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依托于人而“活”的,这种“活法”体现在人与人的社会活动之中,体现在酒的社会性、文化性和哲学性上,把握了这三种特性,方能做好中国酒业的“活态文化。”王庚年指出。
“中国酒业活态文化论坛暨中国酒业协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年会”日前盛大开幕。论坛上,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就“如何让酒文化走向世界”,发表了题为《活态酒文化,是中国文化沟通世界的重要渠道》的演讲。
图片
王庚年提到,与海外相比,在酒文化的普及上,我国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努力一定能在国际上确立起属于自己的位置。并表示,中国酒要走向世界,酒文化一定要先行。
图片
从社会性上来看,在我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等方面都能看到酒的影子,从我国的儒家、道家、佛家等几大社会支柱信仰来看,酒也贯穿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是酒的“社会性”。王庚年提到,要想让我们的酒文化活起来,就要认真研究酒文化的社会性,让它在社会的方方面面真正活起来,真正成为我们健康生活的一个健康的文化。
从文化性上来看,王庚年表示,从古至今,酒就与文化紧密相连。所谓“诗酒同源”,李白近一千首诗中有一百多首提到酒,除此之外,杜甫、陶渊明、李清照等文学巨匠都在自己的诗词作品中体现了酒的价值。换言之,在人类的精神创作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养料,这就是酒的“文化性”体现。如何利用好这种“文化性”呢?王庚年提到,酒是诗的灵魂,要把酒与文化作品结合好,相比于古代,我们的酒业发展越来越好,文艺发展却没有紧随其上,要让酒的“文化性”发挥价值,就一定要在文艺作品上多下功夫。
从哲学上来看,王庚年表示,“中国酒魂”是我们酒文化真正活起来的内在核心,我们要想找到中国的酒魂,让我们酒文化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活态文化”。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深深地挖掘酒文化当中蕴含的哲学性。他强调,富有哲学意味的酒,要有“好坏相乘”、“阴阳互补”、“水火相融”、“五行相生”、“五味协调”这五个特点,这五个特点不仅体现在酒本身的品质上,更体现在酒在酿造及品鉴过程中的哲学思辨上,“如果能做到这五点,那一定就是一杯好酒!”
此次论坛,王庚年站在媒体从业者的角度,立足于国际视野,对中国酒文化所独具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为酒业“活态文化”的内容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面对“活态文化”,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立场上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相信在各位名家的探讨下,中国酒业的文化建设定能蓬勃发展,为中国酒业带来更多的可能。

责编 / 蒿凤  

美编 / 艾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