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浓香文酿团队

当历史的长镜头掠过16世纪后半叶,1573年恰似一枚被时光忽略的坐标,悄然标记着全球文明从分散走向交融、从传统迈向近代的关键转折。

这一年,中国正处在明朝万历元年,紫禁城里新登基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年仅十岁,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推动下,一场影响深远的“万历新政”正悄然拉开序幕——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的政令从京城传遍各省,明王朝即将迎来自己的中兴。

而在千里之外的江南,苏州织工们正为生计奔波,资本主义在手工业作坊中长出萌芽,市井间的昆曲声里,藏着晚明文人最后的风雅。

与此同时,世界的另一端正经历着大航海时代的辉煌。在欧洲,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即将完成对葡萄牙的兼并,伊比利亚半岛的霸权格局即将重塑。

在日本,织田信长开创的安土桃山时代正拉开序幕,战国乱世的统一进程加速推进。而在朝鲜王朝,壬辰倭乱的暗流已然涌动,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怎会料到,这场战争最终将让他身败名裂。

当我们翻开1573年的历史画卷,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更是一个全球格局即将重塑的十字路口。那些在这一年发生的故事,或许正是理解现代世界起源的一把钥匙。

图片1573:串联世界文化的时间锚点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为防范沿海倭寇和张士诚、方国珍残余势力,确立“片板不许下海”的祖制。此后,海外贸易被严格限定在“朝贡贸易”框架内。

但随着“隆庆开关”的一纸解禁,明朝长期实行的海禁政策逐步松动。中国沿海城市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参与全球贸易,开启了沿海港口城市的“近代化萌芽”。

图片

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刘稳向朝廷呈递请求,提议在原宝安地区设县。次年(1573年),万历改元,朝廷正式批准设立新安县(深圳前身),并将治所选定在南头旧城,直属广州府管辖。

新安县设立后,其境内的赤湾、盐田、香港仔等港口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成为广州港的“分流港”,带动了当地仓储、运输、手工业的繁荣。

为满足对外贸易需求,新安县沿海地区的农业也从种植粮食转向种植经济作物,蔗糖、丝绸产量大幅提升,同时配套发展仓储、运输、造船等手工业,南头旧城迅速形成“商铺林立、船坞密布”的市井格局,为后世深圳地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无独有偶,与深圳前身新安县属于同一时期的,还有九省通衢的江城——武汉。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武汉”一词,最早也见于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

图片|万历元年(1573)明朝规定湖广之衡、永、荆、岳、长沙诸产粮郡漕粮由城陵矶改到汉口(武汉)交兑。湖广是仅次江浙的产粮要地,年漕运两京数额甚巨,漕粮交兑也促进水运业的发展,汉口(武汉)即成为楚商行盐总口岸。图源:视觉中国

1573年,时任汉阳知府的程金重建晴川阁,建成后请时任翰林院编修、大学士姚弘谟作《重修晴川阁记》:“……岁时以职事走会,伺酬应仓促,倏来旋往,则‘武汉’之胜迹,莫得而恣其观游焉。”这是最早出现“武汉”一词的文献记载。

万历年间是明代商品经济的“黄金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全面发展,让民间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推动建筑兴盛的核心动力。

其集中表现是,楼阁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官府通过民间组织网络凝聚力量,将建筑打造成为承载宗教信仰与社会活动的独特载体,其工艺水平与社会意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真武阁便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

图片|真武阁的整座建筑在建造过程中未使用一颗铁钉,而是巧妙地运用了近3000条大小不一、坚硬如石的铁梨木构件,通过精湛的榫铆工艺相互连接。这种设计使得整个建筑在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侵袭和地震考验后,依然保持其优美的姿态和稳固的结构,堪称中国古建筑中的典范之作。图源:视觉中国

真武阁坐落于广西容县城东绣江北岸的经略台上,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木结构楼阁之一,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

1573年,明代容县知县伍可受任职期间,有感于经略台长期闲置、破败,希望通过修建楼阁盘活这一历史遗迹,来奉祀道教守护神真武帝,进而保佑地方平安。

在关键的楼阁设计中,工匠面临着“上层荷载传递”的技术难题:二层楼上有四根悬空的金柱,每根直径约50厘米,由于柱脚跟楼面有一定的空间,平塞进一部手机还绰绰有余。

但工匠创新性地采用“悬柱”设计,将四根金柱的下端悬空,仅靠八根短柱,通过榫卯与上层梁架连接,利用杠杆原理将金柱的重量分散到周边的檐柱与横梁上。

这种“悬空柱”结构在中国建筑史上极为罕见,尤其以“杠杆原理”支撑的四层楼阁结构最为人称道。至今仍是真武阁被称为“天南杰构”的核心原因之一。

滕王阁自唐朝始建,重建29次;黄鹤楼自明清以降,被毁7次;岳阳楼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多次重修。而真武阁的主体结构450余年来从未修缮过,游客所看到的是它450余年前的真身,这份历史的原汁原味是其他三座名楼所无法比拟的。

放眼中国建筑文化版图,1573年还见证了佛教建筑的蓬勃发展,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楼阁式砖石塔邵阳北塔,便成型于这段时期。

图片|邵阳北塔是一座楼阁式砖塔,与东塔隔江相望,是一座镇江风水塔,寄托着在江水上讨生活的人及其亲人祈求平安的夙愿。塔内宽敞,底层可容纳百余人,内有砖砌螺旋式楼梯,可登塔顶。图源:视觉中国

邵阳地处资江中游,资江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明代中后期,水患频发,淹浸民居数十里,导致粮田绝收、百姓流离。

1573年,时任宝庆府知府蔚元康牵头,联合高氏、李氏等地方望族,以“官拨绅捐”形式筹集资金,将建塔作为民生与文化工程推进。

修成后北塔高27米,外观为八面七层。“塔的造型各异,有四面、六面、八面。北塔采用八面结构,不容易倒,这是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同时寓意‘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站在邵阳市区资江北岸的北塔上举目远眺,资水如带,无限风光尽收眼底。自清代起,“北塔远眺” 便是“宝庆古景”之一,无数文人墨客为其题诗作画(清末徐小松曾为撰名联:“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使其成为邵阳文化的“视觉名片”。

纵览东西方建筑文化,与1573这个数字还有一些有趣的关联。冥冥之中,东西方的建筑在这数字的指引下相互呼应,比如山西省榆社县禅隐山上的崇圣寺,始建于宋,明清时屡有修葺,占地1573平方米。

而作为文化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葡萄牙马夫拉皇室建筑群,遗产编号为1573。这种巧合,似乎在无形中诉说着一个跨越东西方的回环互文,揭示了历史的微妙联系。

图片|马夫拉宫建筑群是一个集宫殿、大教堂、修道院、图书馆和花园于一体的巨型综合体。它是在国王若昂五世的命令下建造的,以兑现其因王后诞下子嗣而许下的诺言。整个工程始于1717年,动用了数万名工人,于1730年竣工。图源:视觉中国

1573年的中国,以楼阁写意,以砖石作笔,将信仰筑于高台之上,将技艺藏于榫卯之间;而一座座凝固的建筑,不只是物质空间的累积,更是时代精神的投影。

从容县的真武阁,到邵阳的北塔,再到南头旧城的启航,1573不仅建构了一座座地理坐标,也悄然架起了一座座文化与文明的桥梁。砖木之间,是审美的回响;数字之中,是历史的脉动。

图片1573:奇妙的数字纽带

万历朝是明代社会经济从繁荣走向转型的关键阶段,海外交流的兴盛与西学东渐的初兴,共同推动科技发展呈现“传统技艺集大成”与“近代科学萌芽”并行的独特格局。

1573年,意大利罗马。21岁的神父利玛窦正在挑灯夜读,研习数学与天文,潜心为即将到来的东方之旅做着准备。九年之后,这位未来的“泰西儒士”“天主之仆”将从澳门登陆中国。在大明王朝,他以笔为桥,开启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拉开了两种文明深刻对话的序幕。

图片|“坤舆”一词源自《易经》,意为“大地的车舆”,代指地球;“万国全图”即“万国全景图”,体现当时对全球国家的认知。地图以当时的西方地图为蓝本(如奥特里乌斯的《寰宇大观》),采用椭圆形投影法,首次将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等区域呈现在中国人面前。图源:视觉中国

利玛窦在中国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首次以地球球形为基础,标注全球五大洲、四大洋,明确中国在亚洲东部的地理位置,图中对美洲、非洲的详细标注,更让中国知识分子首次了解全球大陆分布。

同样是1573年,中国数学家徐心鲁订正的《盘珠算法》正式刊行。此书是以盘式对照口诀说明算法的最早珠算书。

书中还描述了袖里吞金算法,该方法将左手五指设为数码盘,通过右手指尖点触对应关节完成计算,运算时依托珠算口诀,无需借助工具即可实现十万位内的四则运算。

图片

从数字科学的视角来看,1573这个数字本身具有深刻的时间和数学内涵。数字3、5、7是素数,其中3与5、5与7形成差为2的素数对,即“孪生素数”

孪生素数具备有界性但无穷、分布不均等特殊性质,华人数学家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恰好1573中就有两对特殊的孪生素数3和5、5和7,这也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数字趣味点。

1573年,同样也是中国酿酒史上值得铭记的年份。

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舒承宗,集传统酿制技艺之大成,始建泥窖酿酒,开创了人类首次利用土壤中己酸菌、丁酸菌等微生物发酵生香的酿造历史,形成了“千年老窖万年母糟”“老窖酿好酒”的浓香工艺精髓。

据考证,国外1868年才发现土壤细菌产生己酸,而生产中利用则更晚。中国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先生说:“这证明我国对己酸菌的生产实践应用是世界第一位的。”

与西方洋酒的封闭式发酵法不同,泸州老窖的泥窖不仅是发酵容器,更是微生物的生命载体和摇篮,通过“续糟配料”工艺,使窖泥中的微生物菌群代代繁衍,“菌脉”传承,这是中国白酒独特风味形成的关键。也因此,泸州老窖的1573国宝窖池群堪称“酿酒微生物的特殊实验室”。

图片|持续不间断使用450余年的1573国宝窖池群

至今,泸州老窖百年以上老窖池数量占全行业国宝活文物窖池的91.3%,窖池文物入选数量、规模和类别居全行业之首。2006年、2013年、2019年及2025年,因对人类文明的特殊贡献,连续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古老窖池推上“国宝”地位的浓香鼻祖,泸州老窖1573国宝窖池群也是研究中国白酒老作坊群及老窖池群不可多得的样本。

其在国宝窖池保护利用、品牌打造、白酒文化研究发展等方面的探索,推动了整个白酒行业对老窖池资源的重视和保护。

泸州老窖还积极开展文化传播活动,如通过举办文物主题展览,提升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国白酒文化。

2023年4月27日,“邂逅·多彩大明1573——万历文物主题特展”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泸州老窖·国窖1573研究院为联合主办单位之一

在主题特展中,众多文物因万历元年这一特殊年份,与1573有着紧密关联,万历皇帝的金翼善冠便是其中的璀璨明珠。

图片|万历帝金翼善冠,由前屋、后山和翅三部分构成,分别运用518根、334根、70根直径0.2毫米的金丝编织而成。前屋部分用极细的金丝编成“灯笼空儿”花纹,空当均匀,疏密一致,无接头,无断丝。后山部分采用累丝錾金工艺,呈现二龙戏珠图案。图源:视觉中国

这顶金冠出土于明神宗定陵,是我国现存唯一一件帝王金冠。制作过程运用了花丝镶嵌、码丝、焊接等多种复杂工艺,却不见任何接点与断丝,工艺之精湛,令人拍案叫绝。

数百年后,这份寄托在另一种器物中延续。2025年端午,国窖1573与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人雁鸿共同打造端午艺术臻品“勇立潮头”。正如当年那顶金翼善冠,精致的金丝与巧妙的工艺代表了古代帝王的尊贵与智慧。

图片|国窖1573将端午的安康祝愿与精神内涵,凝练于金丝祥云、层叠浪涌、竹编艾草等丰富意象中,为全球华人献上一份兼具文化厚度与创新张力的端午贺礼。

此次展览中,来自泸州老窖博物馆的青花龙凤纹大酒缸甚为夺目。这件作品是万历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以青花汾水的技法,勾勒出龙凤在花卉中穿插的层次关系。

图片|明万历青花龙凤纹大酒缸 图源:泸州老窖博物馆公众号

其身绘有一龙一凤,形态舒展自然,象征着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等美好寓意。嘉万时期后,明代官窑逐渐走向衰落,这件青花瓷亦是明代官窑最后辉煌的立体华章。

倘若你穿越回1573年的中国,或许可以执起那盏盛满泸州大曲酒的瓷杯,酒液里荡漾着市井的繁华、艺术的风雅,更承载着融入全球一体化的真诚期许。

图片中拉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1573

1573年7月1日,两艘满载中国丝绸的“马尼拉大帆船”(The Manila Galleon)扬帆起航,离开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马尼拉,于同年11月先后抵达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Acapulco de Juárez),中拉“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开启。

在1573年之前,中国与拉丁美洲因太平洋的浩瀚无垠与航海技术的局限,始终处于互不知晓的隔绝状态。中国对美洲的认知停留在模糊的异域传说,拉美也仅通过欧洲殖民者间接接触少量亚洲商品。

图片

而中拉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以“中国—马尼拉—阿卡普尔科”三级航线为纽带,首次实现了中拉之间稳定、定期的直接交往,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延伸到了太平洋对岸的美洲。

在16世纪全球贸易格局中,中拉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不同于大西洋贸易以蔗糖为核心,也不同于印度洋贸易以香料为主要商品,而是以“丝银对流”为特色。

据明史学者李隆生估算,“明朝末期从西属美洲流入中国的白银达12500万两,而明末的白银存量大约在75500万两,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占据了明朝白银存量的近16.6%。”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中国白银紧缺的局面。与此同时,玉米、红薯等美洲作物的传入,更是刺激了中国人口的大爆发。

文化的交融从来都不是单向的。中国向拉美出口的丝绸、瓷器,因轻便和高价值成为炙手可热的产品,墨西哥工匠模仿中国丝绸的提花工艺,在本地开设“丝织工场”。

陶瓷领域,在墨西哥“彩瓷之城”普埃布拉(Puebla),陶瓷工匠融合中国青花瓷技法,创造出中西合璧的塔拉韦拉瓷器(Talavera pottery),成为拉美陶瓷业的代表;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也通过马尼拉大帆船的文献传播至拉美,墨西哥工匠借鉴中国造纸术,用植物纤维制作“本土化纸张”,成为中拉文化交流的“活载体”。

图片|在墨西哥“彩瓷之城”普埃布拉(Puebla),贴满彩瓷的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教堂。图源:视觉中国

除了在墨西哥本地销售,船上的中国商品还会继续被转售到世界各地。

它们或是经陆路转运到中美洲等地,或是经海路销往秘鲁卡亚俄港至南美洲,又或是通过墨西哥韦拉克鲁斯港输往欧洲,由此形成了一个辐射性的商品贸易网络,让中国商品的魅力传遍了世界各地。

三百年后(1915年),为纪念运河通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盛大召开,这场20世纪初全球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展会之一,吸引了当时世界各国的优质商品参与角逐。

彼时,泸州老窖的前身“温永盛”三百年老窖大曲酒,远渡重洋参展,斩获金牌。它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获奖,更是中拉关系的“历史基因”的呈现,延续了以“文化为媒”的跨洋对话。

图片图片|1915年,泸州老窖获得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泸县一览》曾记载:“有温永盛三百年陈年老窖,及天成生、永兴诚、裕后(厚)祥、春和荣等,在曲酒中颇为著名……运销地区不特风行省内外,而国际人士,视为珍品。”

中国商品作为“文化载体”,将东方审美潜移默化地融入拉美航线各国的艺术、宗教与生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自2017年起,泸州老窖开启国窖1573“让世界品味中国”全球之旅,已先后走进巴黎、莫斯科、新加坡、里斯本、纽约等众多城市,开展了50余场文化交流活动。

2025年2月,“川酒全球行・巴黎推广周 —— 寻蜀记・赏味川酒”活动里,泸州老窖将川剧变脸、工夫茶艺等非遗表演融入活动,为法国消费者打造了沉浸式的“东方美学盛宴”。

图片|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裁、工会主席孙海燕(前排左二)出席活动

作为中国白酒国际化的先行者,泸州老窖凭借深厚的品牌底蕴与精准的战略布局,已在全球构建起覆盖超70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网络,形成了以亚洲为根基、辐射北美、澳新、欧洲、非洲及“一带一路” 沿线区域的全球化版图。

这一版图的构建并非简单的产品输出,而是通过“品质奠基、文化赋能、数智驱动、渠道深耕”的多维策略,实现了从“走出去”到 “融进去”的深度跨越。

图片

450多年前,以1573年马尼拉大帆船的通航为起点,中拉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历史维度上突破了太平洋的地理阻隔,构建了中国首个稳定的跨洋通道,为世界文化交流奠定了历史基础。

450多年后,泸州老窖在国际舞台上以一杯中国浓香为媒介,为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搭建起友谊的桥梁,增进了不同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对历史传统的“当代延续”。泸州老窖也由此成为连接世界“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持续书写着中外文明交流的“新篇章”。

1573年,随着万历新政的初步展开,明朝的政治架构迎来变革,推动着社会政治与经济的飞跃;这一年也是中国与世界深刻互动的起点,这片土地不仅以商业思维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更以真诚的姿态拥抱世界,展现出海纳百川的胸襟。

利玛窦的到来、新安县的始置、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预示着地球与人类文明即将驶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图片

1573年,是时间与数字的魔法。它是中国历史和酿酒文化的重要坐标,也是跨越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1573年,万历中兴的历史,自此开始;你能品味的历史,亦自此开始。

(头图在AI生成图的基础上制作而成)


参考文献:

[1]杨家强.广西真武阁与大士阁建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2]杨一帆,王冀宁,赵晔.邵阳北塔建筑的营建特征与价值探析[J].古建园林技术,2024,(05):115-119.

[3]李采梅.明清广东新安县城市地理若干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

[4]李兴华,罗德里戈·穆尼奥斯·卡布瑞拉.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J].史学集刊,2022,(03):110-118.

[5]李后强.在凉山认识泸州老窖的“时隧效应”[DB/OL].方志四川,2013.



精华观点集萃

1573年作为全球文明交融的关键节点,明朝在张居正改革中开启“万历新政”,世界舞台上西班牙扩张、日本战国统一与中拉丝路开辟同步推进,预示全球化雏形初现。这一年既见证中国建筑技艺之高峰(真武阁)、酿酒科技成就,更以马尼拉大帆船航线为载体,串联起中西文化互鉴与经济动脉,标志着传统文明向近代转型。

图片
有奖活动
读者们关注公众号,并收藏、分享文章链接后,可以在评论区参与有奖答题活动,我们将优选答题正确的3名读者,每位送出泸州老窖品鉴小酒一瓶,开奖日期为第二日上午。

【多选题】关于1573年发生的事件,下列哪几项的描述准确(   )?

A.1573年标志着明朝“万历新政”的结束,张居正改革成效显著,明朝国力达到顶峰

B.1573年是中国与拉丁美洲直接贸易的开端,马尼拉大帆船首航开启了中拉“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

C.1573年,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舒承宗,集传统酿制技艺之大成,始建泥窖酿酒

D.1573年葡萄牙兼并西班牙,欧洲殖民势力整合,直接影响了大航海时代的全球格局


图片

本文系「北纬28度的浓香」原创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文转载回复【转载】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