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28度的浓香
永宁河畔访友,西南联大任教,朱自清在泸州的时光岁月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他点下一盏职业教育的“烛火”
全世界最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是哪个?有答案认为是:德国。美因茨大学社会学家史蒂芬·赫拉迪曾说过,“职业资格证书在德国非常重要,全世界没有国家能出其右。
第四届!中国露酒新风吹拂
进入夏季的泸州暑气蒸腾,而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园区内,蓝绿为主色调的会场布置为众人增添一丝清凉。
为泸州高中题字,喝泸州老窖大曲,郭沫若与泸州的趣事
1972年,在马王堆汉墓发掘期间,工作人员在墓葬群核心地带的角落发现两个铜壶,急忙叫来领衔此次考古活动的郭沫若,后断定为——酒壶。
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活态文献破解非遗传承世界性难题
。但是我们相信,水何澹澹,历史的洪流将再一次激起文明的浪花。”湖南博物院墙面上的这句话,将我们的视线引向岁月、文明缀起的浩瀚历史海洋。
丰子恺与泸州:画布里的川南旧时光
1943年的春日,丰子恺裹着灰布长衫立在长江边。江水漫过他的鞋尖,带着上游的冰寒与泥沙的气息,这是离乱中他再次触碰到泸州的温度。
张之洞的泸州奇缘:一句“酒香不怕巷子深”,让泸州老窖名扬天下
古代城市布局错综复杂,商业街道纵横交错,一些酒坊受限于资金投入,往往将作坊设置在偏僻的小巷深处。
建成行业首个科技馆,泸州老窖让白酒不止被“看见”
。自2016年正式确立以来,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已历经9个年头。从“两弹一星”的出世,到神舟五号的发射,再到嫦娥六号的登月…… 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只争朝夕
苏轼与泸州:一场跨越时空的诗酒对话
9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月色如水,照映着位于惠州苏宅庭院桌上的一筐荔枝和两罐泸酒。自然,还有一位自斟自饮的诗人。佳酿飘香自蜀南,且邀明月醉花间,三杯未尽兴尤酣。
执笔画苍生的他,为何将最温柔的“笔锋”留给了泸州
“喜看小市小升平,旗亭曲坊人如蚁。”明代文学家杨慎潜居泸州时,曾留下这样的诗文。始建于宋元时期的小市街区,曾经是泸州“上行成都、下行重庆”的官道
中国酒城,一座“国字号”白酒博物馆的土壤
博物馆从来都不只是古老物件的存放之所。它如文明的诺亚方舟,载着过去的碎片驶向未来,也是历史的多面棱镜,让后人得以窥探先辈的智慧与情感。
文天祥与泸州:忠义精神的时空交响
在中国历史的记忆中,文天祥作为南宋末年的忠臣,以其坚贞不屈的忠义精神超越个人层面,成为民族气节的象征。他的生平、抗元事迹与文学作品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泸州与无锡:同饮一江水 一醉三千秋
长江奔涌,太湖潋滟,泸州与无锡,两座因水而兴的城市,以千年积淀的文明与烟火,正演绎着双城的风雅之约。
运营三周年,沿着北纬28度的浓香再出发!
2022年5月5日,一篇《在四川,一方土壤的生命足迹》摊开了土壤、窖泥与陶坛的亲密关系,也开启了“北纬28度的浓香”故事。
这位泸州籍美学家,以身实践了酒神精神
18世纪,一场名为“启蒙运动”的巨大思想浪潮席卷欧洲。与此同时,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哲学争论推动着人文科学走向分化。
当跨界学者遇上浓香鼻祖:“老窖”的无限可能
2025年初春,长江边上的泸州早早迎来了温暖的春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后强坐在泸州老窖会客厅中,面前摆放着崭新出版的《老窖学》著作。
王士祯:蜀道之上泸州景
康熙十一年(1672年),39岁的王士祯奉旨典四川乡试,经秦楚栈道入蜀,顺长江三峡而返。
茅盾笔下的忠山和川南旧事
春回大地,游人如织,泸州城内也掀起了一股“踏青潮”。明代命名、沿用至今的“泸州八景”,有一“宝山春眺”在列——于山上眺望一城春色,美不胜收。宝山即为如今的忠山。
以“浓香文酿”为媒, 解码中国白酒讲述新路径
在中国酒业数千年的文化基因里,始终传承着两种密码:一种是中国白酒独有使用的酒曲,一种是甲骨上跳动的“酉”字。
酒博“第一城”,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走来
泸州,身倚江河,头枕青山。2000多年的酿酒历史,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娓娓诉说着这里的诗酒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