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在泸州召开的中国酒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上,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郑重其事地阐述了他关于“酒经济”的见解,提出以酒经济新商业模式推进乡村振兴、产城融合、产业升级等贡献酒力量的构想,并介绍了正在逐步实现的实践成果。
机缘巧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也正在泸州在举办研讨会,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遵义、宜宾、泸州等地,又多以白酒为特色支柱产业。那么白酒之于社会经济发展,当下正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抑或放眼全国,回顾名酒70年发展成就,我们该如何看待酒经济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是肚松重点关注中国酒政和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课题之一。
白酒的产业链条涉及面较宽,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积淀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深度关联。宋理事长介绍说,“酒经济”概念是要发挥酒的产业链价值。例如酿造业要与上游农业板块打通,实现无缝对接,真正回归到“好酒是种出来的”。同时在下游打通文旅、文创、酒商业、酒体验等新商业模式。要把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酒业的高质量发展融合。

宋理事长还表示中国酒业协会致力于共建的协会、产区、政府、名酒企业的合作模式,以酒经济新商业模式推进乡村振兴、产城融合、产业升级,为美酒培育打造生态美酒产区,打造生态酒产业链价值,打造城市名片,打造酒地标、酒商业,贡献酒力量。正在把生态美酒的经济价值有效转化为社会价值,酿酒产业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与生态价值表达体系完善,为酒类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白酒酿造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但所用的高粱、小麦等粮谷,是酿酒专用品种,需要高品质的种源和高质量的有机种植,因此,名优酒企多采用“基地+农户”的方式,因此成为白酒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

白酒的酿造特性使然,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以现代创新和规模化生产的同时,需要加强生态保护,需要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因此又在不断引进生态保护、微生物应用、材料创新、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所以,当白酒成为区域特色支柱产业之后,自身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就直接关涉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而在产业下游,白酒作为兼具物质和情感文化双重属性的商品,又在繁荣市场经济、活跃市场消费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事实上,名酒70年的发展,酒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体现出极强的发展韧性。而这种发展的韧性,在我国内陆经济发展中也极具典型性。
例如在酒城泸州,因为酿酒业的发展壮大,除了上游有机高粱种植蓬勃发展外,又吸引了大量配套产业的投资建厂,从而形成了体系完备的酿酒产业链条带,成就了泸州作为首个中国酒谷的名号。
正是酒企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就业,从而形成了许多以酒立城、城以酒兴,以酒立镇,镇以酒兴的发展样板。
相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地其实普遍存在,川黔的遵义、宜宾,新疆的昌吉、吐鲁番,黄淮地区的宿迁、亳州,环渤海的烟台、秦皇岛,等等,酿酒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贡献。
正如宋理事长所言,将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酒业的高质量发展相融合,做好“酒经济”文章,未来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