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 | 柯里昂

编辑 | 古利特
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大邑县,酿酒历史悠远,历久不衰,享有“川西酒乡”之称。如今,大邑作为川酒·成都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发展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径。

除了盛产白酒,近年来大邑还有一个产业为人熟知——青梅酒。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不仅让大邑天然适合酿酒,也让其成为全国青梅种植产区之一。


于是,大邑要走的路径愈发清晰,以白酒为引领,以果酒为特色,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川西酒乡

《太平寰宇记》载:“其邑广大,逐以为名。”是为县名的来由。大邑县古称晋原县。资料显示,古时的晋原县山灵水秀,粮产丰富,自古有以粮食谷壳为原料进行酿酒的习惯。当地酿酒产业发展到明代更是日臻成熟,形成规模。

图片
明代著名文学家、状元杨慎曾赞美此地水具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除病”的特点。


南宋诗人陆游也曾游览晋原山水,在畅饮晋原美酒后曾赋七绝一首赞美道:“三日山中醉复醒,径归回首愧山灵。从今借取观书眼,长看天西万叠青。”


水是酒之魂,甘甜的水质是酿造美酒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晋原美酒很早就闻名于世。据《大邑县志》载:明崇祯年间,总兵王泗将军屯兵大邑城西,乡人以酒犒劳将士,王泗将军饮后赞道:“酒乡刃甲酿美酒,醉世神工代代传。”

图片
这让大邑王泗镇美酒声名远扬。资料记载,张三丰在《鹤鸣山》一诗中写道:“沽酒临邛入翠微,穿岩客负白云归。逍遥廿四神仙洞,石鹤欣然啸且飞。”


此外,陆游的《九月三日同吕周辅教授游大邑诸山》的诗词,也与王泗美酒颇有渊源。到清朝乾隆年间,王泗白酒酿酒行业更为兴盛。


据《大邑县志》记载,当时“酒之家酿者有常酒、甜酒、烧酒等,沽于市者有苦酒、白酒、大麦烧酒……。”根据资料,清代王泗营已有酒曲生产。在王泗镇发现的明清酒窖遗址也早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

图片
能成为川西酒乡,自然有先天优势。从地理区位来看,大邑地处成都市区西部仅40多千米,位于北纬30度线上。尤其大邑王泗镇,更位于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过渡的前沿地带,由于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脉的挤压隆起,它的西边是巍峨入云的雪山,东部是沃野千里的平原。


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造就了境内地貌形态多样,平原与丘陵相交、溪流与雪山相映,加上气候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从而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

图片
另外,大邑位于西岭雪山脚下,水源丰富,县内河流属于岷江和青衣江水系,岷江水系总体水质优,向上追溯,岷江接受着冰雪融水。与此同时,16.2℃的年平均气温,1050毫米的年平均降水量,特殊的气候条件加上丰富的再积黄泥水稻土,也适宜于各种酿酒有益微生物繁殖、生长。

向着“中国青梅第一产区”前进

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邑酿酒产业迎来巅峰,彼时县内大小酒厂超过了千家。

图片
但如今来看,相比成都的邛崃产区等,大邑的白酒产业发展略显滞后,酒厂数量已经大不如从前,白酒总体产值也逊于其他产区。


目前,大邑有白酒厂百余家,白酒年产量10万吨以上,总产值达25亿元,上缴税收5亿,产值占全县食品工业的50%以上,有20家酒厂年产量达3500吨以上,其中有4家企业进入了成都市私营企业50强。


然而,目前大邑绝大多数酒厂以原酒生产为主,尚未形成自主品牌。

图片
为打破现状,大邑找到了另一种可能。前文提到,大邑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越,而这为种植青梅创造了有利条件。在2013年,大邑产出的青梅酒就获批“䢺江青梅酒”地理标志产品。


发展至今,大邑已经成为我国青梅主要产区之一,核心产区䢺江镇的青梅种植面积已达上万亩,是国内规模大、品质优、产量高的产梅基地和主产区。


青梅种植优势突出,让大邑具备了酿造青梅酒的基础。目前,大邑拥有全国最大的野生青梅园林级标准化青梅园林资源,产区内企业也具备着先进的青梅加工技术,确立了“发酵梅酒为主”的风格理念。

图片
也就是说,从青梅种植、运输、酿造到生产包装、销售,大邑搭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青梅酒正在成为大邑的重要标签。


今年6月,“2023中国·成都(大邑)青梅文化节暨中国青梅产业发展大会”在西岭梅谷举行,这场次会议释放了大邑将大力发展青梅酒的积极信号。

图片
大邑县与会人员表示:“2023年大邑县将继续立足青梅产业,主动塑造‘中国青梅产业的展示窗口和示范榜样’,以梅促旅,以梅促产,梅旅互动,三产融合,以大邑产区的新力量,开启青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下一步,大邑要抢占“中国第一青梅产区”,为当地酿酒产业添加新活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