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晚间,工行、农行、建行、中行、交行五大国有银行就应声齐发公告,披露了今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今年前三季度信贷投放情况。根据公告,截至今年9月末,五大行新增贷款规模达8.83万亿元。毫无疑问,在五大行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实体经济迎来了融资的巨大利好。不管是政策层面拔高实体经济的地位,还是五大国有银行的集体表态,都透露出实体经济在未来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地位。这对于整个酒水行业,甚至白酒产业来说,意义都不同寻常。
作为中国实体经济中的一大分支,2021年全国酿酒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686.73亿元。作为其中表现最为优秀的白酒产业,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33.48亿元,可以称得上实体经济中的“中流砥柱”。值得一提的是,白酒产业稳固不仅表现在GDP贡献上,更为重要的是白酒产业已发展为集农业、制造、零售、服务、软件等链条式产业。
在“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时代趋势下,给予白酒产业怎样的发展方向?企业的发展重点又在哪?
好粮引领好酒,第一车间质效增长水为酒之源,粮为酒之韵,曲为酒之香,窖为酒之魂,技为酒之神。不同的酿酒原料,孕育了中国各大名酒,且风格迥异。如高粱,是茅台、汾酒、泸州老窖等名酒的主要原粮;在五粮液的带动下,高粱、玉米、大米、小麦、糯米等粮谷被当前绝大多数浓香酒企采用;米类粮谷不仅是米香型白酒的主粮,也是黄酒的核心物质。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浓、酱、清,还是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粮食都是白酒的品质基础,酿酒的每一道工艺都离不开粮食的参与,粮食的品相高低决定了白酒的品质。据资料显示,长期以来,酿酒原料多数属于农户分散种植方式,且原料品种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农场化和规模化种植比例很低,很难保障原料品质的稳定性和均一性,不是质量没保障,就是品种差异大。这也就促使了越来越多的酒企开始将粮食重心放在了酿酒专用粮上,有一个明显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酒企在原产地构建酿酒用粮基地。从产区来看,去年2月18日,自贡市与五粮液集团、郎酒集团签订酿酒专用粮订单28万余亩,其中将建立五粮液酿酒专用粮基地12333.09亩,与郎酒集团签订高梁订单种植面积总计27万亩。6月15日,射洪市人民政府与舍得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商定,共同规划建设6万亩酒粮基地。
而在贵州,龙头贵州茅台率先建立了红缨子高粱专用基地。国台酒业紧随其后,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设立国台农业红粱基地,其6万亩的种植面积将年产酿酒用红粱1.5万吨。从价值来看,越来越多企业加入了构建酿酒用粮基地队伍。一方面,为酒企提供了酿酒原料的品质保障;另一方面,企业积极构建酿酒用粮基地,推动着当地农业的快速发展。以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方式,成为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的一项具体措施,这也是此次全国关注的大会上所提到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XN知酒认为,今后的白酒产业会更加重视酿酒用粮的建设,出现一批高水平的酿酒专用粮核心示范片区,走向统一标准的发展之路。
技改与白酒新表达在此次全国关注的大会上,也重点提到了“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站在重点发展实体经济的大框架下,即用科技创新赋能实体经济的发展宗旨。
近期,多家上市酒企公布了第三季度财报,营收与净利润的双增长,透露出白酒产业的高速增长态势。事实上,白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国内宏观经济有着直接关系。国内经济持续稳步向上,是白酒产业的发展基石与立身之本。立足白酒产业自身来看,有诸多因素。包括品质坚守、顺应消费变革、多元化渠道销售等,其中科技创新赋能白酒,一定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
站在行业来看,从液态发酵到固态发酵,从液态蒸馏到固态蒸馏;从低度酒到高度酒,从浓、酱、清香型到馥合香、老白干香型等风味多样化白酒类型,无不体现着创新对中国白酒产业的驱动和引领,成为了行业稳固发展的内核。
聚焦到企业上,作为中国浓香型白酒典型代表和行业龙头企业,五粮液一直以科技创新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白酒酿造工艺创新。与多个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科研合作,更是先后发现多个新菌种,在提升产业科研水平、酿造现代化水平和产品优质率等方面极具科学价值,并在助推中国白酒的全球认知认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21年迈上百亿台阶的国台酒业,智能酿造之路稳健扎实,走在了酱酒的前列;国台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智能化酿造技术,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对全行业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秉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科学探索人工酿造到智能酿造的转型之路。
总而言之,在整个白酒行业中,科技创新是整个产业的重要一环。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白酒企业必须加强对科技的投入,把白酒科技创新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只有推动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中国白酒产业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