒已是辛丑年深秋的日子。从北京出发,我们选择的路线是直飞遵义,然后换乘汽车即可抵达,这是时间上最经济的一种选择;此外,直飞泸州或重庆或成都然后换乘汽车也都是一种选择,所不同的只是航班的多少与时间的长短而已,可见藏于深闺的郎酒现在与外界的联系较之于过去要便捷得多。


图片


走出遵义机场,行进在依然蜿蜒的山路上,依然九曲十八弯上坡连着下坡,不同的则是以往那崎岖的沙石路换成了平坦的水泥路,算不算高速没注意,但至少不会低于一级公路的水准,这就免去了一路巅簸之苦。


汽车在贵州境内行驶了一段时间依然是到了那著名的赤水边,一座耸立在山顶的奇特建筑进入眼帘,陪同的主人向我们介绍:过了赤水就进入了四川境内,郎酒便在水那端。地理位置仍如我25年前路过的那样,不同的只是“美酒依是而路况已非”。


图片


进入四川境内不久,蔼䔽云雾中一群典雅而庄重的建筑进入眼帘,这便是从CCTV中那句不时要传入我们耳帘的“赤水河左岸,有座美丽的郎酒庄园”。庄园者,自然是一方领地而非一幢建筑,在这座庄园中,一幢幢风格清新别致的建筑固然令人悦目,但真正令我赏心的则是郎酒人那天人合一、内外兼修的独特文化,这也是我对郎酒第三次认知的核心之所在。


图片


文化者,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有天作之合,亦有人谋之致。


先看天作之合。庄园中最令我震撼者既不是那一幢幢的确悦目的建筑,也不是那一瓶瓶忐忑饮过后不“滋事”的美酒,而是那一群群、一列列奇特的坛坛罐罐以及它们的寄身之处,正是它们共同承载着郎酒那收纳“天地仁和”,星罗“四步贮存”的庄严使命。


图片


在位于天宝峰的十里香广场,排列着万只陶坛,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大规模的露天陶坛酒库,这种露天陶坛贮存就是郎酒贮存的第一步。


接下来便是在一个狭长的山谷内,这里因其酒香弥漫而有千忆回香谷之名,山谷中伫立着贮存量从5000到500吨的大大小小贮酒罐,这是郎酒成长的天然道场,数十个贮酒罐在这里磅礴列阵,吸山川之灵气,经寒暑之磨练,催陈老熟,这种山谷大罐贮存是郎酒贮存的第二歩。


有“郎酒庄园夜幕下璀璨明珠”之誉的金樽堡虽是人工造就,却仿佛为赤水河谷自然生成,万只陶罐纵列成行存放于堡中,这种室内陶坛贮存便是郎酒贮存的第三步。


图片


而最为令人震撼者还属郎酒贮存最后的收关步---天然洞藏。天宝洞形似腾龙,地宝洞状若凤凰,两洞洞尾竟上下相通,形成龙凤交尾之奇观,仁和洞则呈三条鱼状,与天地二宝相互拱卫,万只酒坛,身披酒苔,藏于其中,甚是震撼。


不是所有的洞都适合藏酒,但仁和、天宝与地宝三洞,却是常年恒温恒湿,这样的环境生态仿佛专为老酒贮存而生,特别是酱香型老酒藏身于此,丰富的微生物群落有益于酒体中的酸、酯、醇、醛等成分在稳定的条件下相互反应。


在仁和洞那一排排陈年老坛前,主人让我们摸一下铺在酒坛上那厚薄不均的酒苔,瞬间明白了为什么中国驰名的酱香白酒都要云集在这海拔300米至600米间的赤水河畔。所谓“天作之合”指的大约就是大自然的这种特别眷顾吧。


图片


然而,同样的天地、同样的山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为,结果也大相径庭,根源就在于人谋之致。


中国的白酒市场,真正的品牌品质酒供不应求。品牌的本质是品质,品质的外化则是品牌。现在的郎酒人已是深谙此道,尽管他们拥有“天作之合”的独特优势,但绝不自我膨胀,亦收亦放、亦张亦弛,长袖善舞。


图片


此番走进郎酒,有幸亲眼目睹了郎酒的“郎酒重阳下沙大典暨吴家沟·二期、二郎·红滩生态酿酒区投产仪式”全过程。一个“暨”字,划出了两端各表:前是收、是张,后是放、是弛。


“重阳下沙”只是郎酒人“端午制曲、重阳下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这长达一年酿酒流程中的一个环节,对此每年以“大典”的形式开锣,我想此意无非是以这等庄重提醒郎酒人重视品质至上;而“暨”字后的意思似毋需多表:扩产能。这就是收放并举,张弛有度。


图片


郎酒一直在扩产扩贮,同时坚持“存十卖一”(每年投放市场的酱香酒不超过贮存量的十分之一)。这种“存新酒卖老酒”的战略,本质就是要将酱酒的品质做到极致,这也就是郎酒追求的品质至上,他们将其称之为“品质主义”,这词儿用得挺猛。


拥有依山傍水之优,且非一般之山水,这是天作之合;但依而不倚,且依且惜,这是人谋之致,也是本人识“郎”三部曲的一点心得。


图片


喝郎酒 打胜仗

神采飞扬中国郎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