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知酒团队


图片
图片

“赓起唐脉 龙耀清香”首届汾阳王府文化节暨封藏大典已圆满落幕。鲜花与掌声的繁华盛景过后,留下了什么?

留下了一个启示,一个给酒业、给像汾阳王一样的渴望突破的区域酒企一个珍贵的启示:文化厚度与品牌内涵不是名酒的“专利”,更不靠“世袭”,一个品牌的文化深植,大体是一件功到然后垂成的公平交易。

图片

从产品、品质、品牌、文化四大自信,再到2024年添上“营销”形成五大自信,汾阳王的文化自信从来未变。那么,什么是汾阳王的文化自信?

在汾阳王的首届封藏大典上,答案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品牌文化可以是天赋赐予,更应该是后天修养。而文化如果要保持长久的甚至不间断的生命力,那么后者远远重要于前者。


图片

汾阳王,一个被期待与被需要的“新”故事


最近几年,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酒企和酒品牌都在大谈特谈文化。不是说,以前大家不谈或者没谈,毕竟酒作为一种生产技术被人类掌握后,本身就是一种物质文化结晶。有意思的点在于“大谈文化”与“特谈文化”。

五粮液的和美文化,泸州老窖谈活态双国宝,茅台不同的产品链接“喜”“缘”“福”等不同文化,汾酒讲杏花村,习酒论君品……酒企们比以往更重视文化了,并且都声言要传承和弘扬酒文化,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实则,也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

因为,随着消费迭代,白酒在新一代消费者认知中似乎正在走向“陌生化”。酒圈里10个大概有8个人都说过“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喝白酒了”。

而这一现实,不仅是现行白酒消费疲软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导致了整个行业对白酒预期消费的不乐观。

那么怎么消除陌生感,消除横亘在白酒与新晋主力消费群体之间的疏离感呢?

答案是文化,是故事。没有什么比文化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没有什么比故事更能打动人、亲近人。所以茅五泸汾等名优酒企已经在这么做了,也正因为它们总是能预见并适应这些变化与挑战,所以它们总是时间的朋友。

图片

但白酒消费现期与预期不足,是时代压在整个酒业身上的一座山,尽管名优酒企逐渐占去白酒市场一大半的江山,但毕竟还有另一半需要更多的酒企来扛旗。而且“寡头”之后会否走向固步自封?为有源头活水来,酒业作为一种长生命周期的产业才能水清如初且永不干涸。

所以酒业永远期待也需要“动人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不仅要多、要好,还要新鲜。

汾阳王迎合了这一时代需求,举办了一场高规格的封藏大典,打造了《忠武颂》《铁马冰河度人生》等剧目表演,把自己的品牌故事不仅讲得好,而且讲得有趣。

同时,因为是第一次这么大讲特讲,所以从更广泛的传播角度来看,汾阳王也为行业贡献了一个新鲜的好故事。

图片

讲述品牌故事不是“自嗨”,是区域酒企、二三线酒企们地域竞争的手段。汾阳王通过封藏大典讲出来的的品牌故事,是区域酒企品牌文化之路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挖掘、创新、塑造,每一个酒企都能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品牌文化,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图片

汾阳王,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


余秋雨说,“试看天下万象:一切准备,如果没有展现,那就等于没有准备;一切贮存,如果没有启用,那就等于没有贮存;一切内涵,如果没有表达,那就等于没有内涵;一切灿烂,如果没有迸发,那就没有灿烂;一切壮丽,如果没有汇聚,那就没有壮丽。”
 
汾阳王封藏大典上,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杜小威谈到,这场活动的文化底蕴做得很好,他特别指出《铁马冰河度人生》舞台剧做得很好,把汾阳王郭子仪与汾阳王品牌的故事讲得清楚又生动。杜小威说:“汾阳产区的清香白酒,其实不用去比价格,要比就比文化吧!”
 
图片

封藏大典不是酒业的新鲜事,很多大大小小的酒企都办过各式各样、别出心裁的封藏大典,知酒君也参加过不少同类的活动。将汾阳王的封藏大典置于其中,风华未掩。
 
从首提文化自信,到举办汾阳王建厂以来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文化活动——封藏大典,汾阳王正在进入她的文化自觉时代。而这种自觉,由自立而来,由自信而生。
 
这是我盛赞汾阳王的首届封藏大典原因,6000年清香主脉、1500年唐脉、36年品牌现代发展史融汇串联,所有的展现、迸发、汇聚,都因群体效应产生了新质。
 
封藏大典是中国白酒文化的平台,更是汾阳王品牌文化的熔炉。是一种集合,又是一种冶炼。


图片

忠诚,勇毅,智慧,担当,跟着汾阳王重新认识郭子仪

有人说,他以一己之力让唐朝延续了100多年。

有人因此评价他,再造唐朝。

他就是郭子仪(697-781年),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历史上那些功高盖主,却能全身而退的人,郭子仪认第二,恐怕没人敢认第一。

功高不震主,子孙满床笏。其“铁粉”曾国藩也不由说道,“我早年要做曾国藩,中年要做曾国藩,晚年希望做郭子仪。”

图片

郭子仪在中唐武将中大概是个异数。为什么呢?在军人职业化(本质上是募兵制),将领军头化,统帅军阀化的时代,郭公更像个老派军人和将领,是那个时代让人意外的忠臣。

唐代中后期,各州郡节度使愈难受中央控制,不少将领都或多或少产生过“取唐而代之”或拥兵自重的想法,而安禄山、史思明、高仙芝、哥舒翰、仆固怀恩之流还真这么干了。

但郭子仪没有这样做,是他不能吗?当然不是,已经被改编为经典戏剧名目的故事“醉打金枝”,其实已经暗示了郭子仪有这“能耐”。

郭子仪70大寿上,儿媳升平公主仗着自己是唐代宗女儿,以“君不能拜臣”为由拒绝给郭子仪拜寿,驸马郭暧(郭子仪六子)一怒之下口不择言,大斥媳妇儿:“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

小两口吵架,公主千金之躯受了气,“公主恚,奔车奏之。”要立马乘车去“奏告”皇上,但是反应未免也太大了。其实不怪公主反应过激,郭暧这话可以说是大逆不道,“你仗着你父亲是皇帝就了不起吗?我父亲不稀罕做皇帝而已!”

结果,唐代宗听了公主的状告后反应更加有趣,司马光《资治通鉴》将皇帝的话记了下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耶!(事实就是这样,要是郭子仪相当皇帝,天下还能是我家的吗?)”算是代宗对这位大臣某方面实力的亲自盖章了。

图片

安史之乱发生后,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平定安史之乱是郭子仪一大功绩。更遑论之后,郭子仪计退吐蕃两复长安;说服回纥二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等等,因为武功卓著,郭子仪被封汾阳郡王。

篇幅有限今天我们只说了汾阳王郭子仪忠诚、勇武的一面,忠武精神是郭子仪最外化也是最内核的人格特征。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个人的人格,与品牌的品格,对合作伙伴与消费者诚信、真诚,在发展过程中直面挑战、勇敢向前,这就是汾阳王从忠武精神中生发出来的品格。

郭子仪与汾阳王的故事很长很长,我们未完待续……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