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代酿酒人,
正让这个古老行业焕发出新的思想活力。
文|好酒地理局
“本届大赛是史上难度最高、要求最严,也最公平透明的一届。”
10月27日,第五届国家白酒品酒职业技能大赛决赛现场,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提出,品评技能不仅是检测风味的“精准方向盘”,更是构建中国白酒国际化话语体系的关键。
大赛自2025年6月启动以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31个省、市、自治区预赛区,累计吸引近1.5万人参与,约6500人晋级省级预赛,参赛规模与选手质量均创历届新高。
近日,中国酒业协会正式公布了2025年第五届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下称“国评”)名单,共有660人获聘,涵盖509名正式评委、30名连续两届留任者及121名特邀评委。
从这份名单里面,可以看到哪些变化?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五年新增229位国评
2020年,全国总共评选出431位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五年后,国评数量增加了229位,这不只是数字的变化,更映照出“十四五”规划时期我国白酒产业的格局重塑与力量转移。
评委的分布,往往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酒业基础、科研实力与产业地位。


制图@好酒地理局
这五年里,四川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四川的白酒国评数量从99人增加到154人,增长超55%。作为我国白酒产业的心脏地带,四川早已在政策上锁定了目标——建设“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核心区”。
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等名酒企业在科研体系、风味标准和感官评定方面的持续投入,让四川成为评酒专家的最大输出地。从国家级评酒会到各类技术标准的制定,川籍专家几乎无处不在。
四川的扩容,不只是量的增加,更意味着它在全国白酒技术话语权上的再度强化。

摄影@好酒地理局
但真正的“黑马”,来自贵州。
贵州的评委数量从29位猛增到79位,五年间增长172%,位列全国第一。这个数字背后,是酱香型白酒的全面崛起。贵州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打造“世界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以茅台引领,习酒、国台、珍酒、金沙等品牌群起并进,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酱酒的热度催生了大量技术人才与品评专家,茅台学院、贵州轻工职院等教育机构更成为评酒专业人才的重要供给地。
从“茅台热”到“酱酒热”“贵州热”,这是一场从品牌到产业的系统性跃升。
东部的传统强省——山东、江苏、安徽,依旧稳健增长。山东从37人增加到48人,江苏从33人增加到46人,安徽从22人增至29人。这些地区的白酒产业基础深厚,虽然不像川黔那样“爆发式增长”,但技术体系在不断升级。
可以说,华东产区的增长体现的是稳、精、深三大特征。
图源@中国酒业协会
中部和北方的表现,则令人眼前一亮。
山西的评委从12人跃升至26人,增幅高达117%,背后是汾酒复兴工程的强力推进。近年来,山西将“汾酒复兴”列为全省战略工程,清香型白酒的科研体系、标准体系、评审体系全面升级。汾酒、竹叶青等品牌的全国化扩张带动了整个清香产业链的活力。
北京的评委数量也从22人增长到26人。从北京的国评名单可以看出,这里行业管理与学术力量高度集中,中国农业大学、轻工标准化中心等高校及机构聚集了大量技术型评委。北京的稳定增长,体现了白酒评审体系从“产业型”向“学术型”并重的趋势。

摄影@好酒地理局
纵观五年变化,白酒评委队伍的扩容,实际上是整个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四川、贵州合计占比由2020年的约30%上升到2025年的35%以上,继续主导全国格局;中西部产区(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占比从11%提升到16%,中部崛起明显;而华东的传统产区则在体系优化中稳中有进。
评酒委员的增长,不只是人数的堆积,而是行业的进化。
背后,是地方政府对酒业的战略支持,是龙头企业在科研与标准领域的持续投入,更是整个行业从产量竞争走向品质竞争的生动注脚。

品质决定话语权
如果说各省份评酒委员的数量反映了产区实力,那么从企业分布中,则能看到白酒品质格局的真正内涵。
2025届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中,茅台集团以26人居首,泸州老窖、五粮液、郎酒、汾酒等紧随其后。这份名单几乎可以看作当下中国白酒品质格局的缩影。

制图@好酒地理局
茅台依旧是无可争议的行业标杆。
26位国评,意味着不仅是产量与品牌影响力的领先,更是酿造体系、品评体系、科研体系的系统性成熟。
茅台近年来持续推进数字化酿造、大数据分析以及生物制造领域,从酒体设计到标准制定,几乎覆盖了整个行业品质标准的顶层设计。茅台学院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也让评酒专业教育从企业走向了产教融合,成为中国白酒人才培养的新样板。

摄影@好酒地理局
与此同时,透过各家品质提升以及标准强化实践可以发现,构建稳固的品质体系首先依赖于对产业链上游的精准把控。
多家领先企业不约而同地将品质的根基回溯至原粮阶段:汾酒推行“汾酒专用粮”工程,从源头上保障风味的纯净;珍酒李渡通过订单种植实现“原粮标准化”,旗下李渡酒业与中粮试点合作,专研酿酒大米的品质提升。这表明,从种子到杯中的全链条可控,已成为高品质表达的坚实基础。
在科研与技术创新层面,头部企业们正致力于将传统酿造工艺转化为可解析、可复制的科学体系。五粮液搭建起以国家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平台集群,深入研究发酵机理与风味因子;泸州老窖携手顶尖科研机构,解密窖泥微生态的奥秘;郎酒则通过品质研究院内的感官评价与风味分子实验室,系统解析酒体构成。

▎守正与创新、科技与人文、经典与时尚在郎酒品质研究院具象化。图源@郎酒股份
洋河、西凤等企业则大力投入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通过机器人装甑、工业互联网和智能传感器,解决传统酿造中品控不稳定的行业痛点,实现了标准化与规模化的平衡。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得益彰。
泸州老窖在深耕窖泥科研的同时,坚守“师徒相承”的口传心授;皇沟酒业在智能化酿造车间里,依然延续着对百余道传统工序的精准调控。这种“守正创新”的模式,使得白酒的品质在保持传统灵魂的基础上,实现了更稳定、更可持续的表达。

▎走进皇沟酒业馥香智慧酿造车间,千年传承的酒香与智慧车间的嗡鸣和谐交织。在这里,传统酿酒工艺的灵魂被精心保留,更被赋予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新生命。摄影@好酒地理局
最终,这一切系统能力的比拼,都指向了人才的培养与结构的优化。
古井贡酒组建“三院一室”、郎酒建设品质研究院综合楼,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
实验室在变多、仪器在变多,源源不断的新人才涌入白酒行业。

从使用人才到培养人才
通过评委结构可以明显看出,白酒行业的人才结构正在发生两个重要变化:
● 年龄结构显著年轻化
郎酒最年轻的评委仅26岁,茅台集团90后评委占比已近六成。
过去,酿酒是讲究资历的技艺,年轻人往往需数十年沉淀方能进入核心岗位;如今,越来越多企业正主动将年轻技术骨干推向品评与工艺管理一线。

图源@劲牌公司
年轻工程师的加入,不仅刷新了传统工艺的表达方式,他们熟悉数据分析与感官评估,善于用科学语言诠释经验,更时常以突破性的创新思维,为企业捕捉符合时代趋势的新方向。
● 专业背景日趋科研化
名单中来自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评委占比显著,食品工程、发酵科学、感官分析等学科背景日益普遍。
传统“师徒制”正与现代科研体系深度融合,推动白酒的质量控制、风味表达与感官评价体系走向更系统、更可验证的阶段。白酒不仅要酿得好,更要向世界讲得清,而具备专业背景的理性表达,正为中国白酒的国际化铺设新的路径。

制图@好酒地理局
在本次国评名单中,来自金沙酒业的蒋想和来自珍酒的赵翠梅超越来自茅台的竞争对手们,获得冠、亚军席位,他们有何不同?
据悉,金沙把人才培养当作战略工程来做,从“百炼成钢”“向日葵计划”“基石计划”到各层级大师工作室,形成了完整的选拔、培养、激励闭环。企业内部的“师带徒”不只是技能传授,更是科研和实践的结合。
在金沙,年轻工程师被要求不仅要学会酿酒,还要懂得如何理解酒。他们参与科研论文、实验项目、工艺改造,把日常生产中的观察转化为数据模型。
蒋想本人参与的课题,如“不同产区轮次基酒风味差异分析”“蒸汽压力对糊味的影响”“窖底结构对风味的作用”等,正是这种科研型成长的缩影。

图源@知网
年轻酿酒师开始用实验建立经验,这代表白酒行业的学习路径已经从感官走向理性。
与蒋想的经历相似,赵翠梅认为,在珍酒的工作经历,是“一段充实的学习之旅、精彩的蜕变之旅和幸福的收获之旅。”
她2021年从天津科技大学毕业后加入珍酒,经过认真钻研学习、实践积累,迅速成长,先后荣获贵州省白酒行业技术能手、全国首届白酒酒体设计师职业技能竞赛优秀奖、2024年全国白酒品酒师职业技能竞赛优秀奖等荣誉。
这背后离不开珍酒李渡对人才的重视。
珍酒李渡将员工视为“最珍贵的资产”,集团2024年度ESG报告提到,其在人才培养上构建了系统化的“选、用、育、留”机制,通过覆盖全员的多元培训体系——包括入职培训、领导力培训、专业技能及素质提升课程,结合“导师制”与内外训资源,持续提升员工能力与商业道德水平;同时,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打造战略级人才培养基地,强化人才梯队建设与专业互通,以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制图@好酒地理局
其实不止金沙酒业与珍酒李渡,现在许多企业在人才建设中都展现出一个共同特征:从“使用人才”向“培育人才”转变。
从产业角度看,这种人才体系的重构正在深刻改变白酒行业的竞争逻辑。头部企业依托完善的科研体系和人才梯队,不仅能稳定控制风味质量,还能引领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
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企业的评酒委员数量之所以居高不下,并非偶然的实力堆叠,而是长期系统化人才建设的结果。
人才的跃迁,也意味着文化的更新。过去的白酒工艺,是师父传徒弟的口传心授;今天的白酒工艺,是团队共创的知识传承。
中国白酒从不缺匠心,如今更不缺理性。那些既懂粮香与曲香、又懂分子与数据的新一代酿酒人,正让这个古老行业焕发出新的思想活力。
白酒的未来,最终将由那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酿酒人定义。
你怎么看这份白酒“国评”名单?
欢迎文末评论、点赞、分享!
封面图来自AI生成
【好酒地理局】原创,欢迎联系授权转载
合作/转载/投稿/咨询,公众号回复关键词
15688579119(手机同微信)

