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近日,以“中国名酒·瓶储真藏”为主题的泸州老窖瓶储年份酒浓香出海110周年鉴赏会在酒城泸州盛大举办。本场活动汇聚行业领导、文化学者、藏酒名家及各界嘉宾,共同回顾了泸州老窖110年前扬帆出海的壮举,见证中国浓香白酒的历史传承与创新未来。


图片


活动现场,泸州市城市宣传官、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24代传承人、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中心总经理李宾带来了“新酒经年方陈酿 沧桑历尽始风华”为主题的精彩分享。

图片

(泸州市城市宣传官、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24代传承人、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中心总经理李宾)


01
空了酒瓶 始有文明

图片

根据人类史学家的研究,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酒至少有两次重要的历史关头拯救了人类,或者说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众所周知,地球历史上大约经历了五次大的冰期,距离最近的一次,又称“第四纪大冰期”,大约始于距今200~300万年,结束于2~5万年前。大冰期时期,大部分纬度带被冰川覆盖,当森林被草原和冰川取代,当获取食物已经不再那么容易,生命物种的灭绝和被迫的基因改变,是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如同恐龙类大食量的动物不得不因为缺少食物而灭绝,而人类的祖先——类人猿(或此时已进化成早期智人),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食物结构,从原先的只“挑食”新鲜的果子,到不得不适应烂果子的气味和天然发酵出来的乙醇。


因此,对乙醇的分解消化能力,就决定了类人猿的食谱范围扩展,而处于大冰期时期的食物匮乏期,每增加一份食物的供给,就决定了多一分生存机会。


图片

动物体内乙醇的代谢能力取决于乙醇脱氢酶(ADH4)的含量,乙醇脱氢酶含量越高,代谢能力越强,反之,代谢能力越弱。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检测了28种哺乳动物体内的乙醇脱氢酶含量,发现,大约在近1000万年以来,从类人猿到智人对乙醇的代谢能力至少提升了40倍。

图片


因此,可以说,是那一部分本身具有较强的乙醇代表能力的猿猴生存了下来,并在后续的进化过程中,不断通过基因改变,获得了更强的乙醇代谢能力,从越来越难以获得的果实和酒精中获取卡路里,让人类的祖先艰难地渡过了食物匮乏的冰期时代。

酒带给人类的第二次变革是酒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人类从游牧文明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

如前述所言,酒诞生的历史远远早于人类的历史。酒,初为天酿,自然发醅,后为人工改良,曲糵入酿,不断提升发酵效率和改善酒的口感风味,乃至后续蒸馏技术的使用,才是人工参与的结果。

图片

因此,准确地讲,是人类发现了酒,而不是发明了酒。中国历史传说中,无论杜康酿酒还是仪狄酿酒,都只能说明杜康、仪狄等在人工改良这一过程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用今天的话来说,无论仪狄,还是杜康,相当于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酿酒大师”或“国家级酿酒非遗传承人”。

“吃饭实在是从饮酒中带来的”。我国考古学家吴其昌博士和美国人类学家索罗门·卡茨几乎在同一时期,持有这个观点。在人类进入农耕文明以前,谷物类、果实类食材并不是人类的主要食谱,那时,人类尚是以游猎,猎取动物肉类食材为主。

肉类食材的生活习性决定了当时的人类或许并不一定要进入农耕文明。然而,此时已经习惯了“饮酒”的人们却不总是能够轻易的获取自然界天然酿造的酒,当天然野生的果子或谷物,无法满足酿酒需要的时候,人们开始有意识的种植粮食,即所谓的“为饮而种”

图片

2018年,英国考古学家在距今约1万-1.4万年前,作为世界三大农业起源地之一的,位于约旦的纳图夫文化遗址发现了酿酒的遗迹,而纳图夫文化遗址是西亚地区正处于采集社会进入农业社会的过渡阶段,这一考古发现,至少说明酿酒与人类农耕文明的形成是相伴相生,或互为促进的。我们国家距今约9000年前的贾湖遗址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说地球上曾经历过多次文明的更迭,那我们这一轮文明可以说是“因酒而生的文明”。从此,酒与人类文明相生相伴。

图片

酒是生活必需品,“何以解忧,唯有国窖”;酒是生活方式,“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酒是生活态度,“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是生活理想,“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最后,酒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02
百礼之会 非酒不行

图片

酒可以使人挣脱礼教的束缚,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从人性的此岸通往神性的彼岸,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在控制与失控之间摇摆、平衡。酒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健康、最方便,唾手可得的生理和精神的调节器。

闲处则独酌,相遇则对斟,酒成为了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快乐水”“礼仪媒”和“钓诗钩”。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酒与礼的关系密不可分。《汉书·食货志》里讲“百礼之会,非酒不行”。

《礼记·礼运》篇记载:“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糵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意思是:礼对于人来说,就好像酒的发酵,有曲糵则味道浓酽,无曲糵则味道寡淡,所以君子重礼而好义,小人轻礼而趋利。

1974年,亨利·基辛格博士会见小平同志时也说:“我觉得如果我们喝下足够多的酒,可以解决任何问题。”

所以,握十次手,不如喝一次酒。

酒是礼仪媒,是人与人之间“礼仪”表达的最佳媒介。酒文化的价值核心在于“礼”。无酒不成礼,它贯穿于各种礼仪场合,如交际礼仪、祭祀礼仪、国家礼仪,以及百姓的日饮宴用等,酒与礼相互融合、升华。

图片

《北山酒经》则这样描述酒参与人们的日常:

“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射乡之饮,鹿鸣之歌,宾主百拜,左右秩秩,上自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夫樵妇,无一可以缺此。”

从古代的酿酒“六必”法则到酒在各种经典中的记载,都彰显了酒的神性、灵性以及与天地自然的相通之处,它细致入微地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礼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片

图片

1000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今天还那么喜欢读唐诗,就是因为唐诗几乎写尽了人类的各种各样情绪价值,如:

高兴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失意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孤独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思念家乡时,“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离别时,“劝君更尽一杯酒”;
相聚时,“一壶浊酒喜相逢”;
行侠仗义时,“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朱敦儒的“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辛弃疾说“人生路窄酒杯宽” 等等;

时代在变,人们说话交流的方式都在变,但这些底层的情绪价值没有变。

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已经很少写诗了,也就少了一个宣泄情绪价值的媒介,但好在我们有酒。碰杯,正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情绪与情绪的碰撞,精神与精神的交流,正如某位诗人所说的“我不是戒不了酒,是戒不了朋友”。

图片

酒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在各种场合中,酒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无酒不成席,无论是逢年过节、喜庆筵席还是日常家宴,各种场合都离不了酒。它代表着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份情感,一种心境。饮酒已超越了功能性消费,成为一种文化消费、精神消费,通过酒,人们可以建立起情感的链接,沟通彼此,链接世界。


03新酒经年方陈酿  沧桑历尽始风华

图片

如若仅以“酒是陈的香”来定义老酒的价值,未免辜负了时光的深意,更是严重低估了老酒的价值,也轻贱了真正的老酒饮者——真正的老酒,是封存往事岁月的琥珀,亦是照见朋友真心的明镜。

图片

人生如酒,酒如人生。从一滴新酒,历经挥发、氧化、缩合、缔合、酯化老熟、美拉德反应等系列陈酿呈香的过程,和人生历经学习成长、少年叛逆、社会磨练、到人生高光、到不惑之年、到知天命……这两个过程不是很像吗?

阅历即魅力,新酒辛辣如少年意气,陈酿绵长似世事洞明。

少年喝意气风发的酒,中年喝人生得意的酒,老年喝颐养天年的酒。

时间将新醅陈酿成了老酒,岁月让少年洗尽铅华。正如人生在磨难中沉淀锋芒,于光阴的褶皱里酿出圆融。

图片

与故人对饮一杯10年陈年老酒,如同10年前的相约“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变成了10年之后的二人重逢“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往事如月光漫过窗棂,老友眉目间仍是少年意气,连当年的遗憾都成了“饮后回甘”的韵脚。

一杯老酒敬老友。择良日,相约二三知己,品一杯老酒,正如与一位历经沧桑的哲人对话,酒过三巡,半醉半醒间,杯中映出的不止是斑白鬓发,更是共历沧桑后依然滚烫的赤诚,主客之间,以酒为媒,以阅历下酒,以真心佐味,此可谓天下第一等美事。



编辑 | 谢若兰   责编 | 赵明利 肖桂兰
泸州老窖企业文化中心出品
抖音号:LZLJGF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