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策划 | 马斐九频道

编者按:

一月一度的“四方馆”即将开馆,欢迎中国酒业及文化界的有识之士,共同来参与时下热门话题的讨论。

马斐九频道“四方馆”是一个纳四方才子、佳人、仁人、大家、大咖贡献智慧、分享经验、思想碰撞之地。设立四年多以来,这里时而人头攒动、气氛热烈,时而低头深思,呐喊呼吁;在这个思想与智慧交锋的平台上,有太多行业人士分享他们的真知灼见,共同为中国酒业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盛夏到来,四方馆再次开门营业。

最近这段时间,白酒的“降”很火,有的降价,譬如成山农场装修开业后9.9元的洋河镇光瓶酒,有的降度,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很多甲方酒企纷纷把视角放到了40°甚至是30°以下的白酒。

有人说,白酒的双降是福音,有利于市场挖掘;也有人说,白酒的双降是传统品牌拥抱年轻消费者的利剑。

但事实上,诸如此类的大部分观点,都来自厂商/经销商/行业专家/V,但是白酒行业的自嗨,真的降到消费者心坎里去了吗?

本期四方馆,让我们换个视角,倾听消费者的声音。

“我爹喝啥,我就喝啥”
成都青羊区板绘工作者 小刘 26岁

白酒其实对于我们四川人而言不陌生,在我印象里面我爸就一直喝的是小角楼,偶尔买点全兴、沱牌喝喝。后来家里各方面条件都好起来了,我爸我幺舅他们就开始喝剑南春这些牌子更大的酒了。

但到我这一辈,对于白酒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怀和认知。基本上就是家里大人喝啥我就喝啥,剑南春啊、舍得啊,有啥喝啥,也不挑,可能也是家里大人也不懂酒,就是看超市里面做啥活动,网店上有啥活动,就买来喝了,也品不出个好坏。

平时屋里基本上会存个一到两瓶,如果突然想喝或者有客人来了,可以拿出来喝一喝,都是那种在烟酒店能比较好容易买到的,比如光良啊,小郎酒啊什么的,量小、便宜,还不占地。

关于白酒的双降,我觉得降价比较好接受,毕竟像我们平头小百姓,一个月就那么三四千工资,想要消费几百上千的酒,那是不可能的,就那几十刚过百的酒,还能喝一喝。

至于降度,我之前给我二爸带过三十多度的,他们喝了之后都感觉没啥劲儿,我也不懂什么叫做有没有劲儿,光喝就是了。

不过远远算不上好喝。

“降了是好事,不过没啥度数认知,好咽就行”
乐山房地产销售 令狐 36岁

前端时间白酒降度降价,我们还组织进行了白酒的选品学习。对于我们房地产销售行业来说,白酒降价降度肯定是好事情,一方面,白酒降价,就是你说的回归大众消费,可以给我节省一大笔开支,销售行业往往是要自己掏腰包请客户吃饭的,这些酒水也要自己掏。

另一方面,降度其实让我们更好开口了,有的时候酒度数太高了,一问就说不喝,家里老人担心喝了负担大,客户又担心喝了误事。现在都在做低度,有品质有品牌,拿着也不丢面,度数低喝着也不那么累,挺好的。

不过如果单单说度数的话,其实没有多少认知,四川的浓香酒喝得多一方面是小时候就多多少少喝过,其次就是比较好咽,酱酒什么的就是因为难咽,我们就喝的比较少。对于我们把酒当作日常工作工具的,就价格实惠,好咽就行。

“不如小甜水”
西安南三环咖啡馆自营个体户 小周 32岁

我爸也做酒,贵州的酱酒。我自己有的时候也跟着家里大人喝,但是白酒那个味真的不能习惯。

好多做白酒的都说什么酸甜苦辣咸五味,但你要让我尝就是酒精的味道,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发酵的味道,有些酒可以喝到点玉米之类的粮食的味道,但是这些味道对于我们没有啥吸引力。

因为我自己是开咖啡精酿馆的,身边的朋友也基本上都是这个圈层的人,还有就是骑行圈、驴友圈的人比较多,这些人的普遍年龄都很小,大概在20岁到30岁之间不等,年轻人聚在一起,就是咖啡奶茶柠檬水,价格便宜,各自的香味和口感虽然都不相同,但是基本上都在小甜水的范围内挂着。

小甜水相比于白酒而言,没有酒精的刺激,没有复合的杂的味道,而且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给他调不同的风味,比如有的客户喜欢荔枝,有的客户喜欢柠檬薄荷,有的客户喜欢带肉桂粉味道的咖啡,都可以定制。

但是白酒没法定制,可能有人他觉得白酒很香,对白酒可能有感兴趣,但是一次就得买一瓶,没法预先品尝,万一不好喝就得浪费,而且大多数年轻人对白酒的容忍度都是比较低的,毕竟大家都想着“这点钱我喝什么不好”。

所以要让我说白酒的这个降价降度,其实只能针对于懂白酒喝白酒的人,对于年轻人,还是没有啥吸引力,不如小甜水。

“我是酒馆常客,不喜欢的味道是一定不碰的”
福大经济学硕士 北京某保险经管 小田 28岁

白酒降度,其实说到底是一个经济命题,而不是消费命题。

从根源上来说,白酒消费是有属于他的门槛的,这个门槛涉及的方方面面有很多,有的是口味门槛,清香、浓香、凤香、酱香各自有各自稳定的消费群体;也有的是地域门槛,什么地方的人喝什么味道的酒,已经形成了地域风俗喝酒习惯。

因为有这些根源所在,可以说,白酒的消费是已经被固定下来了,只有围绕这些固定根源做文章,才能实现破圈,就比如之前很火的黑神话悟空,就是因为围绕着中国神话小说和民族情感,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关注实现破圈。

为什么说白酒降度实际上是经济命题呢,因为从消费者的角度上,白酒降度,实际上并没有改变消费者的选择倾向,就比如我是酒馆常客,北京的夜场酒馆也经常去,我因为不喜欢龙舌兰的味道,任何龙舌兰调出来的酒我都不喝,哪怕带一点点味,我都能尝出来。

这跟白酒降度是一个道理,年轻消费者不选择白酒首要是从口味上不喜欢,其次才是价格难承受,对于不喜欢的味道,年轻消费者不买单是情理之中,即便是度数再降,口味再淡,不喜欢终究是不喜欢,只能说存在有的年轻消费者,在度数冲淡之后可以接受这个味道了,其次才过渡到“价格接受”的现象。

但实际上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如果白酒被冲淡,失去了原本的风味,更趋同于鸡尾酒、调制酒甚至是无醇饮品,那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可以平替的产品就更多了,价格也会更加便宜,分母越大概率越低,选择白酒的几率会更小。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个人认为白酒降度可能是厂商消化高库存的方式,也有可能是厂商对于破圈的尝试,但最终都有可能只是回归到经济命题,回归营收目标上来,而且概率还不小。

白酒想要跨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白酒降度的抓手应该是养生”
广州某大众媒体记者 小王 27岁

我虽然是在西安读的大学,平时也会买西凤寄到广州,又或者是华山论剑,我家里人也比较喜欢喝酒鬼酒这种馥郁香型的白酒,偶尔也会买。但是到广州生活小四年,已经被当地人彻底改变了习惯。

在广州,低度酒其实是一个很有说法的话题,就比如畅销的玉冰烧、九江双蒸,在当地算是使用率,饮用率特别高的酒了,但这些酒和主流品牌的酒最大的不同就是度数低。

比如玉冰烧里的黄瓶普玉,就是29°,红瓶九江双蒸,是29.5°。这一系列的老产品,因为酿造原料基本上都是大米+小曲,在当地都被称之为米酒。

低度的米酒在广东的传统饮食结构里面,是主打养生的。比如我之前采访过南番顺地区的老大爷,他们早上就是去早餐店,一杯黄瓶普玉,一碗滚粥,再来点小菜包子,就是一顿寻常早餐,这种早酒文化在湖北那边也有。

又或者是冬天的时候,把玉冰烧和大枣枸杞生姜之类的放在一起,煮着喝,味道会有点类似于黄酒,就是主打一个养生。

所以我觉得,白酒降度的真正抓手应该是养生。现在大健康主题虽然提的也不多,但是健康饮酒,健康生活的理念还是很流行的,用白酒降度的方式吸引消费者来购买可行性并不高,但如果用“低度酒更健康”的话题来吸引消费者,或许才是更加准确的表述。

【馆主语】

无论是降度还是创新,这是保持企业活力的行为,过分地向年轻人硬靠,有点强拉硬扯的感觉,另外把年轻人消费定义为年龄消费也是牵强的,任何年龄段都会有低度酒、高度酒的消费群存在,用年龄来区分有点草率。

九频道通过走访、调查、抽查,可以看出只要消费者喜欢,不仅仅在于度数,而是“悦己”,是真实的感受,不是强加,不是符号。

无论现在是年轻人,还是曾经是年轻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潮饮、混搭、跟风、传承,这就是多样化,就是风格化,强加标签,过度解读毫无意义。

走近年轻,最好的方式就是倾听、接受、共情。


- END -


来源于公众号-马斐九频道,本文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