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 | 尼 奥
编辑 | 古利特
在21世纪,我们饮酒所使用的酒器可谓五花八门,有玻璃酒杯、陶瓷酒杯,也有金属制成的器具,甚至还有竹编工艺的酒器,真可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正所谓“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不禁要问,几千年前的人类又是拿什么酒器饮酒?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酒器都是陶制
中国白酒文化传承千年,甚至能够追溯至“猿猴酿酒”。《清稗类钞·粤西偶记》记载:“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图片]()
那时候残留、散落在石岩、石洞中的花果谷物受微生物侵蚀,自然发酵成酒。猿猴用手或者植物树叶盛而饮之,对它们而言树叶就是最早的酒器。人类与其它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会创造且使用工具,而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酒器也证明这一点。1921年,中国地质调查所顾问、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来到河南渑池,这个位于黄河流域紧邻洛阳古城的山村。历经寻找,他发现了一批包括彩陶、石器、骨器在内的特殊文物,解开了仰韶文化遗址沉睡千年的面纱。经过专业鉴定,这些文物距今5000-7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图片]()
在这批出土文物中,有一件器具引发轰动,后来成为中国酒文化、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小口尖底瓶。该器物整体外形成流线状,小口尖底,鼓腹、短颈,大的高60cm、小的高20cm,仿佛一颗放大版的米粒。一开始,后人推测其为古人装水、汲水的容器,直到著名的酿酒专家包启安先生提出小口尖底瓶是我国最早的酿酒器具,人们才逐渐还原其历史本真。![图片]()
2021年9月,河南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重要成果发布。据现场负责人李世伟介绍,通过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等机构合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考古人员在仰韶文化中期、晚期小口尖底瓶样品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很可能是以黍、粟、水稻等为原料制作的发酵酒。这不仅意味着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村民已经开始使用谷物、曲发酵酿酒,还率先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酒器,用陶器制作而成小口尖底瓶。![图片]()
实际上,除了仰韶小口尖底瓶,与之位于同一时间维度的大汶口文化也证明了陶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酒器。考古发现,在距今大约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先民就已经用陶来制作酒器,位于山东临沂博物馆的泥质黑陶镂孔高柄杯就是直接证据。气候变暖促成陶器成为最早的酒器
全球气候变化成为文明演变的重要因素。大约在1万年前,地球的气候系统经历了一次大变化,走过了新仙女木事件的冰河时代,气温逐渐趋向温暖。气候变暖增加了人类生产活动的频率、频次和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黏土在温带、亚热带随处可见,陶器原材料的收集变得非常简单,为先民提供了基础条件。历经数万年的用火实践,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从泥土经火烧后变得不易透水等现象中得到启发,陶器烧制便应运而生。随着陶器制品的优势在生活实践中被慢慢认识,陶器酒具不串味,不渗漏,表面光洁高、便于清洗等特点也被逐步发现,以及其盛酒较好的稳定性和一定水平的观赏感,使得陶器酒具也成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生活器具之一。然而,随着中华文明进程的加快,酒器也从陶器演变为青铜、金银、玉翠、陶瓷,以及现代玻璃、水晶等制品,多元化的酒器表达也丰富了中国白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