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这流淌的魂,是匠人对千年工艺的虔诚守护,是农人对土地馈赠的深情守望,是科研者对自然密码的执着求索,更是习酒人对一湾活水、一方水土的绿色承诺。

    所谓习酒之魂,并非缥缈难寻。它就流淌在这片河谷的每一次脉动之中。

文|陈俊



编者按:4月11日,“赤水河谷 中国酱香”摄影及短视频征稿启事发布,向全国创作者发出邀请用镜头解码这条流淌千年酒香的河谷密码。


7月初,受贵州省白酒产业发展促进会委托,云酒头条组织邀请贵州省内外主流媒体、行业媒体、独立摄影、摄像师齐聚贵州,正式启动“赤水河谷 中国酱香”2025贵州白酒摄影集中采风暨特邀媒体走进产区系列宣传推广活动。


从茅台镇沿着赤水河向西北行驶50公里,便可抵达习酒厂区。这一带也被人们常称为“二郎滩”,因红军四渡赤水战役中的两次渡河而闻名。


赤水河在此处被两山夹峙,前几日,这里刚经历一场大雨,水流湍急,发出奔涌咆哮声。


热!热!热!从贵阳而来的同事一下车,瞬间感受到了酒谷的暑热。即使临近傍晚,厂区室外温度依然很高,接下来的几日,“热”也是大家在赤水河谷最深刻的生理记忆。


晚上,我们在习酒宾馆住下,开启对习酒三天的采风。


“粱”


翌日清晨,阳光洒进酒谷,赤水河河面波光如揉碎的金箔,流淌着一种沉雄的力量。


我们一行踏上这条被岁月和酒香浸透的河谷。从习酒厂区沿河下游大约20分钟车程,便是习酒的酒用高粱示范基地——习酒镇桃竹村。


当汽车驶进桃竹村,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高粱铺展开去,一望无际。我们都没想到,在习水大山里,竟然有一块四周高山合围的“坝子”。


图片

海拔低,日照充足、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桃竹村发展酒用高粱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政府和习酒的帮助下,桃竹村耕地状况得到极大改善,防灾能力和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从2020年大规模种植,如今已经成为面积1800余亩的习酒酒用高粱示范基地。为村里谋得一条致富路,就在去年,基地实现了丰产丰收,仅村集体的合作社高粱便卖了40多万元,村收入达20万。


走进田垄之间,一些即将成熟的高粱早已被压弯了腰,微风吹拂下,随风摇曳。早上九点钟,顶着大太阳,习水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穆元相和高粱基地合作社的技术人员杨友诚已经在田里忙碌多时。


“前段时间下过一场大雨,导致部分高粱有倒伏现象,容易影响产量,所以最近都在跟农户一起,解决这些问题。”他们说到。


图片

杨友诚正在察看高粱穗,古铜色的面庞上汗珠流动。杨友诚是村里的老支书,退下来了一直没闲着,在村里负责高粱管理。


图片

习水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穆元相也在一旁,了解高粱生长情况,并与种植农户分享种植技术。


最后,我们一行走进村民杨存加家中,在院坝里唠起了家常。


·
图片
图片

杨存加院坝。在山区,每一粒红粱皆饱含期盼,默默支撑着寻常人家坚实的梦想。习酒通过支持地方老百姓种植高粱,带动43000余农户增收,实现了品质与农民增收的双重飞跃。


杨存加告诉我们,他一共种植了10亩高粱,每年大概都有个两三万的收入。稳定的收入,让小女儿的上学费有了一份保证。对习酒而言,原料的稳定供应与高标准把控,也确保了“12987”传统酿造工艺下酱酒的醇香与品质。


“水”


“当年红军渡,今日习酒香。”下午两点,我们和习酒生态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来到赤水河畔的二郎滩渡口,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涛声仿佛犹在耳际。


图片


顶着烈日,习酒生态环境保护部的陆文祥和黄明维正在河边开展他们的日常工作。陆文祥正在用专门的取水工具,取水回去做比对试验,以便检测赤水河的泥沙、水质等情况。


图片

陆文祥取水样,动作利落而专注。陆文祥是贵州毕节人,大学学的是环境工程专业,2022年来到习酒上班。


黄明维是负责习酒厂区境内的“沟长”,每条注入赤水河的小河沟都在他的管辖内。每天背着快检装备在山里行走,也成了他的日常工作。


·
图片
图片

黄明维正在查看溪沟水质,一旦发现污染情况,他都会向上级部门汇报,习酒也会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在他们身后,还有无数的习酒人,护佑这赤水清流如同守护自己的血脉。据了解,2019年至今,习酒投资约10亿元高标准建设投运3座污水处理厂。2021年,习酒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成为行业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样本;2023年,习酒发起“习酒·吾老安康”赤水河流域护林员关爱行动,将生态保护与爱老助老相结合,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当然习酒的生态守护还远不止于此,但一桩桩,一件件,都诉说着习酒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绿色承诺和生态坚守。


图片

就在二郎滩渡口附近,我们发现有几颗大树,伞大如盖。走进一看是赤水河畔常见的黄葛树,其中最老的一颗有130年了,每年还会吸引鹭鸟筑巢安居。


“城”


第二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决定兵分两路,一路前往习酒下游的土城古镇,一路就在厂区拍摄习酒文化城等酒谷景观。


·
图片
图片

这是一座与赤水河一样古老的城,其位居川黔交界要冲,“滨播枕永,襟合带泸”,系古时“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和集散地。今天,走在古镇的街道里,每一面墙、每一块砖、每一片青石板和瓦当,都泛着光影,那是来自时间的打磨。


如果说哪个位置是习酒的最佳观景点,习酒文化城肯定是最佳的。这里也叫阳雀岩,一直都是习酒眺望赤水河的最佳点位。


站在习酒文化城船头远眺,习酒整个厂区沿河岸往上绵延数公里,习酒运营中心、包装物流园、酿造车间、成品酒库、科技中心等工业建筑物鳞次栉比,一座高颜值的“十里酒城”跃然二郎滩。


图片

以习酒文化城为轴,习酒大地片区与大坡片区及其延展的区域犹如羽翼,习酒“雄鹰”展翅高飞,盘旋于二郎滩头。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习酒之前规划的岩底下制酒区、徐家寨酒库区、兴隆坝制酒区、大坡酒库区、黄金坪制酒区、洪滩制曲区等技改项目都已建成。”习酒工作人员告诉我们。


·
图片
图片
图片

习酒“十里酒城”沿河排开,十分壮观。目前,习酒已具有7万余吨的优质基酒年生产、6万余吨年包装能力及35万余吨基酒贮存能力。


“匠”


对习酒山河有所触及后,我们开始走进习酒最核心的领域——酿造。


在制酒十车间,热浪裹挟着浓郁酒香扑面而来,习酒特级酿造师罗安学正带着徒弟肖亚林穿行于一个个形似山丘的“酒堆”中。


·
图片
图片

罗安学和徒弟正在查看酒醅。凭借几十年的经验,罗安学只要摸一摸、闻一闻,就能准确判断出酒醅的发酵程度。


今年52岁的罗安学是习酒镇本地人,从1990年进厂,大半辈子都在与酿酒打交道。“我17岁就在习酒上班了。”谈起在习酒的岁月,罗安学感到很骄傲,也很从容。


图片


肖亚林则是2019年才加入习酒这个大家庭的。2023年,他正式拜师,在罗安学的悉心传授下,如今对车间生产工艺操作如摊凉、上甑、摘酒等都能熟练掌握,并从一名制酒工一步步成长为车间班长。


图片

在车间,肖亚林始终紧随师傅身后,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机会。


我们问肖亚林,作为一名大学生,到习酒车间干这么累的活,值不值得,有没有想过放弃?


“我觉得每一份工作都有他的价值所在,酿酒在别人看来是卖力气活,其实并不尽然。一线操作确实累,但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比如微生物的发酵机理、生长规律,这里有太多的东西,都需要我们应用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尤其是看到我们的师傅和无数工匠,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一个岗位,这份匠心、传承也在激励我们。”肖亚林说。


这位90后年轻人的一番话,让我们对习酒的制酒工人有了新的理解,习酒的“匠心”也变得更加具象可感。


“未来”


看完了实际的酿造过程,我们一行人还深入去了解习酒的科研,看他们是如何让技术助力习酒品质提升。


图片

2022年10月,习酒科技中心正式建成投用,总建筑面积1.2万余平方米,是一栋集科学研究、质量检测、信息化发展和管控等功能于一体的行业先进的综合性科技大楼。


在科技中心9楼,姚尚杰博士带领我们走进了习酒微生物研究的世界。在习酒我们常常听到酒师们的自谦:“不是我们在酿酒,是微生物在酿酒。”可见微生物在白酒发酵中的作用。


因此,对微生物的研究也是习酒的重要科研板块。姚尚杰所负责的科研二组,便是专门针对酿酒微生物的研究。


·
图片
图片
图片

此刻一名科研人员正在菌种资源库找一株菌种。它们都被存放于零下80度的冰箱里,一些特殊菌种还配置了专门的冰箱。


姚尚杰告诉我们:“目前习酒已经收集了5000多株菌种,目前团队一共8个人,平时的工作就是跟微生物打交道。”


图片

姚尚杰正在用蔡司正置荧光显微镜观察一株微生物的培养情况。


下至4楼的质量部尝评室,空气骤然沉静。习酒尝评员们正在凝神静气,认真品尝每一杯样酒,并写下自己的评语。


·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尝评班主要负责公司新酒质量定级、待装酒感官品评、大曲感官检验、市场反馈酒样感官鉴定和公司品酒人才培养。


习酒拥有中国酒业科技领军人才、中国酿酒大师、中国白酒工艺大师、中国白酒首席品酒师、国家级首席酒体设计师、贵州酿酒大师、国家级评酒委员(22人)、贵州省评酒委员、正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3000余人。可以说,正是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和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能力,让习酒成为白酒技术领域的佼佼者。


从显微镜下的无声寻觅,到舌尖上玄妙的七段密码,习酒科技的精微与感官的敏锐在此奇妙交汇,共同指向那杯中至臻的和谐之境。


最后一天,我们还去了位于习水县城的习酒人才公寓。


近年来,习酒通过优化人才结构、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培育了一支覆盖酿造、研发、管理的复合型团队,为品质的升级与创新,注入了核心动能


为了让人才能够安心工作,习酒还为他们修建了公寓。


图片

习酒投用人才公寓1000余套、车位近250个,可供1600余名人才申请使用。


上文提到的姚尚杰,便住在公司安排的公寓。在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姚尚杰是安徽人,和对象在四川大学毕业后,二人双双来到习酒工作。后来把父母也接来了习水,一家五口居住。


图片

姚尚杰一家,其乐融融。父母孩子都在一处,也让姚尚杰夫妇更能安心地在习酒工作。


后记


三日习酒行,倏忽而过。赤水河的涛声、高粱地的炽热、车间的蒸腾、实验室的静谧,连同那些专注的面庞与质朴的话语,却已深深烙印于心。


我豁然明了,所谓习酒之魂,并非缥缈难寻。它就流淌在这片河谷的每一次脉动之中——在黄明维日日掬起的赤水清波里,在杨存加老汉汗水滴落的高粱穗尖上,在罗安学掌心感知窖泥温度的瞬间,在肖亚林追随师傅如炬的目光中,在姚尚杰显微镜下探寻的菌种世界里。


图片


这流淌的魂,是匠人对千年工艺的虔诚守护,是农人对土地馈赠的深情守望,是科研者对自然密码的执着求索,更是习酒人对一湾活水、一方水土的绿色承诺。


图片


正是无数这样的守护者,以热爱、技艺与青春,在这片酿造的热土上,完成着一场跨越时空的传承与创新,让赤水河谷的醇香,得以在岁月的长河中,持续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这守护本身,便是习酒面向未来最深沉、最珍贵的底气。


· END ·
怎么习酒之魂

欢迎文末评论、点赞、分享!

*文中配图来自活动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于#云酒头条 首发,欢迎授权转载

转载/合作/投稿/咨询可回复关键词

欢迎提供线索,采用1000元起

13296381611(手机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