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里智库(ID:qianlizhiku)
中国品牌的崛起,离不开物质维度的卓越积累,更需要精神领域的深入耕耘。文化作为一个品牌的灵魂,决定其在市场之外是否拥有跨越时代的生命力。每年的“中国品牌日”,是检阅中国品牌文化自信的关键时刻。

5月9日,第九个中国品牌日前夕,五粮液于酒都宜宾举办首届“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颁奖典礼并正式发布《五粮液酒典》,同步启幕第四届五粮液和美文化节暨520五粉节系列活动。在构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下,五粮液用一系列密集的文化事件,展现了民族品牌的文化使命与产业担当。在“诗酒文化”IP打造中,亦传递出“文化五粮液”战略正持续向纵深推进。
伴随着酒业进入新周期与高质量发展阶段,品牌竞争趋于激烈、消费理性回归,品牌的生命力更多取决于其是否拥有可持续的文化内核。文化,也不再是企业形象建设的附属项,而是上升到与产品、渠道、传播同等重要的战略维度。白酒行业尤为如此,酒是物质的,更是文化的、精神的。而从唐代杜甫诗中的“重碧拈春酒”开始,五粮液与诗酒文化的关系便早已根植于中华文化肌理之中。
正如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指出的:面对现代社会的加速变化,诗歌仍是守护民族审美、保有文化温度的重要方式。五粮液通过大赛激发出当代诗歌创作的多元可能,也推动了传统与当代的深层共振。

首届“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自2024年9月启动以来,吸引了海内外创作者纷纷创作投稿,最终评选出68件获奖佳作。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现场深情朗诵特等奖作品,寄语“酒中有精神,诗中有远方”,将文化哲思化为诗酒交融的注脚。活动现场,五粮液为获奖者颁发刻有明代蟠桃仙绘图的五粮液万寿无疆礼盒、纯手工雕绘描金的五粮液龙坛凤坛、五粮液·封坛藏酒等极具收藏价值的奖品及奖金,以实打实的激励支持中华优秀诗作的产生,推动中国诗歌走向大众、走向生活、走向未来。
透过现象看本质,“五粮液杯”诗歌大赛的核心意义不在于“比赛”本身,更在于其背后承载的文化使命。通过诗歌大赛,五粮液把企业从文化“参与者”跃迁为文化“创造者”,将品牌精神与民族文化血脉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化以现代方式焕新。
值得注意的是,五粮液并未止步于一场赛事,而是与中国诗歌学会联合建立“中国诗酒文化研究中心”,更被中国诗歌协会授予“中国诗歌创作基地”荣誉称号,并启动第二届“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持续推进诗歌与白酒文化的跨界联动,持续构筑具有五粮液辨识度的“诗酒文化”IP。
如果说诗歌大赛是一次“外延式”文化共创,那么《五粮液酒典》的发布,则是五粮液进一步“系统性”的品牌文化建构。
这部耗时两年完成的文化丛书,由梁晓声作序、集结多位文艺泰斗、学者、专家合力打造,涵盖酿造工艺、历史演变、非遗技艺、诗文书画等八个维度,全面构建五粮液文化叙事体系,是中国白酒行业首个以“酒典”命名的系统化文化叙事工程。正如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部长所言,《五粮液酒典》是“五粮液高度文化自觉的体现”。

通过《五粮液酒典》首发,五粮液构建起从“瓶中酒”(工艺与技艺)、“杯中物”(审美与礼仪)、“口中餐”(食酒融合)到“心中爱”(品牌情感)的多层级内容体系。这使五粮液不再只是“好酒”的代名词,更成为中国美学、礼仪、工艺与生活方式的文化样本。五粮液正逐步实现从产品功能、消费者认知、行业引领到国家文化战略承接的品牌跃升。
品牌之魂,在于文化;文化之力,在于情感与精神共鸣。在文化表达日趋泛娱乐化、浅表化的当下,五粮液以高度专业化的策划和沉稳厚重的文化语言,建立起诗与酒、品牌与文化、企业与时代之间的深度链接,显得尤为珍贵。
文化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落实于具体行动,更需要与时代语境产生共鸣。五粮液此次在中国品牌日集中释放的文化内容,是其多年来深耕文化土壤、持续战略投入的系统成果。设立五粮液文化研究院、启动东鑫和考古、搭建中国诗酒文化研究中心、推进“和美全球行”、精彩亮相APEC、博鳌亚洲论坛、进博会等顶尖的国际舞台,……每一环都形成文化资产的沉淀,让品牌拥有自我生长的文化根基。
诗酒为媒、文化筑基,以“和美”为核心的“文化五粮液”战略层层铺展,步步递进,其品牌文化叙事愈发完善,更具系统性。从更长期的视角来看,五粮液以长线、多维来建构的文化“软实力”将会成为品牌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 END -
来源于公众号-千里谈酒业,本文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