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舍得智慧说的第830篇原创文章
2025 我们一起携手攒劲,实力盛放
你以为重阳节只是长辈专属的敬老日?
No no no~这分明是老祖宗埋在时光里的 “生活彩蛋”!
当你还在为KPI熬夜赶工,千年前的“打工人”已喜提法定假日;当你纠结过节送什么,古代的姑娘早把思念裹进了重阳糕里。
从同心祈愿的仪式感,到女儿归家的温馨感,再到舌尖暖胃的美味感。
论懂生活,还得服千年前的他们!

重阳的惬意,从唐朝官员的“带薪休假”就藏不住了。
这一天可是被官方认证的“黄金单休日”,官员们会从文山会海中抽身,舍下案头堆积的奏折、朝堂上的议事纷争,理直气壮地开启“摸鱼模式”。
他们换上便服,或陪父母登山顶望云卷云舒,或与好友在菊园里把酒论诗,把平日里挤不出的时光,都还给了生活本身。

本图由AI生成。
舍一时公务繁忙,才得半日浮生闲欢。
到了明清,民间巧妙地将重阳升级为“女儿节”,让这个节日多了几分温情。
秋意正浓的清晨,出嫁的女儿们终于能理直气壮地放下手中的针线活计,手里拎着刚蒸好的重阳糕归家,糕上撒着芝麻、蜜饯,还带着蒸笼的热气,进门喊一声“爹娘”,把一年的思念都融进团圆饭里。
那一刻,她们不再是操持家务的主妇,而是重新做回被父母捧在手心的女儿。

本图由AI生成。
他们舍得放下忙碌,去换一份千金难买的清闲与温情。
原来最暖的幸福,从来都是愿意为你停下。

当大多数人在重阳节优雅登高时,福建莆田人选择用一场“玩命级”祈福震撼全场。
赤脚登刀梯!
这不是特技表演,而是流传百年的民俗。
锋利的刀刃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每一步都是勇气与信仰的较量。
攀登者却面不改色,每一步都踏得稳当坚定。

本图由AI生成。
青壮年踩着锋利的刀梯向上攀爬,顶端挂着写有“平安”的红绸,舍得用勇气挑战,以“敢闯”的姿态祈求全家顺遂。
与此同时,在壮族村寨里,另一种温柔的祈福正在上演。
新收的稻米被小心翼翼地装入长辈的“寿粮缸”,年轻人用这一年最好的收成,表达对长者最质朴的祝福。
他们总是舍得将最新鲜、最珍贵的收获献给长辈,用诚挚的方式祈盼他们安康长寿。

本图由AI生成。
而长辈回赠的糍粑,不仅是一份食物,更是将福气与关爱传递下去的象征。
有时候,最好的获得,恰恰来自于最用心的给予。
一刚一柔,一险一稳,美好的祈愿,总要付出相应的诚意。

中唐大V刘禹锡面对喷香的重阳糕,竟犯了“文人倔”。
当时大家都把重阳糕写进诗里,可他偏说《五经》里没“糕”字,硬是不肯下笔。
这份文人的坚持,看似固执,实则是对文化传承的敬畏。
他舍了随大流入诗的轻松,却得了文人坚守本真的雅趣。
后来这事传成了佳话,反倒让重阳糕多了层文化味道。舍一时的跟风,换流传千年的独特记忆。

本图由AI生成。
而到了明代,厨师们早就把目光对准了“迎霜兔”。
经历寒霜的肥兔,肉质更加紧实,味道更为鲜美。
佐以温补的香料,慢火烹制便可出锅。
这道菜不仅美味,更是一份对抗秋寒的底气,承载着“咬灾”祈福的深意——舍去秋日寒意,换得全家安康。

谁说重阳节只能岁月静好?
南北朝时期,皇帝们早已开发出这个节日的“硬核”模式——重阳大阅兵。
秋高马肥时节,帝王放下奏折,换上戎装,亲自校场点兵。
战马嘶鸣,旌旗猎猎。
将士们的甲胄在阳光下反光,整齐的脚步声震得远处的草木都轻轻晃动,喊杀声更是气吞山河。

本图由AI生成。
在菊酒茱萸的温柔之外,还有金戈铁马的豪迈。
帝王亲临,舍的是深居九重的神秘,得的是与将士同呼吸的凝聚力;舍的是传统节日的单一形式,得的是国威与军心的双重提振。
一次阅兵,胜过千言诏书。
有些投入,收获的远不止眼前。

在岭南地区,重阳节有着独一无二的浪漫表达。
惠州人在这天会暂时放下农活,精心扎制“纸鹞”(风筝的别称),将心事托付长风。
制作纸鹞是个细致活:竹要选当年的新竹,纸要用上好的宣纸,每一道工序都急不得。
当风筝终于乘风而起,那份喜悦远胜过完成一件农活。
老人们常说,风筝飞得越高,福气就来得越快。
于是孩子们拼命奔跑,任由手中的线越放越长。

本图由AI生成。
那一刻,重要的不是风筝能飞多高,而是在这个过程中,那份对远方亲人的思念,随着风筝一起飘向了云端。
看似浪费时间的仪式,实则给了情感一个最好的出口。
这份舍下半日农忙、换得心灵自在的从容,让重阳的思念不再沉重,反而成了天空中最温柔的诗行。
四季轮转,重阳始终是最懂“停留”的日子。
它不似春日赶花、夏日逐浪,而是邀人将奔忙的脚步缓下来。
舍一日浮生俗务,得一日团圆清欢;舍一份心中怯懦,换一份登高祈愿的平安。
这个重阳,且斟一杯舍得酒,敬天地辽阔里的岁岁安康,敬人间烟火中的事事值得,更敬每一个“敢停留、懂舍得”的当下。

点击上方小程序,品鉴舍得老酒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