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讨会:合作共赢,共塑白酒申遗之路
白酒,是中华民族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非凡创造。它植根于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与精神文明,从古至今,成百上千的诗词歌赋中,酒承载着中国人复杂而多样的情感。白酒作为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着国家形象,更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2025年10月15日至18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将在四川省泸州市举办。10月17日上午,大会将在泸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文博·文旅·产业协同——行走在中国白酒申遗之路”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将围绕博物馆建设如何赋能中国白酒文化遗产展开,探讨博物馆视角下的中国白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申遗,以及博物馆如何与白酒产业共筑文化遗产的创新表达。研讨会旨在构建开放共享的活态传承体系,推动白酒文化遗产从单一保护向高质量、可持续、惠民生的综合发展转型,服务文化强国战略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研讨会特邀文博专家与茅台、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洋河、古井贡酒、剑南春、郎酒、口子窖、舍得酒、水井坊、李渡酒、天佑德青稞酒、刘伶醉、永乐古窖等多个酒企代表进行发言,围绕新形势下中国酒行业博物馆建设之路、白酒遗址的活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国白酒酿造遗址联合申遗与国际经验借鉴、科技赋能白酒酿造遗址保护利用与考古成果呈现、文酒旅融合与文化遗产传播、白酒文化的国际推广与品牌塑造、建设白酒文化教育基地、如何活化白酒文化遗产带动当地产业经济等多个议题建言献策。
研讨会将发布《中国白酒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行业共识》,同期举行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建设专家座谈会。
二、白酒申遗:代表中国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
目前,全球已有20余个酒类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白酒酿造遗址已有20余年申遗历史,但仍然在推进当中,可见中国白酒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阻碍。
2024年,我国白酒出口1.64万千升,仅占当年国内白酒产量的0.39%。欧盟要求白酒通过217项特殊食品检测,美国将白酒归为“其他蒸馏酒”并征收高额关税。一方面,中国白酒复杂的固态发酵工艺、风味物质至今未被国际标准充分定义,西方国家未对白酒产品形成具体的归类,市场准入受阻,产品无法被外国受众充分认知、品味与接受;另一方面,部分国家对白酒加征高额关税,企业开拓海外市场难。
当前,白酒在海外市场中的形势紧张。本次研讨会力图推动白酒申遗工作,积极确立白酒在国际标准中的“独立坐标”,让更多企业共同开拓海外市场,进行破局。多家酒企应当协同合作,争取国家层面的关注,系统推进申遗工作。从物质遗产到非物质技艺,从国家战略到全球视野,系统性地推动中国白酒文化走向世界。
若白酒申遗成功,则意味着中国白酒能够建立独属于中国的标准与文化叙事,白酒将不再是一种被西方世界模糊定义的高税收产品,而是一种需要被尊重、拥有完整体系的文化产物。酒文化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民族的特殊性,亟需得到系统的保护与传承。白酒申遗势在必行,亟待国家相关组织机构、酒行业从业者与酒文化爱好者的集体助力,本次研讨会提供了自由讨论与交流的平台,让多方人群共同商讨如何走通白酒申遗之路。
三、博物馆建设:立足文博视角,建设传播窗口
除白酒申遗主题讨论之外,研讨会还将设置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建设专家座谈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部分头部企业开始建立酒文化博物馆,开启了文化引领品牌之路。酒行业博物馆的建设丰富了酒文化资料,搭建了酒文物收集的专业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播基地,为酒业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讲好中国白酒文化故事、提升中国白酒品牌价值发挥重要作用。在多方协同努力下,中国酒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持续加强,文物保护专业队伍逐渐壮大,中国酒文化的弘扬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发展。
2022年,中央编办批准在四川建设“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2023年12月,四川省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由泸州市承建,项目选址泸州市凤凰山区域。2024年,围绕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确立的“胸怀宽广、立足四川、放眼全国,建设世界一流行业博物馆”的目标,高标准定位、高水平规划、开始了高效率建设。酒类博物馆是中国酒文化对外传播的窗口,更为酒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提供平台,让百年传承的酿造技艺、白酒知识更深刻地融入现代日常生活中。本次参与研讨会的专家们也将围绕白酒博物馆的建设进行深度交流。

2024年12月28日,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开工仪式
四、小结
本次研讨会不仅将深入探讨白酒相关文物的保护利用,酒文化博物馆建设发展和酒遗址申遗,更致力于推动白酒的国际化发展,引领白酒产业与文旅、文博相结合,促进产业升级。白酒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通过文博、文旅与产业的深度协同,白酒的文化价值将不断提升,助力其以更加自信、自洽的姿态对外传播,飘香世界。
一审:刘姝彤
二审:梁赟琪、曾建梅
三审: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