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李家民
记者(以下简称记):固态发酵比液态发酵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国外伏加特、威士忌也有用固态发酵生产的吗?
李家民(以下简称李):中国有个老子,创立道家,固态发酵起源于中国。我们讲生态与微生态、讲自然发酵,都离不开老子的哲学,老子是谈养生的。现在很多人纯粹的把道家说成道教,道教和道家是两回事,道家、道学讲的是哲学和自然科学,道教是宗教。
固态发酵是来自于自然与实践,是人们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不断总结而形成的。固态酿酒过程是一个实践经验与理论并重的科学,在某种程度上说,任何理论都应接受实践的检验。由于它是在一个微生态、大生态环境背景下,由多菌种、多因素影响,发酵过程是由多种微生物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以经验、实践非常重要。液态发酵是纯菌种发酵,而固态发酵是多菌种发酵,是自然开放的。据我们观察,这么大的系统,按照菌种科学实验方法,在实验室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现实中的系统太大了,实验室设置的因素条件不能满足固态发酵的实际需求,其环境更多地适宜于做纯菌种的实验,属于自然发酵的科学实验在实验室是没法做的,做出来也是走样的。
固态发酵的优势主要在产品风味上,固态发酵中微生物丰富,空间差异大,产生的风味组分更多。固态发酵里的优化工艺,实际是围绕着让有益的微生物繁殖的更快、更好些的方法来进行一些工业参数、操作方法的调整,定点种植、粮食的破碎、拌料、蒸煮等等都是围绕优势微生物菌落进行的,实际上是微生物在起作用,人只是起辅助作用,微生物才是真正的酿酒师。人相当于在饲养微生物,饲养好了,工艺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做到位,就会多产酒、产好酒,中国白酒追求风味成分越多越好,工艺也更为复杂,相对于中国白酒,国外的蒸馏酒生产工艺技术就较为简单。
固态发酵也可以控制,也就是营造优势菌落,想办法尽量将对产酒贡献大、促使产酒多的一些微生物集中聚集在一起,让有害微生物少一些、有益微生物多一些。固态纯粮发酵的每一个操作、每一个参数都是从农田到成品的过程中得出的,都是让有益物多有害物少的过程,这是上千年积累下来的一套实践经验,中国白酒的酿造技术特别注重传承,也就是这个原因。
伏特加和威士忌都是液态发酵生产。
记:那么,中国固态发酵产的白酒和国外液态发酵产的酒相比较,哪一种更为健康?
李:人们喝中国白酒喝了这么多年了,可以说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不同的人在不同场合的喝酒临床实践来证实白酒的健康问题的,总的来讲,对中国白酒的赞美量更多些,这个现实的临床实践比理论的临床实践更精准,这是真正的大数据临床实验,最终证明中国白酒的好处还是更多些。酒与人的关系,是外因(酒)与内因(人)的关系,饮酒量是人在控制,而不应是酒在控制人,酒伤人的主要责任是人而不是酒,不能把一些所谓的白酒副作用统统强加于白酒,应从是否文明饮酒的角度多找问题。
从对身体的各方面好处来讲,我认为中国白酒应该比国外酒对人体的好处多一些,因为中国白酒里面的健康活性成分、微量元素肯定比国外烈酒多得多,中国白酒的微量成分是通过粮食、大曲、发酵、蒸馏、储存等多个环节而产生的,国外蒸馏酒通过微生物代谢的,香味很少、健康活性成分也少,所以更为丰富的中国白酒对人体的好处更多。
白酒是百药之长,是食药两用的。现在已知中国白酒中大概有一千多种成分,有的说两千多种,甚至更多。在我上大学时,与从事中药有机化学研究的朋友曾做过多次深入研究,先分析了白酒中的成分,然后再对食药两用的药材植物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发现有很多一样的成分,第一次发现了22种中药材里的微量成分白酒里都有,这是一个发明专利,参加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大奖赛获得金奖。后来我们又做过实验,发现57种中药材在白酒中有相同成分,实际上肯定不止这57种,还会发现得更多,所以,酒和食药材之间的成分有异曲同工之处。
通过这个得到启示,我就把中国白酒微量成分进行分类,这个分类完全是参照中药材的分类来的,跟中药的成分分类是一样的,把白酒成分分为健康活性成分、辅助成分和无益成分三类。这个工作是我首先做的,第一次将白酒成分按这个分类标准分类,这样不管有几千种成分,都可以按这个标准分类,这样谈酒类健康就有依据了,可以说服人了。要用中、西药相结合的方法与工具去研究白酒、认识白酒才是科学的。
记:蒸馏出来的酒里还有微生物吗?在陈贮老熟过程中,还有微生物参与吗?
李:微生物是人类待深度研发的战略资源。从常规微生物角度的研究,是没有的;但从极端微生物的角度来研究,是有的。我的朋友在全国各个地方收集了多坛元代青花瓷酒,通过多年的跟踪研究,初步发现有极端微生物的存在,固态发酵过程中也会有极端微生物的参与。极端微生物指的是在极端条件下存在的微生物,在海、陆、空广泛存在,并与动植物相生相伴,在动植物都不能存在的极端条件下,仍有极端微生物的存在,人们已经在海洋中2000至3000米深、350℃的“黑烟囱”热液环境中发现了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另外在地下2000米的深处也发现了极端微生物。极端微生物还与石油、天然气有密切的关系,说明极端微生物的存在范围远远超出以前的认识。我认为,极端微生物是人类科学研究更大的一座“金矿”,有更大的探索空间。
- END -
来源于公众号-李家民工作室,本文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