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笔 | 扬 灵
编辑 | 古利特
在安徽人的饭桌上,经常能听到“炸罍子”,这是当地的一种风俗,炸罍子指一饮而尽,以此表达主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从不吝啬美酒好菜。合肥人敬酒用“罍”,更表达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即使初次见面的朋友,通过炸罍子的方式很快能够增进感情。

实际上,罍是古代一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诞生于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至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期已较少见。《诗经》中经常提到罍,在《诗·周南·卷耳》中记载:“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从造型来看,罍的特点是小口、广肩、深腹、圈足,并且通常配有盖子,多用青铜或陶制成,外形上看起来像一个壶,但比壶要大,且表面常刻有云雷纹作为装饰。与此同时,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从商到周,罍的外形也从瘦高变为矮粗,装饰也变得素雅。

在历史上还有着“梁王争罍”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罍的价值和珍贵程度。史料记载,汉文帝之子梁孝王刘武喜欢收藏古董,其收藏的青铜罍被视为珍宝,临死前立下遗嘱,“善保罍樽,无得以与人。”
后来刘武的孙子刘襄继位,为梁平王,平王王后知道青铜罍是稀世珍宝,想要得到它,刘襄不听劝阻,执意把青铜罍送给王后。这件事被人告发到朝廷,最终的处理结果是,废梁王为平民,削去梁国8座城池,王后则处以斩首。由此可以看出罍的至高价值。
在考古发掘中,罍都保存得相对完好,这不仅是因为青铜材质的坚固,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罍在古代是贵重物品,往往被珍藏或作为陪葬品放入墓中。

收藏于湖南博物院的皿方罍,被誉为“方罍之王”,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给人一种威严而庄重之感,以云雷纹为底,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均装饰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是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

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罍不再是盛酒器的主流,但依旧会有仿古制作,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件掐丝珐琅兽面纹出戟罍,是清乾隆朝颇具特色的掐丝珐琅仿古器皿,器身自上而下在天蓝色地上,以宝蓝、黄、白、红环饰相近的兽面纹饰,以深、浅蓝色珐琅为主色调,给人肃穆庄重的感觉。
罍在古代是实用酒器,现在是一个时代文化和历史的象征,它们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诉说着古代文明的魅力和智慧。有机会的话,我们可以走进博物馆中,感受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工匠精神。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