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富春江,蜿蜒百里。因为它,延续了古今的芳华,留下了灿烂的文明;也因为它,滋养了两岸的富庶,成就了“浙江”天堂之名。
1350年,在此结庐隐居二十多年的黄公望,被眼前的山水所震撼,用四年光阴绘出了长卷《富春山居图》,将富春江最美的一段山水,定格在了永恒的时空中。
1636年,50岁的徐霞客万里遐征再一次游历桐庐,徒步17公里,乘舟经分水、富春两江,《浙游日记》中的700多个字,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记忆。
如今,杭州清匠酒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匠酒业”)历经七代人传承,以古法土酿并经现代工艺创新所得的桐小久匠系列清香型白酒,在山水田园之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属于中国白酒的“富春山居图”,并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高度认可,为我们展现了浙江本土白酒品牌的未来。
一江春水,为酿酒提供理想之境
虎年央视春晚上,由濮存昕、冯远征、李立群等主演的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将音乐、舞蹈、诗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进了《富春山居图》意境之中,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古今辉映,精美绝伦的新时代图景,也让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件中国传世山水画再次火爆。
在《富春山居图》中,78岁的黄公望以横幅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秀丽的山光水色。峰峦坡石随势起伏,山涧深处清泉飞泻。在群山环抱中,茅屋村舍参差其间,渔舟小桥错落有致,真可谓人随景迁、景随人移。此画集中体现了作者勾勒、皴擦、点染的高超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被誉为“画中之兰亭”,被推崇为“亘古第一画”。
富春江,既是新安江、兰溪江汇流之后的名称,也是新安江或钱塘江流经富春山段的名称。对于富春江的美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曾生动描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富春江两岸山色清翠秀丽,江水清碧见底,素以水色佳美著称,更兼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村落和集镇点染,使富春江、新安江画卷增色生辉。分水则因富春江中分点的分水江而得名。分水镇境内,分水江蜿蜒而过,作为钱塘江下游左岸的最大支流,它源自临安市昌化溪与天目溪的交汇,自西北向东南穿越桐庐县境,最终汇入富春江。这条河流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也带来了丰富的水源与适宜的水质,为酿酒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水资源。正因水质之丰沛,这里也是农夫山泉的水源地。
如果说富春江和分水江的滋滋流淌,为酿造优质白酒提供了不竭水源。那么,沿江的农耕区,则为这里的酿酒业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这里沃土千里、良田万顷,是著名的粮仓。这里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属东亚季风区,冬夏季风交替,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特点,因地处中纬度,夏令湿热多雨的天气比冬季干冷的天气短得多,年平均气温15.9℃,为酿酒微生物的繁衍提供了理想的生态环境。
一块福地,地美酒注入文化灵魂
在中国,许多临水而建城市的名字里大多带有“水”的偏旁或寓意。而桐庐,明明大江穿城而过,名字里偏没有水。
事实上,桐庐这座城市的名字,是为了纪念一位叫桐君的人。相传黄帝时,富春江畔的一座山上,有一老者于此结庐炼丹。老者悬壶济世,治病抓药分文不收。乡人感念,问其姓名,老人不答,手指庐外桐树,乡人大悟,知老者不肯留名,于是以桐树的“桐”为名,尊称老人为“桐君”,老人所居之山也称为“桐君山”,建县时也依此延续,称“桐庐县”。
作为建县近两千年的历史古城,从桐庐走出的名人数不胜数,可谓人杰地灵。而走进桐庐的名人也同样不胜枚举,并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句。唐代韦庄在《桐庐县作》中赞美:“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北宋苏轼在《送江公著知吉州》中也赞:“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南宋陆游在《渔浦》中感喟:“桐庐处处是新诗,渔浦江山天下稀。安得移家常住此,随潮入县伴潮归。”尤为值得一提的,范仲淹谪居桐庐郡(睦州)只有短短8个月,却留下了他一生诗歌总和的六分之一,毫无疑问,桐庐是诗人生命中的“福地”,而诗人们对桐庐、对富春江的赞美,也让这块古老的土地充满灵性。
而从徐霞客的《浙游日记》中,则能在浩繁诗文之外,一窥当时的人间烟火。
现存《徐霞客游记》共四卷,在第一卷的《浙游日记》中记载了他游历桐庐的经过:从“初五日,鸡再鸣,令僮起炊”,到“初六日,鸡再鸣,鼓舟,晓出浙江,已桐庐城下矣。”,徐霞客这次桐庐之旅时间只有一天半,但他在此所进行的地理、经济、物产、旅游等方面的科考价值,仍对我们了解那个时期桐庐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其中,在玉涧桥他看到“居市亦盛”;随着山势豁达,人口居住的增加,焦山“居市颇盛”;到了县城的“滩上”,则“米舟百艘,皆泊而待剥”,呈现出一片交通繁忙、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
物阜民丰、人杰地灵,也让桐庐乃至浙江自古就有宴饮的传统。其中,在江南颇为盛行的、有“江南满汉全席”之誉的十六回切筵席,就以桐庐的“十六回切”最负盛名,《桐庐县志》记载,该家宴最早始于南宋,以清代及民国最盛,其菜肴种类、上菜程式、入座规定等都有一套相对规范的仪式,以16道茶点或菜肴为一个回合,从一个回合切换到下一个回合,饮酒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带动并延续了桐庐的酿酒繁荣。
一份执着,打出中国白酒“浙江牌”
正因为如此,在分水镇,酿酒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自古以来,这里便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唐代诗人徐凝曾在此留下“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海不迢迢”的千古佳句,赞美分水江瀑布的壮观景象。而另一位唐代名士施肩吾,更是以诗酒会友,留下了许多关于酒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分水镇的酿酒技艺世代相传,历经千年而不衰。当地酿酒师傅们坚持使用传统的酿酒工艺,同时,由于分水镇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的白酒在风味上更加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相传在宋代,分水镇曾有一位李姓的酿酒大师。他精通酿酒之术,能够利用分水江的水和当地的高粱等原料,酿制出香气扑鼻、口感醇厚的美酒。不仅在当地广受好评,还远销至京城及周边地区,成为了当时的名酒之一。
清匠酒业就坐落在水镇儒桥村,这里山水好、田园美、寿者多、古迹丰厚,是分水镇制笔产业的发源地。历经七代人传承,以古法土酿并和现代改良所得,是浙江本土白酒代表品牌。产品依照古法酿造,经纯粮固态发酵、蒸馏、陈酿、而成。酒体清亮透明、清香纯正、优雅谐调、口感柔和谐调、绵甜爽净、余味悠长,具有纯粮固态发酵清香型白酒的典型。包装设计简练清爽,是日常饮酒、商业宴请、家庭聚会的上佳选择。
七代传承,累世飘香。在浙江这样一个讲究商业回报、快节奏的地方,酿酒因其回报周期长,需要长时间的坚守,并不是当地吃香的产业,数代投身酿酒更不多见。而之所以坚持古法酿造,在清匠酒业董事长何艳看来,原因有三:
一是当前白酒行业差异化、个性化、风味化发展的潮流下,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这为有着独特品质基础和消费基础的白酒企业创造了条件。企业并不一定要求大求全,小而美、小而精的企业同样能绽放光芒。“白酒行业不只是有茅台、五粮液、汾酒,还有千千万万各具特色的区域酒企,这有百花齐放,各表其美,才是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美更有特色的酒类产品”,何艳如是说道。
二是汾酒强势复苏带来的清香热潮,在汾酒走向全国的过程中,“清香热”也有山西、北方逐渐向全国扩散,这不仅为全国的清香型白酒企业提供了机会,也为清匠酒业这样的特色酒企创造了发展的新空间。
三是浙江以6000多万的人口、1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创造了8.26万亿的GDP,排在全国第四,民富水平更是排在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北京。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154元,“买买买”数额同样仅次于京沪,消费能力强劲。但近300亿的酒类消费规模之下,属于浙江本土的白酒品牌份额却微乎其微。在产区概念日渐兴起的当下,浙江白酒品牌长期缺位,浙江白酒产区同样泛善可陈。在何艳看来,浙江白酒的崛起迫在眉睫,亟需浙江白酒企业奋发作为,在中国白酒市场打出“浙江牌”。
正如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浙游日记》中所记载:“江水清澈,鱼石可数,为浙中名胜。”分水镇,这片被自然与人文共同滋养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书写着中国白酒的“富春山居图”。而随着以清匠酒业为代表的浙江白酒企业的努力,中国白酒市场的“浙江牌”将不断涌现,并在中国白酒的版图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END -
来源于公众号-酒度VOL,本文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