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世界范围内领先的酿酒科技水平,几千年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造就了川酒这个“灵性之物”……成都水井坊酿酒作坊等酒坊或遗址,以及各地出土的大量反映酿酒生产工艺的画像砖、画像石,以及大量酒具、酒器等物质文化遗产,全国罕见……
——《四川省志·川酒志》
成都,一片被酒神轻吻过的沃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领先于世界的酿酒水平,多年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造就了成都美酒这个“灵性之物”。2008年,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水井坊生产酿造 图片来源:水井坊博物馆
千载幽香说传承
酒者,天之美禄。中国人酿酒、饮酒至少已有四千年历史,《淮南子·说林训》说:“清醠之美,始于耒耜。”酿酒在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与蜀地灿烂的文化密切相连。
三星堆遗址是古蜀人留给后人的“时空胶囊”,当我们看到三星堆出土的饮酒器 (杯、觞)、取酒器(杓)、盛酒器 (尊、罍)、贮酒器(壶)等大量形形色色的酒器,谁还能怀疑蜀酒里远古的杯光盏影?


▲三星堆出土的酒器:铜罍(左)、铜尊(右) 图片来源:《非遗里的成都》
战国及秦汉时期,蜀酒文化得到快速发展。1959年和 1980年,彭县竹瓦街两次发现战国青铜器,出土有樽、觯等酒器10多件,铸造水平与河南殷墟相当。
汉代,成都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左思《蜀都赋》描述说,密如蛛网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店铺、手工作坊,堆积如山的货物,品类多如繁星。成都酒文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东汉时,成都酒业已发展到相当高度。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酿酒”,不仅描述了女郎挑水、牛车送粮、技师烤酒、列坛盛酒、肩挑车送及酒肆发卖的全过程,而且告诉人们东汉酿酒工艺已接近近代酿酒工艺,分段接酒法可能已经出现。

▲东汉酿酒画像砖 四川博物院 藏
隋唐时期,成都跃入全国五大都会前列。这时成都酒类很多,据《四川省志·川酒志》记载,唐时蜀中名酒有:
生春酒,《新唐书·地理志·成都府蜀郡》载“土贡,生春酒”,此酒属名特产品,因而成为朝廷贡品。
烧春酒,唐宪宗时,中书舍人李肇在撰写《唐国史补》时,把“剑南之烧春”列入天下名酒之列。
青城乳酒,此酒气味浓香,出自青城山道士之手,杜甫在《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中写道,“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
郫筒酒,此酒早负盛名,杜甫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一)》中写道,“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
据《成都名酒志》记载,唐宋时期,成都的酿酒业达到鼎盛,政府还设立了专管酒业的“酒务”,以统管酒的酿造、销售与税收。

▲上甑 图片来源:《非遗里的成都》
宋代,隔酿法最先在成都实行,随着官府专营酿酒、卖酒权被打破,蜀中酒业迎来更迅猛的发展。北宋时期,成都有“酒务”28处,每年征收酒税44万余贯,与首都东京(今开封市)并列全国第一。
元代禁酒,唯四川开放,这使得蜀酒在这个“黄金期”得到长足发展。
至明清时期,蜀地的酿酒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名酒辈出,在全国享有极高声誉,为今日蜀酒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造地设酒窖池
成都独特的地形和气候、丰富的资源,为成都酿酒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让成都这座三千年古城就像一个巨大的“窖池”。
众所周知,盆地地形和潮湿闷热的气候,最有利于酿酒微生物的生长。成都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北部,四周高峻的山脉阻滞了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使成都平原宛如一个封闭的“暖盆”,年平均气温在16℃—18℃,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57%,少光照,且常年保持稳定,为微生物创造出一个长期稳定富集繁衍的天堂,奠定了形成“酿酒微生态圈”的微生物基础,这也让成都成为适合酿酒之地。

▲“U形川酒带”酒乡分布示意图 图片来源:邛崃文旅
美酒酿造的另一大功臣,就是水。成都河道纵横,清泉密布,雪山之水更是文化传承的血脉,携带着开天辟地的能量和使命,当它与粮食、酒曲相遇,因缘汇聚,就酿出了浓香四溢、余味悠长的酒液。
正如《后汉书》所载:

▲出甑、打量水 图片来源:《非遗里的成都》
川酒小金花之一的邛酒,就是其中的例证之一。据《成都名酒志》记载,汉代时,临邛(今邛崃)就成为巴蜀之地重要的酿酒基地,当时居住于临邛的蜀地首富卓王孙就开起了卓氏大酒坊。蜀地才子司马相如以琴艺打动卓王孙之女卓文君,两人私奔,然“家居徒四壁立”,为了生计只好返回临邛,“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逸闻传为美谈,也给成都酒文化写下瑰丽一页。
诗酒风流看蜀酒
有人说:诗为酒侣,诗见酒魂。诗酒交相辉映,酿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圣杜甫在四川漂泊期间,悠闲时,“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愁闷时,往往借酒浇愁,“蜀酒禁得愁,无钱何处赊”;无钱买酒,赊钱也要饮,“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饮酒似乎成了杜甫的生活必需,“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酒一杯”。
为何杜甫如此钟情于成都美酒?用他的话说,“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美酒佳肴,夫复何求!

▲浣花溪公园 图源:青羊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蜀酒,如郫筒酒、临邛酒、薛涛酒等之所以美名远扬,也正是因为诗人们流光溢彩的佳作。
郫都区郫筒镇古代盛产一种美酒,即“郫筒酒”,为之倾倒的文人墨客更是不计其数。

▲郫筒酒 图片来源:天府郫都
《郫县志》载:
山涛是三国西晋时人,可见郫筒酒的历史悠久。
郫筒酒不仅在唐代令杜甫沉醉,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深爱之,有诗曰:
郫筒酒甚至让陆游甘愿典衣沽酒,但求一醉:“未死旧游如可继,典衣犹拟醉郫筒。”

▲图片来源:醉美邛崃
邛酒的美名,因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而增色,在唐代更是名噪一时。唐代诗人罗隐有诗《听琴》:“不知一盏临邛酒,救得相如渴病无。”李商隐效法诗圣,作《杜工部蜀中离席》:“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据1993年出版的《邛崃县志》记载:
临邛酒因文君出名,另一名酒“锦江春”则与才女薛涛联系在一起。宋代张能臣《酒名记》载,当时成都名酒有“忠臣堂、玉髓、锦江春、浣花堂”。其中,锦江春产于成都东门外濯锦江外,据说是用薛涛井井水酿出的美酒。成都水井坊遗址考古发掘发现的清代青花瓷片上即刻有“锦江春”酒名。

清代性灵派诗人张问陶在喝了薛涛酒后,赋诗《朴园属咏薛涛酒》:“千古艳才难冷落,一杯名酒忽缠绵。色香好领闲中味,泡影重开死后缘。我醉更怜唐节镇,枇杷花底梦西川。”
老树新花写春秋
古老的酿酒业传承至今,老树开出新花。
盛夏,阳光热烈,绿树成荫,酿酒师傅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或上甑或摊晾或下曲。时隔数百年,这条古法酿酒流水线重新启动:起窖拌料、上甑蒸馏、量质摘酒、摊晾下曲、入窖发酵、勾兑储存……
当年考古发现带来的惊喜,至今仍令人感叹,整个遗址涵盖了晾堂、酒窖、糟坑、基座等酿酒设施,尤其是蒸馏酒基座以及相关遗迹,为蜀地乃至中国蒸馏白酒始于明代以前提供了实证,填补了我国酒坊遗址专题考古发掘的空白。

▲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局部 图片来源:水井坊博物馆
更令人惊讶的是,专家从酒窖窖泥中分离出仍在“呼吸”的一号古菌群,并以代代传承的酿造工艺将菌群驯化成“真正的酿酒师”之一。于是,“一口水井坊,一口六百年的成都滋味”,成为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成都美酒云集,著名的有水井坊,据《成都乡镇简志》记载:
▲图片来源:水井坊博物馆
“闻酒三分醉,开坛十里香”,未及举杯,人已微醺,一座座酒庄“酿” 就蜀地振兴梦。
- END -
来源于公众号-成都方志,本文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