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甘雅婷
壹·企业简介
文化资源与保护表现体系,覆盖“文化共生与映射、技艺传承、生态依存、历史验证及消费者口碑”五大维度。
广东石湾酒厂集团前身是创立于清朝道光十年(1830年)的“陈太吉酒庄”,迄今在原址不间断生产近200年历史,是《豉香型白酒》国家标准起草单位和全国豉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名列中国白酒100强、广东企业500强、广东制造业100强。

集团现有分布于广东佛山禅城、三水、阳春和湖南临澧的五大基地,达到年产20万千升白酒的生产能力。集团拥有四个核心品牌,其中:石湾”2023年品牌价值评估为241.97亿元;而陈太吉品牌自1830年延用至今,是中华老字号;“春花牌”和“禾花雀”牌都是广东老字号。
石湾玉冰烧作为集团主导产品由陈太吉酒庄第三代掌门人陈如岳于1895年创立,传承至今,从未间断。先后荣获国家优质酒、中国白酒香型(豉香)代表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三大国誉”。早在1917年,石湾玉冰烧就开始远销海外,至今在全球销售超过30亿瓶。上世纪20年代,它已畅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80年代创汇达到300万美金,并在1988年被誉为唯一打开海外局面的中国白酒。
石湾玉冰烧一般采用优质籼米酿制,其独特的酿造技艺在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技艺不仅传承了百年的酿造工艺,更融合了岭南地区的独特文化与自然环境,造就了石湾玉冰烧独特的豉香风味。
贰·石湾玉冰烧·国家美酒文化热力图

叁·文化价值体系
一、文化资源与保护
1. 文化共生与映射:
石湾玉冰烧早已超越单纯的饮用功能,深度融入岭南生活的肌理,成为民俗仪式、饮食文化与社会交往的液态符号。
明清时期,石湾有“南国陶都”的美誉,数十万陶工在石湾谋生,陶工整天生活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中,而石湾玉冰烧作为入口香醇的低度米酒,且具有活血、驱湿等功效,所以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成为生活必需品。20世纪初民间流传的“三太”民谚——“太吉烧酒,太元茶楼,太平夜粥”,将酒庄、茶楼、宵夜摊并置为市井生活三大坐标。
这也揭示了石湾玉冰烧在广府日常中的仪式性地位:晨饮茶,午啖酒,夜食粥的生活节律中,酒成为连接昼夜的味觉纽带。

2.技艺传承
①非遗传承人体系完整性:
广东石湾酒厂集团自清朝道光十年(1830年)创立,从陈太吉酒庄发展至今天的广东石湾酒厂集团,已有195年的历史,是为数不多仍然在原址生产的中华老字号。
经1895年第三代传人陈如岳创制“肥肉酝浸”工艺,至今由第七代传承人范绍辉执掌,谱系完整且有清史文献(陈如岳进士身份)及企业档案佐证。
旗下核心产品“石湾玉冰烧”,自1895年创立推出,使用“肥肉酝浸,缸埕陈藏”的传统工艺,具有岭南特有的豉香型风味,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目前已历经走过七代人,使得广东石湾酒厂集团成为《豉香型白酒》国家标准起草单位。
任何一项传统工艺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一贯的、恒久的核心技艺。陈太吉酒庄在岭南酒文化积淀、石湾独特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和经济文化氛围中,经过四代人的生产实践,通过生产、销售、流通诸环节历史地、动态地形成了其核心技艺:即水质佳良,米料充足,酒缸陈旧和肥肉浸泡。“作为文化终有其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核心技艺也是传统手工艺中最具文化价值的部分,也是最具保护和传承价值的部分。这也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保护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原则”的意义所在。
非遗名录现状:2009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②传统酿造工艺保存率:
传统的玉冰烧酒是用大米为原料,其工艺流程如下:大米—蒸煮—凉放—配曲—搅拌—入埕(酒瓮)发酵—蒸馏—肉埕(酒瓮中有肉块)陈藏—沉淀—压滤—包装—成品。传统上,每一个环节都是人工完成,其中配曲的多少、陈藏的时间、储藏品质的鉴定等,全凭酿酒师傅的手感与经验,是一项典型的手工技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产工具的改造,主要体现在蒸煮、发酵、埕藏、包装四个环节上。
自1980年代初期开始,广东石湾酒厂认识到石湾玉冰烧的独特优势在于酒的香味,着手对玉冰烧酒的香味成分特征做大量研究工作。1982年,石湾酒厂与江苏省日用化工研究所等联合,开始了对玉冰烧米酒香气成分特征的研究课题。通过5900多个检测数据,400多张图纸,检测出石湾玉冰烧150多种香气成分,并定性检出酸类10种、酯类19种、醇类11种,特别是发现了国内名优白酒中没有的三个未知峰,阐明了玉冰烧香气成分的特征,并总结了其“玉洁冰清,豉香突出,醇和甘润,余味爽净”的感官特征,进一步分析玉冰烧感官与理化成分的特征与稳定性来源于原材料、糖化发酵剂和独特工艺。
1996年,以石湾玉冰烧酿制工艺标准为基础,由石湾酒厂主导起草的GB/T16289——1996《豉香型白酒》国家标准正式颁布执行。从此,以石湾玉冰烧为代表的豉香型白酒标准成为继浓香、清香、凤香、米香、其他香型之后的中国白酒第六大香型的国家标准,为中国酿酒业作出了新贡献。

③物质遗产(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
清代古埕酒窖:广东石湾酒厂集团始创于公元1830年,其山洞储藏酒窖是在天然山洞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安全修整而成,也是广东省罕有的山洞酒窖。洞内长年温度稳定在25℃左右,冬暖夏凉,经长年繁衍,山洞洞壁及内部已形成很丰富的醇化微生物反应群,并释放出陈年的醇香分子,使酒液形成独特口感。得天独厚的环境有益酒液加快醇化和老化,故有“洞中一年,世上三载”之称,实属储藏酒难得的圣地。广东石湾酒厂集团始创于公元1830年,其山洞储藏酒窖是在天然山洞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安全修整而成,也是广东省罕有的山洞酒窖。洞内长年温度稳定在25℃左右,冬暖夏凉,经长年繁衍,山洞洞壁及内部已形成很丰富的醇化微生物反应群,并释放出陈年的醇香分子,使酒液形成独特口感。得天独厚的环境有益酒液加快醇化和老化,故有“洞中一年,世上三载”之称,实属储藏酒难得的圣地。
我国现存清代酒行会馆:酒行会馆的历史遗迹将佛山乃至中国的重要行业历史记录下来,传统的商业建筑也保留着清代岭南建筑风格。该馆为硬山顶结构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进深为二进一开间,正门两犀墙头有花卉灰雕。据1984年文物普查资料记载:“二进两侧墙体镌有嘉庆年间《酒行会馆碑记》碑刻一通”。2006年10月被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唯一一间建于清朝并保留下来的酒行会馆。
酒行会馆现由广东石湾酒厂集团管理,主要用于岭南酒文化展示及传播,当中有众多关于岭南酒文化的文物、图片及文字资料,同时兼营陈列及销售“石湾”品牌系列白酒及与白酒相关的产品。2011年10月,酒行会馆正式对外营业。在开业之前,石湾酒厂搜集了大量资料,重新设计装饰酒行会馆,希望能将酒行会馆打造成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店铺,更应是一个体验式酒历史文化展馆。

3.生态依存
石湾玉冰烧的“生态密码”深植于岭南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其酿造过程完美体现了“天酿合一”的哲学思想。
① 生态环境特色:
石湾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别适合米酒曲种培育、发酵和陈酿。陈太吉酒庄酿酒的水,取自环绕着石湾的西江支流——东平河。西江自广西的青山绿水中一路汹涌而来,流到石湾附近的沙口(地名)时,河水因该段河床沙砾的天然过滤作用而变得清澈异常,成为酿酒的优质水源。
米料充足,则与石湾附近多为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是珠三角优质大米的产区有关。
而酒缸则是直接取材于有“石湾瓦,甲天下”之美誉的石湾陶瓷。酒缸陈旧便于透气恒温,加上多年积附在埕壁上的酒苔有利于酒的陈化和杂质挥发,有明显增香醇化作用。上述三个因素,使“陈太吉酒庄”的产品获得“其味独醇”的盛誉。
玉冰烧的风味与石湾的地理环境深度绑定,其“离开此地便不复此味”的特性非常鲜明,石湾玉冰烧也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② 工艺适配性:
石湾玉冰烧酿制技艺,是在原来米酒酿造工艺上增加“缸埕陈酿、肥肉酝浸”,其作用:一是形成特别浓郁的豉香酒香、使酒味绵甜柔和、酒体甘冽丰满;二是酒液清澈,不再混浊。经过现代仪器分析和实验,证实了添加“肥肉”陈酿,能吸附杂质,能与酒液融合形成独特豉香酒香和醇化酒体,解决当时米酒酒液混浊且辛辣味重、刺喉等缺点,对提高米酒的酒香、酒味、酒液澄清度有很大作用,为米酒品质提升起到关键性贡献。
③地理环境依赖性:
在“九度”理论视角下的分析:
温度与湿度:石湾年均气温22℃左右,湿度达80% 的气候125,非常适合米酒所需的中低温发酵(发酵温度控制在28至36℃之间10),有利于酯类等风味物质的生成。
水质度:东平河水的清冽绵软和适宜的矿物质含量,对糖化发酵过程至关重要,是微生物代谢的良好介质,直接影响酒体。
粮食品质度:本地籼米的高直链淀粉特性,是形成玉冰烧醇甜口感的重要基础。
海拔度与风速度:石湾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海拔较低,风速相对和缓,有助于酿造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温湿度,减少外界剧烈变化对发酵过程的干扰。
土壤成分度与日照度:冲积平原的肥沃土壤孕育了优质的酿酒籼米,充足的日照则保证了稻米充分的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
微生态菌群依赖性:玉冰烧酿造过程中的菌群结构与当地环境深度融合。陶缸埕藏过程中,缸壁以及洞藏环境(如“丰太洞”)中富集了丰富且独特的醇化微生物群,这些微生物参与酒体的后期陈化,对“豉香”的形成和酒体风格的定型至关重要。这些微生物群落是当地气候、水土、以及长期生产实践共同塑造的,具有极强的地域专属性。
4.历史验证
①文化基因溯源
石湾玉冰烧的酿造技艺中保留了一些独特的术语,体现了地方语言文化与工艺的融合。
酒名“玉冰烧”本身即源自粤语语音:“肉”字与“玉”字在粤语中同音,因“肉”字不雅,故以喻其清澈如玉的“玉”字替代,形成了“玉冰烧”这一雅称。
其核心工艺“缸埕陈藏,肥肉酝浸”中的“埕”(陶缸)、“酝浸”等术语,也极富有地方特色。
在岭南地区,陶缸被称为“埕”,陶缸在石湾玉冰烧的酿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质瓶壁有微孔,能呼吸和持续挥发杂质,如乙醛、烯类等,同时陶缸不透光且相对恒温,对酒液起到稳定保护和持续醇化作用。
“酝浸”指的是石湾玉冰烧独特的酿造工艺,即在酒液中加入肥肉进行酝浸。这一工艺可以使酒液中杂质成分被吸附,让酒液从混浊状转为清亮透明,还赋予了酒液独特的豉香口感。
从酒厂建筑地方特色看,酒厂所在朱紫街最早出现在宋代,据史料记载,清朝年间,陈太吉酒庄在此开张,逐渐让此街繁荣兴盛,此后更聚集茶楼、商铺、酒肆等,名店林立,名人聚集,堪称旧时石湾的CBD。随着历史变迁,朱紫街后更名为太平街,并且缩短至百米,并逐渐没落,成为了石湾酒厂的内部道路。2014年底,石湾酒厂集团启动朱紫街复原工程,2019年初,一百多米长的朱紫街复原完成,并举行首届游朱紫岭南民俗活动;如今,朱紫街在每年特定节日和节点定期举办多项活动:二月二 “游朱紫·大红大紫”、谷雨 “中国吉宴”、五一 “朱紫狂欢·豪饮无限”、“太吉开市”粉丝节、“朱紫赛龙”龙舟节等等,成功打造成为白酒酒庄文化IP,与消费者建立有效互动。
“乐酒肆”(英文名:Music.Tavern)原是广东石湾酒厂集团仍在正常使用的酒瓶仓库,经过富有创意的改造,变成一个具有年代感和粤港大排档风格的酒肆,未来,“乐酒肆 ”将引入佛山美食和本地特色餐饮店,结合石湾玉冰烧的酒文化,重现宋时酒肆的繁荣景象。
从设备特色上看,1974年建成中南首台连续卧式煮饭机,日投料110吨大米;1979年首创大池发酵系统,实现陶缸到发酵罐的飞跃;1986年引进西德自动化灌装线,成为粤酒首家自动化灌装企业。
③ 神话人类学考证:酿酒传奇,神话传说。
石湾玉冰烧的创制故事虽非远古神话,但已演变为一则富含地方特色的民间传奇叙事,赋予了品牌深厚的人文色彩。
流传最广的传说称,1895年,第三代传人陈如岳受本地人喜欢用药材、蛇等浸泡米酒以及自家用酒糟养猪的启发,或是在参加莲塘乡陈氏祠堂举行的敬老酒礼时,观察到老人喜欢以肥猪肉送酒,发现口感香润甘和,从而首创了“肥肉酝浸”的独特工艺。
“太吉烧酒,太元茶楼,太平夜粥”的民间“三太”俗语,也将太吉酒庄的酒与当地市井生活紧密联系,成为地方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④ 文献记载连续性:
清代《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本乡出产素称佳品。道、咸、同年间以陈总聚(陈太吉)为最有名。说者谓水质佳良,米料充足,酒缸陈旧,三者兼备,斯其味独醇。”清代道光十年(1830年),南海县莲塘村人陈屏贤在石湾朱紫街16号(现石湾太平街106号)创办“陈太吉酒庄”。
1984年《酿酒》期刊第2期发表了《石湾酒厂玉冰烧酒发展史》一文,专门记述了其发展历程,现代工艺典籍亦持续记录其技艺演变。

⑤ 考古实物佐证:
石湾酒厂斥巨资耗时4年,建立了广东首个岭南酒文化博物馆,并长期免费对外开放,整个博物馆仿佛是一本酒文化的百科全书,包括酒的历史(包括中国酒和岭南酒)、陈太吉与石湾酒手工酿酒现场,古埕酒窖等丰富多样的内容。从2009年筹建至今,经过十几年打磨,岭南酒文化博物馆内陈列的酒文化实物约700件(套),其中文物数量约500件(套),年代最久的可追溯到汉代。包括清石湾窑绿釉陶温酒壶、清石湾窑“吴南石堂”款龙纹陶花觚等具体器物,是当时酿酒文化和陶瓷工艺结合的实证。
⑥ 口述史系统化:
石湾玉冰烧是中国豉香型白酒的代表产品,始创于1895年,经历数代传承。传承谱系清晰,自1830年陈屏贤创立陈太吉酒庄,至今已传至第七代,现任庄主为范绍辉。“石湾玉冰烧酒酿制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人的认定和记录工作本身就在逐步系统化。
5.消费者口碑
包括:民间饮酒风俗和消费偏好、民俗活动关联性
① 民间饮酒风俗和消费偏好:
石湾玉冰烧在佛山本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了深厚的品质偏好和文化认同。如在“国家美酒万众品赏”巡礼中呈现的,它是市井餐饮中的“口粮酒”, 同时,玉冰烧关联着集体的地方情感和本土文化认同。许多本地人对其独特的“豉香”风味情有独钟,并深知其酿造历史与文化内涵,并引以为傲。
② 民俗活动关联性:
石湾玉冰烧深度嵌入佛山及岭南地区的传统节庆与仪式之中,是其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官方祭祀与庆典指定用酒:石湾玉冰烧经常作为传统礼仪的官方用酒出现在重要的民俗活动中。例如,在佛山祖庙盛大的“北帝诞”庆典中,石湾玉冰烧被选为“春秋谕祭”传统礼仪的官方用酒以及北帝诞贺宴的高规格礼俗用酒。这不仅提升了活动的庄严性,也象征着玉冰烧作为“岭南国祀礼酒”的荣耀。
祭祖与生活习俗:在清明、重阳等祭祖场合,玉冰烧也是许多佛山家庭的首选,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祈求保佑。这源于其悠久的历史和本地特色,被视为与先辈沟通的恰当媒介。
同时,在节庆民俗中,它是龙舟文化的灵魂伴侣。猎德村“龙船饭”仪式中,村民以玉冰烧·素年华款待宾客,俗谚“饮了龙舟酒,全年无忧愁”道出其文化寓意。获胜龙舟队常获赠坛装玉冰烧与烧猪,这一传统可追溯至清末,酒肉组合象征丰收与欢庆的表达。
③ 地方文化IP:
石湾酒厂集团积极创建和参与地方文化活动,成功打造了多个具有影响力的文化IP——
“游朱紫·大红大紫”民俗活动:石湾酒厂集团投入巨资复原了历史上的朱紫街(现太平街),并自2019年起每年举办“游朱紫·大红大紫”活动。这条街在宋代就已出现,清代因陈太吉酒庄的开设而繁荣。活动融合了派利是、接财神、猜灯谜、非遗展示(如石湾陶艺、佛山剪纸)、粤剧舞狮表演等,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旨在“求发展”,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陈太吉酒庄“开库大典”:这是石湾酒厂集团创立的另一个重要文化IP。每年谷雨时节举行,寓意着开启酒库、分享成果、吉祥吉庆。活动中常设有“开库吉宴”,企业高管会与员工、市民一同参与,体现了“分享欢乐”的酒庄理念。这一典礼与传统民俗相结合,增强了品牌的文化底蕴和社区凝聚力。
肆·文化价值与转化
文化价值与转化,是地方名酒文化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协同发展的枢纽系统,涵括多维度资源整合与创新模式构建,核心维度和实施路径包括:“产业融合力、市场认可度、品牌美誉度、标准建设度”。
1、产业融合力
①文旅体验项目创新:
石湾酒厂集团还注重文化空间的营造和跨界融合,以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传播酒文化。
建设广东首个岭南酒文化博物馆,并长期免费对外开放:据统计每天来博物馆参观体验酒文化的市民游客多达几百上千人,人们流连参观,耳濡目染,日复一日,在不经意中将粤酒历史文化和品牌价值持久传播。
建立广东新石湾美术馆:其庄主范绍辉认为,艺术家和作家们的想象和审美是超越时间和引领未来的,艺术作品的美,是更高级,更引领人们想象的思想之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就是竞争力。而酒也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时间的艺术”。石湾酒厂集团要想传承酒的文化魅力,持久焕发和褒有品牌内涵价值,则离不开艺术的浸润滋养和精神引领。

②跨界产品开发体系
太吉咖啡:2022年11月1日,位于陈太吉酒庄景区的“太吉咖啡”正式试业,成为广东石湾酒厂集团引领传统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探索行动。其独特的“有情路”打卡点,即在玻璃路面下展示古旧酒埕,粤语“埕”与“情”谐音,让消费者可以“在文物之上喝咖啡”,体验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推出文创产品:与故宫宫苑联名推出的“石湾玉冰烧•故宫百年”和“石湾玉冰烧•千里江山”系列文创酒。这些产品融入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元素,用年轻化的表达方式重构传统文化符号,是“文化遗产活化的系统性工程”。
2、市场认可度
石湾玉冰烧的市场策略核心是:在根据地市场构建无法复制的文化壁垒,在外埠市场进行精准的梯度渗透和消费启蒙。
① 本土市场深耕策略
建立文化认知壁垒。深度绑定岭南文化/IP,如北帝诞、醒狮、粤剧等,打造“岭南范局”品鉴会、建设岭南酒文化博物馆,将品牌植入为岭南生活方式的必需品。
渠道精细化运营。在大排档、茶楼、烧腊店深度覆盖,创造餐饮渠道绝对优势,同时创新开设“太吉士多”社区体验店,融合售酒、文创、咖啡、社交功能,成为品牌与消费者深度链接的线下触点,远超传统烟酒店的销售模式。
社群化运营。通过“太吉咖啡”、“有情路”等文创空间吸引年轻社群,培育品牌好感度与口碑。
年轻化消费引导。推出低度化、利口化产品(如“冰小酒、195鸡尾酒”系列),结合文创、咖啡等跨界业态,链接Z世代情感。
② 外埠市场拓展路径
线上直播内容带货,在抖音/视频号等内容平台,以“猎奇”(肥肉酿酒)和“乡情”(广东人的家乡酒)和粤菜佐餐酒等为切入点,吸引精准人群,实现转化。
同一文化区市场拓展。优先深耕粤港澳大湾区,利用同源文化背景降低接受门槛,通过粤菜馆渠道进行精准铺货。
线下品鉴会:让消费者在体验粤菜的同时,亲身感受玉冰烧的佐餐魅力,从而完成从“猎奇”到“认可”的消费心智转化。
3、品牌美誉度
权威背书:1984、1989年石湾玉冰烧被评为“国家优质酒”,2007年,石湾玉冰烧被评为国家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酒”称号,“石湾”被认定“中国驰名商标”。2009年7月20日,石湾玉冰烧酒酿造技艺正式入选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石湾酒厂这种百年传统酿制技艺得到政府、社会的认可。
品牌教育:建有岭南酒文化博物馆,陈太吉酒庄手工酿造现场,并对外开放,提供自主酿酒等沉浸式品牌体验。
4、标准建设
标准是行业的最高竞争壁垒。石湾玉冰烧作为豉香型白酒的代表,通过标准建设巩固其龙头地位。
① 技术标准引领
作为豉香型白酒国家标准(GB/T 16289-2018) 的制定者,定义了品类规则。建立了豉香型风味物质数据库,解析出152种香气成分,科学诠释“豉香”。
伍·文化整合与传播
文化整合与传播,覆盖文化符号解码、叙事体系构建、载体创新融合三个维度,通过“符号提炼—故事再造—载体革新”的闭环,既守护文化遗产本真性,又实现当代价值创造性转化,为地方名酒文化参与国家叙事提供系统方法论支撑。
1.文化符号解码体系
①味觉地方符号:继承并创新“豉香型”和“清雅型”白酒风味,形成独特味觉标识。
②地域标识物转化:深入挖掘并运用“肥肉酝浸”、“缸埕陈藏”、东平河水、石湾陶瓷等地域元素。
③传统元素现代化:推出“太吉陈咖啡”、鸡尾酒、文创酒、太吉酒馆,推动传统酒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④地方文化元素国家化:与故宫宫苑联名推出文创酒,参与打造“大国品牌”,推动粤酒文化从地方走向全国。
2.叙事体系构建策略(故事价值升华)
①史诗级IP锻造:创立了“开库大典”“岭南范局”“世界年夜饭”“石湾清雅公益音乐会”等文化IP。
②情感触点设计:陈太吉酒庄“庄客”与城市喜酒模式,开发出“个人专属名义与大喜事件”的定制服务。
③时空穿越叙事:先后建立岭南酒文化博物馆、新石湾美术馆、新石湾艺术创客空间和陈太吉文化体验空间等文化平台,打造“陈太吉酒庄景区”,修复“朱紫街”,举办“游朱紫·大红大紫”、“陈太吉酒庄开库大典”、“欢乐龙舟节”等六大民俗活动,融合酒旅体验。
3.载体融合创新(跨界表达突破)
①艺术品联名:与故宫宫苑联名推出“石湾玉冰烧•故宫百年”及“石湾玉冰烧•千里江山”文创酒系列
②数字化表达:运用“一物一码”技术赋能产品,构建数字会员体系,早在2019年就超过100万级的精准粉丝会员;进行“云上约酒”,建设岭南酒文化博物馆进行线下文化展示。
③数字化传播,通过社交媒体公众号、朋友圈广告、线上直播等方式进行内容传播和互动引流。
④生活场景渗透:开设“太吉陈咖啡”“太吉酒馆”,创新白酒消费体验;推动“餐酒融合”,如粤菜配粤酒等。
整体来看,石湾酒厂集团在文化整合与传播方面,确实有意识且系统地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他们不仅深度挖掘和传承了地方文化,更通过一系列创新的跨界融合和数字化手段,试图让传统的酒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其努力体现了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即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传递一致的品牌形象和文化价值。
参考资料:
《核心技艺传承与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陈恩维》2014.9
《石湾酒厂玉冰烧酒发展史》1984.
来源 | 糖酒快讯(ID:tjkx99)
本文为【糖酒快讯】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改编,如需转载请后台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