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行业创新驱动型增长特征明显。


近日,多家上市酒企陆续披露2024年年报。


年报数据显示,在消费升级放缓、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技术与创新正逐步成为酒企打破同质化、寻求突围的关键路径。不同于以往以品牌、渠道为核心的竞争模式,越来越多酒企正在将目光投向更深层次的竞争力建设。


在“从规模增长转向质量增长”的行业背景下,这一轮由年报数据揭示的变化,既反映出酒类企业在酿造工艺、新产品开发、智能化生产等方面持续加码的战略动向,也预示着行业竞争正悄然迈入一个“硬核化”阶段。


好酒地理局」统计,21家白酒上市公司2024年共有相关技术人员14326人,营收总额4439.62亿元,研发投入总额达25.17亿元珍酒李渡、岩石股份、皇台酒业未披露)研发投入总额占营收总额比例约为0.57%。科技赋能、人才驱动、研发反哺品牌的新逻辑,正在悄然重构酒业格局。


图片


图片

新形势下的人才结构升级


随着白酒产业迈入提质升级阶段,研发能力已成为企业竞争新焦点。2024年数据显示,多数上市酒企在科研人员数量和学历层次上均有提升,显示出对“硬科技”投入的积极转变。


图片

制图@好酒地理局


在2024年年报中,青岛啤酒、迎驾贡酒和山西汾酒科研人员分别增加108人、84人和63人,位列新增数量前三。这一波科研力量扩充,折射出企业对系统化研发体系建设的重视。


山西汾酒围绕“生态酿造技术创新中心”推进科研项目落地,公司积极拓宽引才聚才渠道,进一步充实强化人才队伍。

青岛啤酒依托“啤酒生物发酵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新建科技研发中心,构建起涵盖基础研究、产品开发、技术转化的高能级平台,推出一系列新产品并持续拓展“啤酒+文旅”融合场景,巩固了其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


迎驾贡酒建立起了一支青年人才储备充足、老中青结构较为合理、具有较强创新后劲的人才队伍,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与江南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联合成立中国生态白酒研究院,充实和增强了科研力量。


图片

图源@迎驾贡酒


酒企对科研的投入已从补短板转向建体系,从单点技术研发迈向平台化、制度化的全面创新格局。


除了在科研人数上持续扩充外,越来越多酒企正在重塑科研人才结构,从强调“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2024年数据显示,部分龙头企业高学历人才引进力度明显加大,科研队伍“高知化”趋势日益明显:


山西汾酒新增硕士24人、博士2人;泸州老窖博士级科研人员(含博士后)由30人增至50人,增幅达66.67%;今世缘新增硕士5人,累计拥有博士6人、硕士184人,本科以上学历员工占比显著提升,显示出其在中青年技术骨干队伍上的持续建设……


企业正向更高层次科研能力迈进,构建以“高知化”为特征的人才结构。


泸州老窖通过建设工业设计中心、固态发酵技术平台,携手中科院等机构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主导申报重点项目16项,专利授权53件,全面形成科研生态闭环。


图片

图源@泸州老窖


今世缘则推动“3333人才工程”,构建包括博士、硕士、“90后”骨干在内的三级人才梯队,强化人才储备的层级合理性与梯次成长路径。


其中值得关注的还有,皇台酒业技术人员人数从2023年的36人(占比7.18%)跃升至2024年的87人(占比15.76%),其在年报中提到,公司借助社会招聘与院校合作双向引才,并通过系统化培训体系提升员工专业技能,推动科研与营销协同升级。


从整体看,酒企在科研体系建设上已由“项目为主”的策略,迈向“能力体系为核心”的阶段。


科研人才扩充与学历结构优化已成为行业内较为普遍的趋势,头部企业已通过建设高能级平台和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初步建立起了较完善的科研体系。


而人才升级的背后,是研发投入结构和战略思维的深度调整。


图片

研发投入分化显著


从2024年酒企年报来看,研发投入在总量、方向与效率层面呈现出显著分化特征,映射出各类企业在发展阶段、产品定位与战略重心上的差异。


无论是白酒、啤酒,还是黄酒、葡萄酒及其他特色品类,酒企在科技创新上的发力正走向分层、多样的发展路径。


图片

制图@好酒地理局


白酒板块的研发分化最为突出。龙头企业如贵州茅台、五粮液虽然研发费用占比依旧较低(均低于0.5%),但同比增幅达到38.76%和25.85%。


从年报中显示的科研项目来看,茅台高度聚焦“数字化+智能化”体系构建,如“基于区块链、移动互联网、SaaS布局模型的数字营销体系研发”“采供协同数字化技术体系研究”“制酒酿造技艺机器学习技术体系研究”等,体现出对高端制造与数据管理的系统性构建。


这种方向与茅台品牌体量和市场领先地位高度契合,目的是提升供应链透明度、消费互动与产品管理效率,体现出强烈的“平台型企业”特征。


相较之下,金徽酒、天佑德、酒鬼酒等地方龙头酒企则明显加大投入,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普遍突破1%,这类企业更多依靠技术形成差异化优势,通过产品创新撬动区域市场或细分品类,是行业技术突围的“主动派”。


其中,天佑德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达3.01%,年报显示其科研项目包括“青稞稀缺品种选育种植与种植技术研究”,通过改善酿酒原料青稞的质量,提高“天佑德”系列青稞酒的品质与加工效益,促进青稞的产业化开发水平;“青稞酒饮用舒适度及饮用健康评价研究”建立了青稞酒饮用舒适度综合评价新方法;以及“不同品种青稞酿酒研究”,形成了不同品种青稞酿酒规范性生产文件等。


图片

制图@好酒地理局


啤酒板块整体较为稳健,呈现出以产品研发驱动消费体验升级的特征。


青岛啤酒保持小幅增长,研发占比升至0.32%,公司依托具有全球酿酒领域科技研发能力领先的创新平台—青岛啤酒科技研发中心,加强新品培育和品质提升,年内研发推出了“奥古特A系列、尼卡希白啤、无醇啤酒系列”等新产品,以卓越品质和创新口感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


珠江啤酒、惠泉啤酒等企业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3%,持续强化精酿、无醇、低卡等产品的研发,适应年轻化消费趋势。同时,燕京啤酒与重庆啤酒投入略有收紧,凸显当前行业对研发成本效益比的关注正在加深。


值得注意的是,黄酒和葡萄酒企业在科研方面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图片

制图@好酒地理局


会稽山研发费用增长124.53%,占比升至4.26%。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与研发成果、质量技术与成果等方面开展工作,推动技术创新以促进企业发展:


创新平台建设:与江南大学成立“黄酒酿造工程技术中心”,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加大黄酒研究院投入,深入研究发酵微生物、酿酒工艺和酿造设备;发布228道会稽山绍兴酒酿制工艺技术规范及《会稽山高端黄酒分级及评分标准》(Q/KJS0080S-2024),开创高端黄酒分级先河。


产学研合作与研发成果: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共建产学研基地,完成“气泡米酒”等12项新品研发;获得“黄酒压滤装置及工艺”等两项国家发明专利,“酒瓶(兰亭)”获外观专利;“气泡黄酒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子公司西塘老酒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质量技术与成果:开展质量技术QC攻关,项目“提高瓶装酒贴标合格率”获浙江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一等奖,“干纯18度黄酒”入选全国食品工业营养健康行动标志性成果名录;通过以上举措,公司持续提升黄酒酿造技术及工艺控制能力,丰富产品种类,增加产品销量,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

制图@好酒地理局


葡萄酒头部企业张裕研发费用同比增加12.2%,其在年报中提出,“产品和营销创新不止步,努力以创新扭转颓势”。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一种陈酿高品质白兰地用东北蒙古栎的筛选方法”等国家发明专利3件,“国产橡木陈酿葡萄酒、白兰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张裕可雅白兰地个性风味表达体系构建及陈酿工艺创新》荣获2023年度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为烟台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白兰地之都作出积极贡献。


此外,特色品类也展现出灵活创新的潜力。百润股份虽研发费用略有下降,但占营收比小幅上升至3.29%,延续在风味研发、品牌联名、IP跨界等方面的高频创新节奏,积极抢占年轻消费市场。


这类企业更多采用“轻资产+快迭代”的研发逻辑,注重产品与营销的协同创新,路径灵活、反应迅速,是行业中创新速度最快、试错容忍度最高的一类玩家。


总体而言,不同酒企对研发的态度与布局已不再趋同,而是呈现出战略聚焦与资源配置各异的发展态势。


一部分企业围绕“效率优先”提升研发成果的转化率;另一部分则倾向于“加大投入”以构建技术壁垒,抢占品类话语权。


行业整体正在从“有无研发”走向“如何研发”,研发质量与匹配度成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新标准。


图片

行业整体走向创新驱动型增长


从上市酒企年报来看,2024年,酒类行业整体呈现出创新驱动型增长的鲜明特征,标志着行业正逐步从“产能扩张型”向“价值创造型”转型。


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龙头企业对效率的持续优化上,也展现在众多区域品牌试图通过技术突破实现“弯道超车”的努力中。


例如,茅台年报显示,其“基于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的全产业链流通溯源技术体系研发”已于去年12月完成,项目旨在统筹茅台酒从生产到消费端的流通业务服务能力,通过数字化流通溯源系统及配套体系建设,提供流通全渠道、全连通、高效率、高智能的数字化流通溯源系统,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此外,该项目通过管理、业务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起茅台酒业务流程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智能化、管控一体化的流通溯源体系,支撑茅台酒流通环节的溯源信息追溯,为消费者提供便捷可靠的溯源信息查验服务,通过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增加经济效益。


图片

图源@贵州茅台


五粮液“酿酒原粮质量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已建立稻谷中重金属镉元素快检方法及设备,完成生产现场的验证性试验,制定并发布企业标准《稻谷中镉快速检测固体进样电热蒸发原子吸收光谱法》。

而区域性酒企如伊力特,在报告期内,公司技术中心在科技工作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公司向四师市科技局申报的项目已获得立项;与伊犁师范学院、暨南大学三方共同申报的2024年度伊犁自治州重点研究与技术开发专项项目获得立项;完成了四个项目的鉴定验收,并与四川省食研院联合申报科技项目,与石河子大学共同申报了新疆自治区白酒产业创新研究院项目。

金种子设置金种子馥合香白酒技术研究院,引进3名博士进入金种子博士后工作站开展课题研究。与江南大学签约开展产学研合作,明确了金种子馥合香白酒发展方向。邀请江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开展技术培训,推动1个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1个与江南大学合作项目、3个皖北产业创新团队项目。


研发,正在成为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再是锦上添花的辅助功能,而是影响品牌竞争力、产品迭代速度乃至市场格局的关键变量。


在消费升级放缓、存量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对酒类产品的需求逐渐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新不新”,这直接倒逼企业必须加快科研创新步伐。


微信图片_20250430154011(1).png

图源@AI生成


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企业,不仅能在风味、口感、包装等感官体验上持续推陈出新,更能在文化表达、场景打造和品牌理念上构建与新一代消费者的深层链接。


正因如此,技术含量越高、产品创新越快的企业,越能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占据一席之地。


从细分领域看,黄酒、葡萄酒等传统弱势板块也在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寻求转机。它们试图借助现代工艺、发酵技术重塑产品壁垒,为品牌注入新生命。


例如,金枫酒业在中试生产方面,年内成功实现了起泡酒、米酒、低压蒸馏酒等多酒种的酿造和灌装试生产,并形成了标准化的操作程序。《海派黄酒的系统解析及技术创新应用》项目通过中国酒业协会技术委员会科技成果鉴定,该项目使海派黄酒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得到了优化提升。


中信尼雅坚持以质量为中心,持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公司以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应用为着力点,持续推进重大科研项目,有效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服务水平;二是公司推动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推进自治区十四五重大专项、昌吉州重大专项、新疆葡萄酒产业创新研究院项目、新疆葡萄产业集群项目、自治区2024葡萄酒重点研发专项等有序落实。


同时,鸡尾酒、低度酒等新兴市场则展现出“感官+文化”双轮驱动的研发路径,一方面通过创新风味和原料组合满足年轻人口味偏好;另一方面则通过包装设计和品牌叙事激发消费情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例如,百润股份在2024年系统推进“358”品类矩阵建设,扩大品类矩阵品项组合,通过口味出新、包装升级、季节限定等强化消费黏性,促进品类成长。


VCG41N1406605848(1).png

图源@视觉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科研人员结构的专业化升级与研发费用的持续投入,正在共同构筑企业在技术端的护城河。


仅有资金而无专业团队,往往难以将研发转化为实际成果;反之,仅靠一批科研人员而缺乏系统投入,也无法推动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突破。


因此,未来行业领先者的标准将不仅是“有没有研发”,而是能否实现“专业化团队+系统性投入”的协同配合,实现科研的“从0到1”到“从1到10”的跨越。


这也意味着,科研创新将不再是少数企业的选择,而将成为行业整体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与常态。


#财报里的科创 点击了解更多:

1. 三个“更”,看懂2024年的白酒ESG

2. 产量下行、技改凶猛,白酒龙头深挖“科创护城河”




#好酒地理局  #首发  #财报里的科创


你怎么看行业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

欢迎文末评论、点赞、分享!


文中配图由AI生成

【好酒地理局】原创,欢迎联系授权转载

合作/转载/投稿/咨询,公众号回复关键词

15688579119(手机同微信)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