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海酒业正通过一系列活动,
进一步加深各界对企业的了解与认同,
为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在四川南隅,有这样一片被绿色温柔拥抱的秘境。
这里,翠竹如海,碧波万顷,举目四望皆是大自然不经意间雕琢的夏日诗篇;远观,群山起伏,竹浪在风里飞舞,如同绿色的海洋,波澜壮阔;近看,每一根竹子都挺拔而坚韧,竹叶或宽大、或细密,筋须盘根错节地缠绕在地下。
这里便是蜀南竹海。
一江清绿,一城烟火。作为世界上集中面积最大的天然竹林景区,蜀南竹海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云山竹海 天上人间”景象。同时也是世界罕见、中国唯一的集竹景、山水、湖泊、瀑布、古庙于一体,同时兼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的竹文化、竹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而这里,坐落着一家拥有40年历史、年产量达6000吨的酒企。
近期,云酒传媒2024创新中国行团队来到竹海酒业,感受蜀南竹海中唯一酒企的绵长酒韵,在如画风景中品味地道五粮浓香。
▎云酒传媒2024创新中国行团队与竹海酒业交流
从长宁县城出发,穿过10多公里的翠竹连绵,就来到了竹海酒业。
如果不是亲眼见过,你可能很难想象,公园式的厂区令人眼前一亮,随处可见的装饰充满了竹元素、竹文化,清幽的竹香和醉人的酒香隐隐从空中飘来,一时之间难以分辨,到底是竹海在酒厂,还是酒厂在竹海。
竹海酒业副总经理宋承城介绍道,早在民国时期,家中祖辈便开始酿酒,1984年春,竹海酒业正式创立于蜀南竹海核心地域——宜宾市长宁县竹海镇,组建初期是一个资金、技术、厂房、设备都相对短缺的企业。
然而,这样一个典型的老作坊式酒厂,却凭借清澈甘甜的竹根水所酿造的白酒,获得了人们喜爱,竹海酒业在1984到1987年间实现税利20万元,迎来创业开门红。
随后,竹海酒业进一步深挖竹海生态资源,整合酿酒工艺,开始研发竹海老窖中度酒,首次突破历史纪录,当年实现利润35.30万元。
为突破自身生产瓶颈,从2004年开始,竹海酒业与国家酒类检测中心、四川大学、四川省酒科所等单位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形成了产、学、研、监为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在传承古老而神秘酿酒技艺的同时大胆突破、创新,总结出依托蜀南竹海独特的地域环境,建立了独特的生态型酿酒工艺,研制出高雅香醇的“竹海牌”系列美酒。
目前竹海酒业共有300余人,拥有国家级白酒评委3人、省级白酒评委、高级工程师7人,高级技师20人。年产优质竹海酒6000余吨,2012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核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四川首批浓香型白酒标准化生产示范企业;中国(宜宾)白酒之都白酒金花企业。
此外,“竹海”品牌产品先后被评为“宜宾市优秀旅游商品”“四川省名牌产品”,“竹海”牌商标荣获国家驰名商标。
酿酒生产属于地域资源型产业,构建清洁低碳的酒类产业生态酿造体系,是每一个酒企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一家建在4A级景区的酒业,环保更是重中之重。
对此,竹海酒业办公室负责人王建才在参观过程中,特意将考察团一行带到了一处巨大的圆形建筑之下。
“酿酒需要适宜丰富、富集而且代谢有序的微生物群落来完成发酵过程和自然生香的关键工作,而庞大的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富集和代谢融合,如果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他介绍,正因为此,竹海酒业把生态环境保护当作企业经营的头等大事,早在2012年便引进各种现代科技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区。
由此,2018年,“竹海酒庄”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经济和信息化厅认定为“四川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成为宜宾市工业旅游的一张名片。
行走在竹海酒庄的游客,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白酒的生产过程,和工人对话,品尝新酿出来的酒;可以跟着勾兑师,勾调一杯有自己个性的白酒;可以定制封藏一坛老酒,等待未来重要日子开启。
来此旅游的游客曾留下短诗一首:“竹海美景甲天下,竹海白酒醉宜宾。在长宁,竹海里误入酒海,酒海里寻梦未来,是美妙的体验。”
四十年的发展间,竹海酒业总结出了独属于自己的工艺特点——丰雅浓香型酒工艺。其工艺遵循了“1544847”及“两长三中”的特点,即:一年一个周期、五种粮食生产、四次投粮、四轮粮醅发酵、八轮回醅发酵、四次粮醅取酒、七次丢糟取酒,两长是连续发酵周期最长、单排发酵期最长;三中是指中高温大曲、中温发酵、中温流酒。
竹海酒业将这种香型暂命名为竹香型,此前工艺提炼只停留在实验室,未推广出去。后续,竹海酒业将致力于竹香型白酒的全面推广与市场深耕,力求将这一独特而精妙的酿造技艺,从实验室走向更广阔的消费舞台。
作为一家生在长宁、长在长宁的企业,竹海酒业长期践行公益事业。企业严格规定,每售出一瓶“爱心酒”便向长宁县关爱基金捐赠12元的标准,连续八年向长宁县关爱基金累计捐资超过30万元人民币。宋承城还透露,2024年,竹海酒业将借助成立40周年的契机,正式启动“小竹酒”爱心酒的销售。
除此以外,竹海酒业将举办“设计一款纪念酒、开展一系列活动、写一本书、制作一个纪录片”等“四个一”活动,旨在借40周年之机,进一步加深社会各界对其的了解与认同,同时也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