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编者按:

在白酒行业风云变幻、挑战重重的当下,川酒如何在市场周期的迷雾中稳健前行?


四川省酒业协会首席顾问、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创会理事长王少雄在“酒乡匠人”专项培养项目开班仪式上指出,川酒需锚定“三重逻辑”——底层逻辑、内生特质与发展方向,坚守品质、传承文化、拥抱创新,锻造穿越周期的韧性基因。


王少雄深刻剖析了川酒的底层逻辑,在于时间价值的沉淀与精神、物质消费的本质,其内生特质是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王少雄呼吁,川酒人要当好“守门人”“发动机”“整合者”“放大器”,以坚定信念开创川酒新辉煌。


“川酒既要直面行业共性难题,又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锚定发展方向,以坚定信念穿透市场周期迷雾,稳健前行。”7月2日,在由四川沱牌绿色生态食品产业园管委会与舍得酒业联合举办的“酒乡匠人”专项培养项目暨车间管理人员特训营开班仪式上,四川省酒业协会首席顾问、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创会理事长王少雄的这番话语掷地有声。


王少雄指出,在白酒行业风云变幻、挑战重重的当下,川酒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然而,川酒凭借深厚底蕴与独特优势,展现出强大的内生活力与韧性。


王少雄建议,川酒需锚定“三重逻辑”——底层逻辑、内生特质与发展方向,坚守品质、传承文化、拥抱创新,才能在时代风浪中锻造出穿越周期的韧性基因,开创属于川酒的新辉煌。


01

行业困局:

五大挑战重塑白酒市场


王少雄指出,当前,白酒行业整体行情不容乐观,呈现出产量与需求双向放缓、消费场景弱化、消费动能不足与价格下行等多难局面。行业正处于经济周期、政策调整、结构调整的全面深度调整期。与以往相比,本轮调整影响因素更为复杂,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量见顶,存量争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白酒产量已连续八年下滑。2024年,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为414.5万千升,同比下降1.8%,仅为2016年产量的30%。这一趋势背后是消费结构变化、经济环境调整、产业周期演变等因素的叠加。白酒行业已告别依靠市场规模扩张的高速增长时代,市场从“做大增量”转向“争夺存量”。


需求分层,群体迭代。


主力消费人群的迭代更新与代际并存带来了显著变化。50、60后以传统宴请、礼赠为主,追求“社交符号”价值;70后、80后更关注品质、健康与文化,追求“悦己”体验;90、00后则追求个性与情感链接。消费理念更趋理性、个性和体验化,高端市场挤压式增长,中低端市场严重内卷,销售逻辑从“产能驱动”转向“用户驱动”,市场重构“产品—场景—情感”的链接逻辑。


政策调整,成本高企。


政策调整和成本上升对行业影响显著。“新国标”实施后,对工艺和标识要求更严,环保要求提高,治污成本上升。同时,粮食、能源、包装材料价格波动,持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例如,某品牌因未标注“固液法白酒”及食用酒精添加比例,被重罚200万元并全网下架;某酒企因环保问题投入3800万元升级污水处理系统,吞噬了全年利润的40%。此外,高粱、小麦等原料采购成本显著攀升,包材和能源成本也全面上调,多重压力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


消费喜好多元,渠道重构。


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革和渠道生态的颠覆性重构正在重塑行业格局。低度潮饮、精酿啤酒、进口烈酒等多元酒饮凭借新颖口感和精准营销,迅速分流年轻消费者,年轻人白酒消费量三年暴跌26%。同时,传统大经销商主导的销售体系面临挑战,电商、直播、社群团购等新渠道崛起,重塑行业流通生态。例如,2023年,京东、天猫等五大平台白酒销售额占规上企业销售总额的23%,社群团购成为区域酒企突围的新路径。


产区竞争激烈,川酒压力倍增。


川酒作为白酒产业的主产区,曾占据半壁江山,如今面临激烈竞争。贵州酱酒军团依托资本和品类红利高速扩张,酱酒营收占比从2016年的10%提高到2022年的30%;山西清香龙头加速全国化布局,挤压川酒中端产品市场,清香酒营收占比预计在“十四五”末增加至20%以上。川酒市场份额被压缩,营收占比从最高时的70%下降至50%以下,省外品牌在四川市场的占有率也快速上升。此外,川酒部分企业创新不足、同质化竞争、品牌价值稀释等问题不容忽视,研发投入占比不足2%,差异化口感产品不足20%,导致价格战频发。


“尽管川酒底子好、实力强,但也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消费者选择增多,需求变化快速,市场竞争激烈,行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王少雄进一步指出,这些挑战并非川酒的丧钟,而是行业洗牌的号角。真正的好酒无畏市场风浪,寒冬淘汰的是弱者,而好酒历久弥香。


02

川酒韧性:

锚定“三重逻辑”内生动力


王少雄认为,在行业震荡中,白酒面临产量下滑、市场萎缩等挑战,但川酒凭借其底层逻辑与内生特质,展现出穿越周期的韧性。川酒作为中国白酒的重要板块,需直面共性难题,发挥独特优势,锚定发展方向,稳健前行。


底层逻辑在于时间价值的沉淀与精神、物质消费的本质。


白酒不仅是物质产品,更是情感载体、社交媒介和文化符号,其价值核心在于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尽管经济波动会抑制短期需求,但白酒的长期增长活力依然强劲。中国白酒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通过时间发酵,将物质消费升华为文化认同与精神共鸣。其稀缺性由优质产区、核心产能和精湛工艺构成,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时间是终极壁垒,川酒传统技艺需长时间传承,其“千年老窖万年糟”的底蕴,赋予了白酒金融属性。


川酒的内生特质是其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四川地处北纬30°附近,气候、水源和微生物群为酿造顶级白酒提供了天然基因库。川酒产区的窖泥中微生物含量丰富,其老窖池孕育了独特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传统技艺如“泥窖固态发酵”等在匠人手中传承创新,川酒拥有完整的香型谱系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赋予其强大的品牌张力与文化软实力。


川酒穿越周期的韧性源于品质与文化。


历史表明,白酒行业曾多次经历调整,但坚守品质、锐意创新的企业总能率先复苏并引领增长。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全兴酒厂通过挖掘“水井坊遗址”价值实现突破,说明危机中蕴含价值重构的机遇。行业周期调整是挤出泡沫、净化市场、提升集中度的过程,坚守者最终崛起。川酒历经风雨而生生不息,关键在于对产区生态、传统工艺和匠心文化的坚守与敬畏,这些是其应对周期波动的有力武器和穿越经济周期的“定海神针”。


03

川酒未来:

当好“四角色”开创新辉煌


在白酒行业竞争激烈、消费升级的当下,川酒要保持领先,需将认知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作为川酒的基石,应从以下几方面主动作为:


技术骨干:品质“守门人”与创新“发动机”。


白酒酿造是微生物与时间的精密工程,每个环节都影响品质。技术骨干需对原料、水、窖池、工序保持敬畏,以严谨态度把控品质。郎酒庄园通过“窖池大数据监测平台”,实时监测发酵参数,优级酒出酒率提升12%。技术骨干要遵循“稳定为基、极致为要”的原则,用数据监测结合感官把关,确保川酒品质。


同时,技术骨干要深入研究酿造机理,推动传统经验向科学化转型。剑南春通过GC-MS锁定风味关键物质,实现精准调控,并联合高校开展风味指纹图谱研究,将感官经验量化。在“双碳”目标下,白酒产业需向生态化转型。沱牌舍得投资建生态酿酒工业园,形成循环经济,年降成本3000万以上;泸州老窖试点余热回收技术,能耗直降30%。技术骨干要在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深入研究,打造“生态酒企”。


智慧生产是白酒行业变革的关键。五粮液推动制曲工艺数字化,优质曲占比提高5%,巡检成本降低30%。管理人员要推动智能化应用,将工匠技艺转化为数字模型,提升效率、稳定品质。


图片


管理人员:资源“整合者”与价值“放大器”。


管理人员要从采购到营销全链条降成本。五粮液推行“包材零库存”模式,仓储成本下降18%。同时,要梳理供应链浪费点,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形成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氛围。


管理人员要有用户思维,深入市场一线,倾听消费者声音。水井坊通过大规模消费者调研,精准传导需求,取得良好效果。同时,要讲好川酒故事,跳出“价格战”,传递川酒的产区、工艺、文化价值。剑南春复原古法酿造场景,舍得酒业推出文创联名酒品,水井坊开发工匠纪录片,全网播放量超2亿次。


此外,要精耕渠道,拥抱新生态。舍得生态园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邛崃+文君酒坊推出“川酒非遗之旅”,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渠道网络。


王少雄最后强调,要认清形势,直面挑战,抓住“品质”根本,扎根“文化”土壤,拥抱“创新”力量。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定能穿越寒冬,迎来川酒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图片


排版:程   节     美编:付佳雪

编校:龚秦川     签审:刘   彬


  ✦   好文推荐   ✦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