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秦柯

有关「三只灰犀牛」的评论发出仅一个月(三只灰犀牛,白酒只躲过了半只|柯力度12),撞击再次轰然而至。
新闻毋需重述,因为新闻给行业带来的焦虑是普遍的,也是挥之不去的。
而且新闻事件本身就显示出我们的焦虑早就沉重地存在着,这才是企业会大力度地为这撞击自我加码的原因。否则很难理解,为什么条规非常明确的把「企业」划归在禁令之外,而企业却要主动把身段调整得如此到位。
随之而来的自然是业内人士的怫声鼎沸,无论是朋友圈、专业群,还是线下聚会,大家纷纷指责,说这节衣缩食的策向与刺激消费的时需不符。
一面是无障碍的提前表白升级自证,一面是然并卵的沉哀晦怨忿懑不平,这样壮健的一个行业,究竟是怎么做到这样拧巴的?
首先,我想请大家心平气和地思考一个问题: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共事业管理与服务机构,要求它们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和公务执行过程中不能饮酒,禁止铺张浪费,究竟是不是一项正当的规定?
我想,放诸我等以酒为生的千万同仁以外的十几亿人,再放诸全球普世众生相问,得到的答案,定然不会如你我所愿——这样的规定不仅正当,而且正常。
这是需要承认的事实,凡事讨论与思考,都应该以事实为前提,才能导入逻辑,得出正确的、或者有用的结论。
那么面对这样的事实,第一个逻辑是,刺激消费不能以牺牲社会正义和公序良俗为代价。第二个逻辑是,白酒要想持续健康的发展,就不能一味站在社会价值与公众利益的对立面。因此,正确而有用的结论就是,今天影响和制约白酒市场持续发展的根源不是政策本身,而是对政策的依赖。
再问一个问题,白酒难道就不能跟十二年前那样再次穿越政策的迷雾,迅速回归狂奔之路吗?我个人认为,绝对是有可能的。之所以我认为可能,唯一原因是政策的内部运行有着极高的失效概率,也有着极大的灰色空间。这不也正是同样的政策需要不断被强调、被重复的原因吗?
所以我们必须明白,上一次实现的穿越也好,这一次可能的穿越也罢,都不意味着白酒自身具备了摆脱政策依赖的能力。与之相反,每一次相同逻辑的穿越,都可能导致这种依赖性越来越坚固,越来越难以摆脱。由于它牢牢附着于一种被社会进步所反对的形态,有悖价值的本质,就必须要去承受一种必然的风险:一旦某次穿越失败,就有可能成为旧世界的殉葬品。
被许多影迷奉为史上最佳的《肖申克救赎》中有句名言:“这些墙很有趣。刚开始时你会痛恨它,慢慢就会习惯活在其中,直到最后你会发现不得不依赖它才能生存,这就是体制化。”
大约是08年,在《新食品》杂志的总编社评中,我提出“未来竞争是企业体制的竞争”,文章主旨看好那些体制改革走在前列的企业。随后十余年,被事实啪啪打脸,与我的判断相反,茅台、五粮液等国企高歌猛进;宋河、剑南春、郎酒等改革先锋或沉滞不前,或一波三折;洋河、衡水等已然走上的改制轨道也都止于半程……一个写字为生的人脸皮厚不怕打,嘴硬在我说的“未来”又没有时间定义,毕竟与产业史的长度相比,三十年并没有规律的归纳意义。
许多人认为白酒企业国进民退、国强民弱的状态是体制构陷的根源。从自由经济的角度上说,国家应该对那些与基本民生紧密相关的产业,那些与不可再生的战略性资源紧密相关的产业予以掌控,保障社会与人民安全平衡地发展。而对于其他行业,尤其是消费品行业的经营主导权,则应该更多交给市场,交给民间。
对企业的体制是不是白酒的根本制约因素这一点,我持不同看法。
原因一由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决定,至少它不是单纯针对酒业,是共同生态;原因二由白酒自身属性决定,由于白酒生产与粮食、土地等战略资源的关联性、烈度酒精的有害性、加之重点企业对于当地民生的现实重要性等等,使其具备比一般消费品更为复杂而独有的品类特征,这使得国有制有较为充分的主导理由。
作为一个企业,需要把它看成环境本身,看成土壤、气候一样的生长条件。也正是这个原因,本文提出的风险概念并不是“体制漩涡”,而是“体制化漩涡”。
21世纪前四分之一的时间里,行业大可从多个维度被划分成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无论怎么划分,“体制化”都是其中一条持续且不断增强的进程。
05年左右,“盘中盘”风行,名酒企业复兴;10年左右,“团购模式”大火,白酒价值攀升;15年左右,“品鉴+回厂”,茅台引领酱香热潮……以「KOL」(消费意见领袖)驱动市场拓展的营销模式,从一种与时俱进的销售「创新技术」,上升到不可动摇的品牌「核心战略」,直至成为不容置疑的企业「经营信仰」。
“这条线有问题吗?”的确,站在商业成绩的角度上,你大可这样质问我,但这也恰恰是我予以回应的答案:问题就在于此——白酒正是被自己的“业绩”体制化了。
在许多经营者认知中,“KOL=政商领袖,交易场景=功利目的聚饮,核心价值=利益对价能力”这个等式结构是不言自明的。即使因为社会舆论、政策导向等种种原因,导致这个“人货场”的生态规模正在不可避免地全面坍缩、瓦解,我们也没有足够的主动跳脱的勇气与意识,巨大的卷力则会反过来增强跳脱的阻力,乃至产生对更多卷入者的吸力。
这就是体制化的危害,而白酒的体制化,还远不止于此,它已经衍生形成了复杂而深层的结构系统,但从消费、市场和社会的根本利益这一本质出发,抽丝剥茧,重构价值,是企业早晚要做的事情,晚做不如早做。
多说一句,如果拨开“业绩”的一叶障目,仔细想想,白酒企业,和白酒企业家们,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其实并不算少。
来源 | 糖酒快讯(ID:tjkx99)
本文为【糖酒快讯】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改编,如需转载请后台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