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酒道

铁犁盘酒丨双节危机

铁犁
◇
四川省酒类流通协会执行会长
◇
长江风酝商学院院长
作为禁酒令实施后的首个旺季,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成为观察白酒行业的关键节点,然而整体表现不容乐观。
综合我走访多位超商、大商的调研结果来看,市场动销同比普遍下滑20%以上,这一数据得到多方渠道证实。下滑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宏观经济疲软与禁酒令等政策持续影响,导致旺季未能有效去库存,不仅压制四季度及明年一季度业绩预期,更造成经销商亏损面扩大,直接影响明年开门红政策执行。

危中有机。节前头部酒企果断挺价,推动批价止跌回升,稳定了市场信心。同时,行业策略正发生重要转变——从依赖B端压货转向深耕C端市场,通过减少渠道库存、加大消费者投入来提升开瓶率。
“危”与“机”交织下,白酒行业正步入新一轮调整周期,企业的应变能力将决定未来格局。
危局显现
动销普降20%
刚刚过去的“双节”,整体遇冷虽在预料之中,但各价位、区域与品牌间的分化程度却远超预期,除茅台、五粮液动销表现相对稳健外,其他品牌普遍承压。
从价格带看,除个别头部品牌的大单品以外,多数品牌呈现下滑——无论是千元以上高端、300–800元次高端、100–300元中高端,还是百元以下大众价位,动销普遍疲软。

场景方面,大众宴席仍具韧性,表现略超预期,江苏、河南、四川等地甚至实现正增长,家宴需求有所提升;高端礼赠市场在节前略有回暖,动销大致持平至下滑20%不等;次高端商务团购仍未见好转,普遍下滑超过30%。
分地区观察,部分市场下滑幅度超过30%,对依赖宴席渠道的酒商冲击显著。乡镇市场同比下滑约15%–25%,县级市场普遍下滑8%–13%。河南、山东、四川等地稍好于预期,河南、山东动销虽双位数下滑,但部分终端出现补货;四川动销下滑近20%,略优于节前判断;湖南、江苏下滑20%以上,符合预期;安徽则下滑20%–30%,略低于预期。
如果说中秋与国庆旺季是观察白酒行业走势的关键窗口,那么今年窗口所呈现的景象,无疑揭示了一场深刻而残酷的行业分化。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不同价格带产品冷暖不均,也表现为线上与线下渠道的冰火两重天。
深层危机
四大困境冲击行业根基
整体来看,“旺季不旺”带来的“旺季去库存失败”将直接压制四季度及明年一季度业绩,“经销商亏损面持续扩大”将削弱渠道信心,影响明年酒企“开门红”政策的顺利执行,“中小酒商加速出清”则意味着市场份额正以残酷的方式向龙头集中。

这一系列现象,共同指向了行业底层逻辑正在遭遇的四大结构性危机:全价位段失守,行业基本面受挫;宴席市场萎缩,核心消费场景塌陷;县乡市场疲软,下沉增长模式失灵;电商渠道冲击,价格体系与利润遭侵蚀。
为何传统销售旺季却遭遇市场寒流?我认为,白酒行业正同时面临政策余波、周期错位、经济压力与理念变迁四大因素的共同挑战。
政策环境:禁酒令持续抑制消费。
行业周期:基数效应放大下滑幅度。
宏观经济:全球下行压制消费意愿。
消费变迁:理念转变与场景分流双重冲击。
综上可见,白酒行业当前面临的并非短期波动,而是由政策、周期、宏观经济和消费理念四重因素叠加引发的深层结构调整。这四大危机彼此交织、相互强化,共同指向一个根本性转变:白酒行业过去依赖政务消费、渠道扩张与价格普涨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
此次“双节遇冷”是一次深刻的压力测试,它既暴露了行业传统路径的脆弱性,也倒逼企业从追求规模转向注重质量与韧性。唯有正视这场结构性变革的本质,方能在这场行业洗牌中找到新的生存逻辑与发展方向。
危中见机
价稳与战略转向
尽管当前白酒市场的寒意尚未完全消散,但一系列源自市场深处的积极变化,正如同冰层之下传来的清脆裂响,预示着格局生变的前奏。这股暖流主要体现在价格、策略与周期三个核心维度。
价格企稳是市场信心的压舱石。
酒企正进行根本性的战略调整。
行业周期显示市场拐点已初现。
中秋国庆作为年度最重要的销售旺季,极有可能成为行业关键的“报表-动销”拐点,即企业财报数据与终端实际动销情况开始趋向一致,行业有望步入一个虽然增长放缓但更加真实、健康的新发展阶段。
转危为机
渠道商的四大突围策略
面对行业的结构性调整,渠道商需转换经营思路,从“坐商”变为“行商”,通过精细化运营穿越周期。具体建议如下:
坚守现金流,优化库存结构。
发力新零售,捕捉增量市场。
深耕宴席场景,锁定确定动销。
前瞻布局新品,审慎评估新模式。
凛冬已至,春山可望。这场双节压力测试,既暴露了行业传统路径的脆弱性,也催生了价稳、转向、深耕C端的积极信号。它宣告了依赖政务消费与渠道压货的旧增长模式终结,开启了以消费者为中心、以真实开瓶率为导向的新竞争时代。
前方的调整之路依然严峻,但危与机从来相生相伴。唯有那些果断告别路径依赖、勇于重构经营逻辑的企业与渠道商,方能在这场深度洗牌中淬炼出更强的韧性,于行业新周期里抢占先机。白酒行业的下一程,将是价值回归与理性繁荣的硬仗。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